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CH交联剂热分解机理研究
2021-09-08郭珅荣王明超鲁国林张冶焘
郭珅荣,王明超,鲁国林,陈 雯,吴 磊,陈 馨,张冶焘
(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襄阳 441003)
0 引言
1,1-双(叔丁基过氧基)-3,3,5-三甲基环己烷(TMCH)是一种过氧化缩酮类有机过氧化物,被用作高分子橡胶的交联剂、制备含硅橡胶材料的引发剂,有着无毒、气味淡,分解温度低等优点[1-2]。TSENG等[3]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确定了TMCH热分解温度但未给出热分解机理。在4 ℃/min的加热速率下,逐步改变TMCH的质量分数,发现热分解温度变化不大,质量分数为88%、44%、22%时,热分解温度分别对应为144.29、146.20、146.88 ℃。LIN等[4]研究表明,当质量分数为88%的TMCH逐渐被加热时,会分解成几种自由基,且有CO2放出,但没有说明其热反应历程以及机理分析;CHEN 、JANKOVIC等[5-6]在离子化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研究中探讨了TMCH作交联剂对其弹性体的力学性能影响,经实验研究表明,随着TMCH用量的增加,胶料的拉伸强度有减小的趋势,拉断伸长率减小。古家磊[7]等在TMCH 热危险性研究中对TMCH热分解中明确了TAIC的添加能加速TMCH的分解。综上发现,对于TMCH的热分解机理的研究基本没有一个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所以系统研究TMCH分解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采用TG-DSC研究了两种不同纯度(40%和90%)的TMCH的热分解行为,用气相色谱联用仪(GC-MS)对热分解产物进行了分析。之后使用热重红外光谱联用仪(TG-FTIR)对TMCH热分解产物进行分析,并结合理论计算进一步分析热分解历程与机理。
1 试验
1.1 原料
1,1-双(叔丁基过氧基)-3,3,5-三甲基环己烷,液体,纯度≥90%(后文统称90%TMCH),江苏强盛功能化学股份有限公司;1,1-双(叔丁基过氧基)-3,3,5-三甲基环己烷,粉末载体为白炭黑和碳酸钙,纯度39%~40%(40%TMCH),江苏强盛功能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1.2 性能测试
(1)TG-DSC分析:使用德国耐驰STA449F3 TG-DSC联用仪。用氧化铝坩埚盛放样品,环境气氛为动态氮气,气氛流速为60 mL/min,升温速率为β=10 ℃/min,升温范围为20~500 ℃,样品质量为2.0 mg[2]。
(2)GC-MS分析:Agilent公司4890A/5975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将1 g样品装入密闭瓶中,通过氩气置换出瓶中的空气,之后把样品放入160 ℃环境下加热20 min,然后立即抽取瓶中气体。气相色谱条件:进样口初始温度270 ℃;载气为高纯氦气,流速1.0 ml/min;色谱柱为HP-5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柱温初始温度50 ℃,以10 ℃/min速率升温至260 ℃。质谱条件:电子能量70 eV;GC接口温度250 ℃; MS温度200 ℃;质量扫描范围:15~500 amu。
(3)TG-FTIR分析:德国Netzsch公司TG209-TENSOR27型热重分析仪和德国Bruker公司EQUINOX 55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样品质量8.689 mg;升温方式:以10 ℃/min升温速率,从23 ℃升温至80 ℃停留30 min,再继续以10 ℃/min升温速率,从80 ℃升温至160 ℃停留40 min;传输管保温温度200 ℃;红外光谱扫描范围:400~4000 cm-1,分辨率4 cm-1。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TMCH热分解特性
TMCH热分解TG-DSC曲线如图1所示。
(a)40% TMCH (b)90% TMCH
