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精准扶贫时期产业发展助力相对贫困治理研究

2021-09-08宋保胜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供给农户精准

□文/王 丽 宋保胜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提要]为解决当前农村相对贫困问题,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的方法,对当前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后精准扶贫时期发展产业助力相对贫困过程中存在现实障碍,产业扶贫与实际需求不对称,无效供应问题突出,产业供给重叠性高,边际效应递减。由此说明,要厘清发展产业与治理相对贫困之间的内在逻辑,促进产业发展助推相对贫困治理,加强产业扶贫有效供给,实现发展产业消解相对贫困,加大产业政策有效供给,满足相对贫困发展需求等路径,帮助农村相对脱贫取得进展。

一、引言

相对贫困指的是在当地特定生产生活条件下,在特定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下,个人抑或家庭所获得的收入虽然能够维持家庭成员基本生存需求,但却不能满足在当地条件下其他的基本生活需求。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知,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一般会转向更高层次需求,即自我实现的需求。从2012年至2019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34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累计下降9.6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中国脱贫攻坚成效明显,2019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1,109万人,下降比率是66.8%,比上年下降了1.1%。2021年是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也是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的交叉点,相对贫困在治理内容、治理途径、治理目标等领域都更加复杂。众多学者对后精准扶贫时期的相关内容做了研究,尹利民、赖萍萍指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需要加大群众的内生性脱贫动力,继续加大农村相对贫困的治理工作,建立脱贫长效机制。魏后凯、黄征学认为中国的减贫战略应该重视发展扶贫产业,将长期收益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因地制宜培育当地特色产业,提升产业质量与效益,以产业兴旺助推相对贫困治理。杨艳琳、袁安指出应延续产业发展政策,做好产业发展利益共享机制,继续加强产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户内生发展动力。

综上所述,诸多学者探讨发展产业助力相对贫困,为其他地区提供宝贵的实践价值,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对后精准扶贫时期相对贫困地区存在的难题进行探讨。

二、后精准扶贫时期产业发展助力相对贫困现状

发展产业是巩固精准扶贫成果和缓解相对贫困的重要内容,精准扶贫任务完成后,中国产业扶贫重点将转向产业兴旺,接续发展产业治理相对贫困治理。随着后精准扶贫时期产业项目的不断增多和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满足了绝大部分地区的发展需求,产业扶贫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关键,扶贫产业发展不仅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也能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基于绝对贫困治理的成果和经验,接续发展相对贫困,利用其“减贫效应”充分发挥相对贫困治理功能,有效实现了政府“扶”的供给侧和农户“贫”的需求相结合。目前,脱贫攻坚中的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增加了民众经济收入和就业岗位,农村相对贫困区取得显著成效。

2020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但是脱贫任务并没有完成,接下来继续加大相对贫困治理,防止边缘户返贫。例如,柞水县木耳资源丰富,政府研究发展产业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在不同的贫困地区进行靶向治疗,通过发展适合当地需求的产业,实现人均年增收达到几千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变。结合当地主客观需求,探索出新的发展路子,引进现代化生产要素,提供吊带栽培方式生产木耳,其中木耳产业使人均收入达2,000元,使产业发展起到了防治返贫的作用,相对贫困治理取得成效。宁夏安宁县政府因地制宜,结合客观环境条件和主观环境条件,按照土地面积种植枸杞产业。宁夏安宁县地理位置偏僻,政府出资引入社会多元化购买主体,扩大消费市场,通过发展枸杞产业带动脱贫致富。例如,内蒙古和西藏政府凭借当地丰富的优质牧草、劳动经验、地理环境和各地群众需求,提供设施、资金补贴、肉羊品种等发展养殖产业,实现人均增长5,000元左右,产业发展为相对贫困治理打下坚实基础。说明产业发展政策供给与贫困需求实现良好对接,才能够助力相对贫困地区的延续发展和全面升级,才能发挥最大功能。

三、产业扶贫助力相对贫困现实障碍

(一)产业扶贫与实际需求不对称,无效供应问题突出。一是产业扶贫机构和农业高等院校围绕贫困区实际诉求没有进行深度实地调研,提供的产业数量与实际需求数量不匹配。产业扶贫成果与市场经济发展相脱节,产业扶贫项目与实际需求应用“两张皮”现象严重,阻碍相对贫困脱贫进程。例如,有68家扶贫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占61.1%)在进行提供产业项目前,没有对贫困区实际的产业诉求进行事先调研,造成现有供给的各种新品种、新设备、新方案不能完全应用于实际当中。二是政策供给的重大产业项目没有考虑实施者的接受能力,缺乏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产业扶贫效果不明显。经调研发现,有466项产业项目(占61.1%)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流程复杂、项目发展要求高,当地特殊地理环境不能支持项目持久发展,实际执行较为困难。三是市场需求潜力小,贫困地区大都处于偏远地区,远离城市和需求量大的人群和销售市场,市场需求信息不准确,造成产品供给大于市场需求。从表1扶贫产业机构和高等院校围绕产业供需及效果情况可知,82家扶贫产业机构和高等院校(占74%)没有设置相应的信息服务平台,没有及时追踪市场发展情况,致使产业执行效果不佳。四是产业政策供给机制尚不健全,贫困区产业体制机制存在诸多障碍。有79家部门(占71%)没有构建相应的产业创新推广部门、产业发展后续保障功能的匮乏抑制了产业发展步伐,最终严重影响相对贫困治理效率。(表1)

