视界
2021-09-08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场灾难。它令无数家庭支离破碎,让无数生命悄然逝去。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国家,都愿为消弭这场灾难贡献力量。而中国正在这样的征程中,彰显自己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2021年6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由中国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克尔来福”,正式通过世卫组织紧急使用认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阿达诺姆在记者会上宣布,科兴新冠疫苗被证明是“安全、有效和有质量保证的”,它易于储存的特点使其非常适用于资源匮乏的环境。
科兴疫苗是继中国国药新冠疫苗之后,被纳入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清单的第二款中国新冠疫苗。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中国的真诚表露无疑。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继5月7日中国国药疫苗通过审评后,中国科兴公司的疫苗再次获批,充分证明中国有关疫苗和技术路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全球早日战胜疫情提供了更多有力工具……
英国《自然》杂志:中国科兴新冠疫苗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清单,这对于遏制全球疫情至关重要,并且有助于促进低收入国家的疫苗分发。科兴是继国药之后,第二款“入世”的中国疫苗。目前,这两款中国疫苗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随着世界卫生组织批准,世界上又有了另一种安全有效的工具来帮助人类对抗疫情。
值得一提的是,《自然》杂志还介绍了科兴疫苗在巴西小镇塞拉纳进行的一项试验。截至5月底,这个小镇有一大半的成年居民完成了科兴疫苗的接种。各方均表示,这项试验的结果是“史无前例”的。
巴西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累计确诊病例数和死亡人数位列全球前三。灰色的阴云笼罩着这个国度,但一个小镇却成为疫情中的“绿洲”。这个小镇便是位于圣保罗州的塞拉纳。
小镇塞拉纳仅有四万多人。这里风景如画,甘蔗田地随处可见,拥有巴西最大的甘蔗制糖厂。但在2020年7月的一项研究显示,塞拉纳携带活性新冠病毒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5%。2021年2月,塞拉纳启动“S项目”,为居民接种来自中国的科兴疫苗,进行全民免疫试验。
试验成果是喜人的:塞拉纳的新增确诊病例数,从3月的692例迅速下降到4月的235例。在完全接种的居民中,没有再出现死亡病例。这表明,科兴疫苗对巴西发现的传染性更强的变异毒株也有作用。根据圣保罗州政府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在全面接种完成后,塞拉纳当地新增有症状新冠病例数下降80%,住院人数下降86%,新增死亡病例数下降95%。
有了科兴疫苗的保驾护航,塞拉纳的居民找回了昔日熟悉的生活,脸上也逐渐露出了笑容。舞蹈老师乔纳森说:“现在我们的生活正在慢慢恢复正常,可以和疫情前一样了。”很多店铺的生意也开始好转,小吃店老板何塞表示:“我们很放心,感受到自己正在被保护,我特别相信科兴疫苗。”
达则兼济天下,在守卫生命、共抗疫情的道路上,中国一直在努力。
在自身人口基数巨大、疫苗供应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中方已经向国际社会提供了超过3.5亿剂疫苗,包括向80多个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向40多个国家出口疫苗。同时,中方还同多个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生产,迅速推进疫苗大规模生产……
曾有一位老人,他面色黝黑,满面皱纹,却眉眼弯弯,笑容真挚。他说,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曾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籽粒像花生米一样大,我和助理一块在稻田散步,在稻穗下乘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让超级稻走出国门,造福更多人。
也有一位老人,他面容端肃,个头不高,却眼眸蕴光,精明干练。他是中国肝胆外科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成立了中国实力最强的肝胆外科研究中心。
这两位老人,一位名叫袁隆平,另一位名叫吴孟超。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于13时07分在湖南省长沙市逝世,享年91岁。
2021年5月22日,“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于13时02分在上海市逝世,享年99岁。
声音:
央视主播李梓萌:一天之内,双星陨落,令人悲痛不已。一日三餐,饱食者当常忆袁公。袁隆平院士曾亲眼见过人们吃不饱饭的样子,他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有网友说:“袁老是等我们吃完午饭后,才离开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袁老走过一地荒芜,却在中国人心里种下一片可以安心乘凉的“稻田”。
吴孟超院士因长时间手术,脚趾已经不能正常并拢,右手食指更是严重变形。平时签字手会颤抖,但只要拿起手术刀,他依然游刃有余,成竹在胸。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生命的河。
两位年过九旬的国士,一位让中国人“填饱肚子”,另一位的一生写满了“拯救”二字,他们用一生的奋斗和坚守让我们过上“医食无忧”的日子,诠释了国士的责任和担当!谢谢你们曾经来过,愿这世间如你们所愿,医食无忧!
《三联生活周刊》:在20世纪60-70年代,袁隆平播下了改变的种子,让中国不再面临饥饿的威胁。这些种子,也被看作中国国力的象征,走向现代,撒向世界。
网友:那些与我们同时代的光芒熠熠的人物,其实和相伴我们的日月星辰一样。平时我们不太经常想起他们,因为总觉得他们永远会在。然而他们却又和日月星辰不同,西沉了不再升起,划落天幕不再回来。他们的光芒照耀到的地方越多,我们越会感到,随着他们的离去,时代的一部分也随之定稿。后人翻阅时代的书页时,会清晰地看到这些星辰陨落的注脚。
身影:两位亲切的老人
一
1981年,中国杂交水稻刚开始大规模应用,美国一家种子公司的负责人威尔其便想要簽订杂交水稻技术转让协议。威尔其在洛杉矶机场等来了飞机,看见三个人向他走来。
威尔其思忖片刻,朝一个戴着眼镜、满身书生气的男士走去,热情地握住他的手:“尊敬的袁先生,能结识您这样的科学家,是我的荣幸。”
人们笑了起来。显然,威尔其不是第一个错认袁隆平的人。袁隆平并不生气,还笑着说:“没关系,我常年在田里,有个绰号叫‘刚果布,就是非洲人的意思,你看我像吗?”