由图1(a)可知,纯度40%的TMCH样品总失重量为35.43%,热分解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在75~110 ℃,失重约为2.04%,最高峰温为83.6 ℃,峰型较为平缓,应属于粉末样品受潮下的水分挥发;第2阶段在110~150 ℃范围,失重约为26.96%,为主要失重部分,最高峰温为144.7 ℃;第3阶段在150~500 ℃,失重约为6.43%,应为产物分解挥发以及其他杂质。其中,样品中填充有大量SiO2、CaCO3等惰性物质提高其运输和使用安全性。由TG曲线可看出,40%TMCH起始分解温度为90 ℃,在110~150 ℃出现快速失重,对应的DSC曲线起始分解温度为124.0 ℃,峰温为144.7 ℃。
由图1(b)可知,纯度90%TMCH样品总失重量91.08%,分解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在75~110 ℃,失重约15.38%,最高峰温为85.7 ℃,峰型较为平缓,应为试剂中的水的蒸发;第2阶段在110~190 ℃,失重约58.36%,为主要失重部分,最高峰温为148.6 ℃,则应是在此温度区间内TMCH产生分解,分解为其他产物;第3阶段在190~400 ℃,失重约为17.34%,应为产物分解挥发以及其他杂质;由TG曲线可看出90%,TMCH起始分解温度为90 ℃,在110~170 ℃出现快速失重,对应的DSC曲线起始分解温度为122.9 ℃,峰温为148.6 ℃。
对比图1(a)、(b)可知,TMCH起始分解温度为90 ℃,在110~170 ℃发生部分快速失重,而这一部分也是主要失重部分,分别占了整体失重的30%和65%,40%TMCH中有大量填料所以其整体失重小于90%TMCH;而在90 ℃前的失重变化,由于90%TMCH是液体,存在部分溶剂挥发,所以失重较大;两者都同时存在第三阶段失重部分,说明TMCH的热分解产物会有再分解挥发以及部分杂质的挥发。
2.2 TMCH热解产物
从热分解产物角度研究TMCH的热分解行为,使用GC-MS对TMCH的热分解产物进行气质联用分析,所得裂解产物总离子流曲线如图2所示。对图2的每个峰的质谱图进行标准谱图比对,人工解析得到的热解组分的结果见表1。
(a)40% TMCH (b)90% TMCH
表1 40%、90%TMCH热解产物及其相对含量
由图2(a)和表1可知在130 ℃下,40%TMCH的热分解产物为3,3,5-三甲基环己酮、1-壬烯-3-醇和其他少量产物,如5,5-二甲基-2-己烯、3,5-二甲基-2-己烯、叔丁醇和丙酮等。其中主要产物为3,3,5-三甲基环己酮,占了产物相对含量的80%。
由图2(b)和表1可知,在130 ℃下,90%TMCH的热分解产物为3,3,5-三甲基环己酮、3,5-二甲基-2-己烯、叔丁醇和丙酮等。其中,主要产物3,3,5-三甲基环己酮、叔丁醇和丙酮,分别占了产物相对含量的27.35%、25.51%和23.16%。
通过对比40%和90%TMCH的气质谱图不难看出,两者的分解成分大体一致,但仍有部分差异,尤其是在叔丁醇和丙酮的生成方面,初步分析原因可能有二:一是40%TMCH为粉末,其中加入了很多填料,遮挡了部分产物分解峰的捕捉;二是40%TMCH中,可能剩下60%的部分加入一些别的化合物如烯醇类的试剂,影响了产物的生成。
2.3 TMCH热解气相产物
图3是TMCH热分解产物的谱图,各气态产物的特征吸收峰频率列于表2中。
图3 40%TMCH和90%TMCH热分解气相产物的红外光谱
通过对照表2中的特征吸收峰频率及标准气相谱图,判别气态产物,主要为3,3,5-三甲基环己酮、1-壬烯-3-醇、丙酮和叔丁醇。表2中,s表示强峰;m表示中等峰;w表示弱峰。
由图3中40%TMCH特征峰可知,2968 cm-1吸收峰、2922 cm-1吸收峰和1271 cm-1吸收峰的出现,对比3,3,5-三甲基环己酮和1-壬烯-3-醇的标准特征吸收频率证明了其为40%TMCH热分解产物;1720 cm-1吸收峰和1363 cm-1吸收峰的出现,说明了丙酮也是40%TMCH的热分解产物;而尾部的1021 cm-1吸收峰和468 cm-1吸收峰则说明了叔丁醇的生成,同时也能看出,40%TMCH产品中加入了CaCO3和SiO2,这两者应为填料的主要成分。
对比图3中90%TMCH与40%TMCH特征峰,发现90%TMCH特征峰中多了1720 cm-1处的峰,分析应为10%组分热分解后的产物的峰叠加产生的,按特征峰位置判断为羰基类键或者缩酮类键的振动产生;并且90%TMCH的特征峰明显更细致更多,说明40%TMCH中加入的部分填料的峰与TMCH的峰进行了合并覆盖,使得原本细致的峰型变得模糊,但对比其特征峰点,发现40%和90%的特征峰位置基本一致,基本保持在2955~2839 cm-1、1474 ~1458 cm-1、1242~1085 cm-1,说明40%和90%TMCH的热分解产物大致一样,都拥有相同的特征峰。
表2 TMCH气态产物标准特征吸收峰频率表
3 热分解机理与反应历程讨论
3.1 TMCH几何构型理论计算
采用B3LYP方法,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对TMCH的几何构型分别进行了优化计算,并在相同水平上进行了频率分析。采用CCSD(T)方法计算了TMCH及相应阳离子,所有振动无虚频,确保了其能量的二阶倒数矩阵的本征值为正值,确认为势能面上的极小值点。所有计算采用Gaussian09程序下实现[9-10]。