表1 扶贫产业机构和高等院校围绕产业供需及效果一览表

(二)产业扶贫资金分布不均,未涉及整体贫困户。在扶贫绩效考核目标导向下,地方官员为了能够在短时期内获取政治资本,将有限资金分配到能迅速见效的产业和有优势条件的农户身上,相对弱势的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在自上而下的资金分配过程中话语权与参与能力不够,使扶贫资金未能全部覆盖。通过对2018~2019年度甘肃、贵州两省120家扶贫机构和农业龙头企业针对贫困区农副产品补助分布情况进行调研,结合表2产业补贴情况,发现政府针对农副产品给予大量资助,但存在相当精英捕获漏洞。农户拥有6头以上母羊给予补助,6头母羊价值在4,200元左右,养羊需要一定空间和设施。大部分贫困户希望在自家养殖,诉求得到政府提供养殖设施和财政补贴,但是政府规定项目只能在批准的区域内进行养殖才能够得到补助,使得批准区域内很多农户可以到相应补贴,而其他大部分在家养殖的农户不能享受该项目补贴,农户实际需求与政府供给需求相违背。通过调研得知,农户不仅反映养羊成本高于投入,养羊还得通过政府验收合格后才能得到补助,养殖过程中出现疫病致死的羊,最终农户自己承担损失。(表2)

表2 产业补贴情况一览表

(三)产业供给重叠性高,边际效应递减。边际效应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当增加的某产业超过一定规模后,新增每一个单位面积投入将会带来收益下降。一是部分贫困区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实际需求发展A产业和B产业,且按照土地种植面积需要种植2,000亩,但政府依赖原有政策发展路径,对整个区域进行一刀切,全部发展A产业,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边际效应随着下降,影响农户经济效益,甚至导致出现返贫。二是随着马铃薯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边际收益呈下降趋势。囿于80%的临近区域发展同一种马铃薯产业,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力不足,而且马铃薯产品种类单一,产出成果低端,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初步加工,产业链短缺,严重降低农户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产业缓解相对贫困治理路径研究

(一)加强产业扶贫有效供给,实现发展产业消解相对贫困。后精准扶贫时期需要加大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变,产业兴旺需要结合政策、市场、农户多元化主体参与实现产业产品供需平衡。一是政府应该制定正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扶持实际诉求的产业。扶贫机构和农业高等院校应该在扶贫工作进程中,深入群众,了解贫困区资源情况和当地需求,投资有针对性产业资源供给,可促进贫困人口减贫,增加农民收入与就业,缓解相对贫困。二是基于多数农民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比较低、实际操作能力有限,这就要求农业企业应加大农民技能培训,所提供的产业项目应该符合农民实际接受能力,如在选种、育苗、种植、生产、加工等环节加强实践培训,帮助农户易于操作,保证产业发展起到治理相对贫困的作用。

(二)加大产业扶贫资金覆盖面,助力相对贫困治理。扶贫补贴在各行业分布均衡性是指从事产业活动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是否得到了公平的资金供给,符合整体群众实际需求。首先,在蔬菜行业,政府应该改变原有政策导向,针对没有日光温室和蔬菜大棚的农户,政府应投入生产技术和财力支持,鼓励农户能够与时俱进,缩小其他农户发展差距。其次,在畜禽行业,政府应该调整补贴政策标准,对没有畜禽养殖的农户来说,政府应该进行政策倾斜,给予财政和饲料补贴,同时出资引进技术工人重建畜禽基地,协助农户购买畜禽,达到整体可持续发展。最后,政府在财政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PPP模式将社会资本召集到精准扶贫的工程中,鼓励社会各界企业参与提供资金补贴,以达到资金补贴覆盖面。

(三)加大产业政策有效供给,满足相对贫困发展需求。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讲,是产业资源供给和贫困主体多样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是在新发展阶段下,群众满足温饱需求后,向更高需求转变,为适应目标群体实际需要,上级政府部门和扶贫机构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相结合,全程化、数字化跟踪贫困区发展信息,及时实施有效供给。基层政府应及时了解客观环境实际情况和整体贫困区(县)的内生诉求,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召开村民委员会等方式,不断收集群众的反馈信息,以全面掌握产业有效供给与实际发展需求的对接程度,有针对性地发展多种产业,扩大产品种类,提高整体区域产业边际效应,促进相对贫困取得进展。二是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招投标、发放教育券等方式发挥市场主体扶持服务“精准性、低成本、重服务”的优势,推动扶资源供给与扶贫对象需求达到最优匹配,满足农民自我减贫的多样化需求。除此之外,社会组织应该运用其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技能为目标群体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培训等,满足了目标群体的精神需求和生产技能需求,有利于相对贫困治理得到发展。

五、总结

后精准扶贫时期相对贫困政策在减贫脱贫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但是,某些相对贫困地区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瓶颈,针对当下产业扶贫与实际需求不对称与无效供应问题突出,扶贫资金分布不均与未涉及整体贫困户,严重影响了相对贫困治理的进度。基于此,要加强多样化产业发展助力缓解相对贫困,加大产业扶贫资金覆盖面等路径优化研究。

猜你喜欢

供给农户精准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精准扶贫二首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