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物稠度级别评估模式下的精细个性化饮食管理在急性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患者中的应用

2021-09-08金红云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17期
关键词:级别脑梗死常规

金红云

河南圣德医院康复科,河南省信阳市 464000

吞咽困难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见并发症,会使机体处于严重应激状态,严重影响营养物质的摄入及利用,误吸发生率高达43%~54%,增加感染风险,延缓患者康复进程[1-2]。因此,应加强饮食管理,以保证机体营养供给,促进患者恢复。食物稠度级别评估模式下的精细个性化饮食管理以增稠剂改变食物性状,对患者摄入食物的结构或稠度进行合理调整,更具客观性、可控性、精准性,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饮食管理的安全性、有效性。本文选取我院急性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患者91例为观察对象,旨在分析食物稠度级别评估模式下的精细个性化饮食管理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患者91例。纳入标准:均经洼田饮水试验确诊为吞咽困难;存在明确脑梗死发作史,病情稳定;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口腔及咽喉占位性病变、消化道溃疡及认知功能障碍者。将2019年1—6月收治的42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55~81岁,平均年龄(70.03±4.59)岁;病程5~28d,平均病程(13.54±3.26)d;吞咽困难程度:重度5例、中度23例、轻度14例。将2019年7月—2020年1月收治的49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56~83岁,平均年龄(71.65±4.37)岁;病程6~29d,平均病程(14.07±3.02)d;吞咽困难程度:重度6例、中度28例、轻度15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吞咽困难程度等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嘱患者保持口腔卫生,为解答其疑惑,指导其进行咽部冷刺激、喉上提、声门上提、咽收缩等训练,嘱患者以易消化、清淡饮食为原则,摄入低盐、低脂、低糖、高蛋白软食或半流食为主的饮食,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渐过渡至普食。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实施食物稠度级别评估模式下的精细个性化饮食管理:(1)以吞糊试验确定适合的食物黏稠度。①制备糊状试验饮食,采用顺凝宝增稠剂加入温开水140ml充分搅拌,制作布丁状(增稠剂用量2袋)、蛋羹状(增稠剂用量1.5袋)、糖浆状(增稠剂用量1袋)3种不同稠度饮食。②食物稠度确定试验,患者取端坐位或30°~60°半卧位,头处于正中稍前屈,向健侧倾斜30°状态,以枕头垫起患侧肩部,依次提供布丁状、蛋羹状、糖浆状食物,不同稠度食物各5ml、10ml、20ml,患者一口咽下,观察是否发生呛咳、声音改变、血氧饱和度下降达3%,若出现上述任一症状则终止试验,将前一级别确认为适合于该患者的食物稠度级别。③不同稠度级别对应食物,糖浆状:果汁、袋装酸奶、豆浆、米汤、蔬菜汁;蛋羹状:藕粉、芝麻糊、豆腐脑、碎面条、蒸蛋羹、去除瘦肉渣的稠肉泥粥;布丁状:鱼片、碎肉、老酸奶、水果泥、各种蔬菜、稠碎肉粥。(2)精细个性化饮食管理:①安全食物级别告知,明确适用的安全食物稠度,发放相应的食物类型卡,嘱患者家属依据食物类型卡准备饮食,避免摄入不适用稠度食物,预防误吸。②安全进食管理,采用同吞糊试验相同的体位进食,进食后维持坐位或半卧位10~20min,30min内避免翻身、吸痰等,鼓励患者自主完成进食,必要时提供协助。以小而薄的勺子为取食工具,以2~4ml量为起始试用一口食量,确保安全后酌情递增(一口量<20ml);食物置于患者舌中后部,以舌背轻压舌部形成吞咽刺激源,进食前先吸气,吞咽前、吞咽时闭气,预防误吸;进食速度宜缓慢,以30~40min为宜,若出现呛咳、气促、咳嗽等暂停喂食,充分休息后再次进食。③心理支持,增强护患间沟通,明确安全有效摄取食物益处,根据患者喜好于进食前通过听音乐、阅读、观看娱乐节目等方式保持平和、愉悦心情,提高进食效率。两组均干预至出院。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经口进食恢复时间、饮水恢复时间、恢复普食时间、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误吸发生率。出现以下任一项判为误吸:吞咽中或吞咽后出现刺激性呛咳、进食中出现发音异常、进食后有气喘、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3%、窒息、面色或唇色发绀。(3)于干预前后采用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估两组患者吞咽功能,18~46分,评分越高,吞咽功能越差;采用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估患者生活质量,44~220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2 结果

2.1 康复进程 实验组经口进食恢复时间、饮水恢复时间、恢复普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康复进程比较

2.2 误吸发生率 实验组误吸发生率为12.24%,低于常规组的4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55,P<0.001),见表2。

表2 两组误吸发生率比较[n(%)]

2.3 SSA、SWAL-QOL评分 干预前两组SSA、SWAL-QO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SSA评分低于常规组,SWAL-QOL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SSA、SWAL-QOL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吞咽困难发病率高达40%,致使应激性营养代谢紊乱,而相关研究指出,营养不良为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3-5]。加强饮食管理为吞咽困难者的重要恢复措施,但常规饮食管理中缺乏客观指导标准,仅以主观认知判断食物黏稠度,可控性、有效性有限[6-7]。

食物稠度级别评估模式下的精细个性化饮食管理首先对吞咽困难患者进行吞咽功能吞糊试验,明确适用的食物稠度,有利于促进以经验为主的传统饮食管理向以科学以依据的精细化、个性化现代饮食管理发展,有效提高饮食管理效果。周双[8]研究证实,基于食物稠度级别评估的精细个性化饮食管理在预防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具有显著预防效果,能有效提高饮食管理满意度。食物稠度级别评估模式下的精细个性化饮食管理采用增稠剂进行糊状试验,精准确认适用于患者的食物稠度级别,同时指导患者家属进行合理饮食选取,确保饮食管理的安全性、有效性。在进食饮食过程中,进一步对安全进食体位、技巧、一口量、速度进行精细、量化指导,提高安全吞咽观念,降低误吸发生风险。本文结果显示,实验组误吸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与周双的研究结果相似;且实验组经口进食恢复时间、饮水恢复时间、恢复普食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食物稠度级别评估模式下的精细个性化饮食管理具有高度可行性,能有效提高患者安全进食行为执行度,促进患者逐步恢复饮食,进而缩短急性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康复进程。吞咽困难患者饮食管理过程较长,需格外谨慎细致,且患者易出现失望沮丧、抵触、放弃等行为,因此在进食技巧指导的同时加强心理支持,确保患者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摄入安全性状的食物。本文结果还发现,干预后实验组SSA评分低于常规组,SWAL-QOL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精细个性化饮食管理不仅能有效确保患者饮食安全,且可渐进性恢复正常饮食,调节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性,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减少吞咽障碍对生活的影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可知,食物稠度级别评估模式下的精细个性化饮食管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患者,能有效缩短康复进程,降低误吸发生率,恢复吞咽功能,且有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级别脑梗死常规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常规之外
中国第一个中级别举重奥运冠军
———占旭刚4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级别分明
破常规 获巧解
中网级别联赛武汉站打响头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