通过计算换算得到母体TMCH理论生成热为154.45 kJ/mol,实际试验测量值为150.07 kJ/mol,数值偏差约为3%,不超过5%说明采用理论计算方法与基组较为合理可以用作模型参考[11-13]。图4为优化的TMCH结构,其O—O键长为0.149 7 nm,此键超出一般O—O键长,在Gaussview中显示为断裂状态,且由计算得到O—O键的解离能为95.68 kJ/mol。一般地,化学键断裂时所需能量越少,表明该键越弱,其断裂越容易成为热分解过程中的初始反应。
通过理论计算结果可知,TMCH的热分解的第一步是受热在一侧O—O键处发生断裂产生TMCH自由基和叔丁氧自由基。
图4 在DFT-B3LYP/6-311G+(d,p)理论水平上优化的TMCH
3.2 热解反应机理及历程
综合分析上述实验和模拟计算结果,得出如图5所示的TMCH热分解机理:TMCH受热在单侧O—O键处发生断裂产生7-3自由基和7-2叔丁氧自由基。之后,7-3自由基的进一步分解历程变得较为复杂。7-3自由基具有环己烷取代基的影响以及六元环的张力作用。
图5 TMCH热分解反应历程
通过理论计算得到的结构可能发展方向有以下3种可能的分解方式。
(1)O—O键断裂
如图5所示,自由基7-4是否能够形成是此过氧化物分解机理的关键。通过查阅文献可知,左侧过氧键二次分解难度较大,且此自由基存在的条件极为苛刻,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如自由基7-4的双自由基同时存在的情况[14]。因此,在自由基7-3过氧键分解之前,自由基反应就已经终止。如果自由基7-3先通过夺氢终止反应,然后再发生氧氧键断裂分解,则形成自由基7-5,自由基7-5进一步可形成类似环己醇的结构,但GC-MS产物中并未发现此类物质的出现。综上所述,7-3自由基不太可能会朝着7-4自由基的方向发展,所以在O—O键断裂之前,自由基7-3应该已经发生了β位断键。由于β位断键受到取代基的影响,而环己基本身就属于较大的取代基,并且存在环张力,使β断键发生的比O—O断键还快,所以热反应发历程展应排除O—O键断裂的情况。
(2)C—C键断裂
C—O键键能和C—C键键能比O—O键键能大很多,因此在分子状态下一般C—C、C—O键不会首先发生断裂,但一旦O—O键断裂形成7-3自由基,由于受氧上P电子的影响,β位上的C—O、C—C键就可能发生断裂的情况,而断裂的速度受取代基的影响。通过分析MS-CG的分解产物以及查阅相关文献,得出以下可能反应历程(图6)。开环后,由于取代基影响变化,左侧O—O键会断裂,生成一个叔丁氧自由基和7-9自由基,之后生成二甲基己烯(二甲基戊醛)和CO2。
图6 TMCH热分解C—C键断裂的二次分解历程
(3)C—O键断裂
C—C键与C—O键断键同属于β位的反应,但C—O键键能小于C—C键,则从反应难易程度考虑,C—O键断裂应比C—C键更加容易,同时对比MS-CG以及红外光谱都可发现,都证明了有3,3,5-三甲基环己酮的生成,并且其生成含量很多40%TMCH受热分解得到的产物中3,3,5-三甲基环己酮产量占比达到了80%,说明了C—O键断键应是TMCH热分解机理的主要反应历程,并且在反应过程中有7-2叔丁氧自由基发生β消除或夺氢生成丙酮和叔丁醇,反应历程如下式。
综上所述,结合气质谱图结果,分析得到TMCH热分解机理应是C—O键断裂为主要反应,C—C键断裂为次要反应,同时排除了O—O键断裂的形式。总分解历程为TMCH受热分解为叔丁氧自由基和7-3自由基,7-3自由基再发生C—O键断裂生成三甲基环己酮和7-8自由基,再有叔丁氧自由基和7-8自由基反应生成叔丁醇和丙酮[15]。
4 结论
(1)通过TG-DSC确定TMCH受热时先吸热再分解放热,分解初始温度在90 ℃,在110~170 ℃下发生快速失重发生集中分解,生成大量分解产物其热分解过程在90 ℃和170 ℃分为3个阶段。40%和90%TMCH的热失重存在差异,原因应为40%TMCH中含有大量的填料,分析明确填料的主要成分为白炭黑和碳酸钙。
(2)通过GC-MS和TG-FTIR确定TMCH受热初始分解产物主要为3,3,5-三甲基环己酮、3,5-二甲基-2-己烯、2,2-二甲基戊醛、叔丁醇和丙酮等。
(3)通过密度泛函DFT-B3LYP/6-311G+(d,p)方法对分子TMCH分子几何全优化计算结果表明,TMCH理论生成热为154.45 kJ/mol,O—O键长为0.149 7 nm,O—O键的解离能为95.68 kJ/mol,易在O—O键处发生断裂产生叔丁氧自由基。
(4)TMCH热分解过程首先从O—O键断裂生成自由基开始,然后通过C—O键断裂和C—C键断裂两种形式进行二次分解。其中,以C—O键断裂为主要分解历程,通过自由基分子的断裂、夺氢以及偶合终止等一系列反应,最终生成较稳定的3,3,5-三甲基环己酮、5,5-二甲基-2-己烯、叔丁醇以及丙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