外表看着像乡间地头老农民的袁隆平,其实出身书香门第,爷爷为晚清举人,父亲毕业于东南大学,曾在南京国民政府任职,母亲是一名教师。他年轻时身材健美,中学时在游泳比赛中夺得武汉市第一、湖北省第二的成绩;大学时报考空军飞行员,在考生中脱颖而出。他还会打排球,拉小提琴,英语讲得也很好。
这样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先生,却创造了许多奇迹。日本、美国都在20世纪60-70年代进行过杂交水稻的相关研究,无一成功。但袁隆平做到了。他成功研发出杂交水稻,使得平均每亩地能多产100公斤粮食,让中国不再惧怕饥饿。他应势启动超级稻计划,进展迅速,水稻亩产由700公斤、800公斤一路向上飙升。2020年,90岁前夕,袁隆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超级稻很可能在10月前突破亩产1200公斤的大关。
对每一个吃饱饭的中国人来说,袁隆平的名字,必将铭刻心间。
二
吴孟超个子不高,幼年时曾在马来西亚的割胶园里割橡胶。那时候的他不会知道,未来的自己会给多少人送去生的希望。
肝癌是“癌中之王”,亚洲是肝癌的高发区。20世纪50年代,在肝脏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领域,中国一片空白,是吴孟超成立研究小组,制作肝脏标本;是吴孟超解剖肝脏,改变了全世界对肝脏的理解;是吴孟超创立中国第一个肝胆外科,令无数绝望的人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虽然已享誉全球,但吴孟超依然和蔼可亲。手术结束后,他会和同事围在一起吃饭,谁与他坐得近,他便给谁多拨点饭。肝病有一定传染性,很多病人都很自卑,吴孟超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常拉着病人的手,以贴近彼此的距离。曾有一次,一位老人在吴孟超离开前,依依不舍地在吴孟超的手背上亲了一下。吴孟超笑了,他也轻轻亲了对方一下:“没关系,之后我让护士给我打一针。”吴孟超用这样轻松的语言安慰病人,拉近了医生与病患的距离。
如今,两位老人远去了,可伟大的精神仍在他们奋斗过的热土上熠熠生辉!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茫茫宇宙,日月星辰。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古至今都不曾停下。
在飞向太空的进程中,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前往星辰大海的路途上,五星红旗正迎风飘扬。
新闻:
2021年5月15日,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的火星车“祝融号”着陆于火星表面。这是中国火星探测史上的一个历史性时刻,它标志着中国成为美国、俄罗斯之外,第三个成功登陆红色星球的国家。
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贺电: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中国航天的追梦之旅一刻未曾停息。穿越亿万公里的不仅是“祝融号”,还有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宇宙的向往。
网友:降落的这片平原叫乌托邦平原?名字好浪漫啊!不知道火星上能不能种菜?希望90岁时,我能在火星基地中未来感十足的探索博物馆里,隔着玻璃凝望“祝融号”!
征途:从追赶到超车
人类对火星的探索,最初是作为一种政治象征而存在的。
1964年,美国水手4号探测器拍摄了火星表面的第一张特写照片;1969年,美国水手6号探测器和水手7号探测器发回了200张火星照片;1971年,美国和苏联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赛,在短短的21天里相继发射了5颗火星环绕器。最终,美国航天局的水手9号探测器在11月率先进入火星轨道,成为第一颗进入火星轨道的探测器,而苏联的火星3号探测器在12月着陆火星20秒后迅速失联,一张照片都没能传全。后来,美国还开发了“海盗计划”,这是人类火星探测史上最昂贵的计划之一,共耗资10亿美元。而随着苏联解体,太空竞赛意识削弱,火星探测一度进入了约20年的沉寂期。
抓住这个机会,中国实现了弯道超车。
2016年,中国火星项目正式成立;2018年,迎來火星探测的窗口期;2020年,中国昂首踏入火星竞赛。这一年,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为了弥补起步晚的缺陷,中国三步并作一步走,将环绕探测与巡视探测相结合,在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中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的火星探测计划将建立中国的火星全球数据库,这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完成火星全球地形、地貌、土壤和岩石的成分勘测,研究火星演化史;第二,检测火星全球环境,包括火星电离层、磁场和气象变化等;第三,探寻火星生命或曾存在过生命的遗迹。其中,寻找火星地表和地下是否存在水冰,是最重要的科学目标。
此次,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最大挑战发生在进入火星大气层到落在火星表面的这段时间里。这期间,探测器不仅要忍耐上千摄氏度的高温,还要在4.8公里每秒的速度下快速“刹车”。成则万众欢呼,败则留下一堆破铜烂铁。值得骄傲的是,天问一号探测器一次成功!
星辰大海,我们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