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步换景,当我们站在“黄金时代”背后

2021-09-07

中国银幕 2021年8期
关键词:许鞍华黄金时代萧军

电影:《黄金时代》

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

“好电影就是几个元素(语言、音乐、画面)创意的结合,内容加上形式。”——许鞍华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当导演许鞍华与编剧李樯,在《黄金时代》的布景上,用富有格调的影像认真勾勒出一幅民国作家众生相时,纪录片导演崔毅与罗峥二人,选择站在众位主创身后,从文学依据、史实资料、表现技法等多重维度出发,尝试为电影《黄金时代》做了一份详尽而严谨的视听注解。它即是伴生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

本片于2012年8月开始筹备,至上线播出,之间历时两年有余,其拍摄、制作过程与正片《黄金时代》保持同步,经过700多个日夜素材的累积与编织,《她认出了风暴》终于将藏在逐格精致画面后的关键花絮、主创自述、场景还原过程、情节设计依据等诸多细节,以经纬有序的形态,呈现在观众面前。

如今,我们看过了桥上的风景,不妨移步阁楼,换一个视角,重看这出典雅大戏的铸造奥秘。

鲁迅住所如何高度还原?

场景       萧红、萧军初次登门拜访鲁迅

傍晚,萧红与萧军穿过静谧的弄堂,寻找着鲁迅先生的门牌,初次登门造访,二人对先生的居所充满了好奇。叩门,应声,穿过简易的铁门,他们与许先生问过好,缓步走入室内,一个慢镜头横摇,收入二人眼中的是乳白色的门窗、几样陈旧的深木色家具、装饰画立在柜上,桌椅在月光中纤尘不染。此时鲁迅先生正在楼上看稿,听闻客人到了,从容地压住纸面,起身取上“前门烟”下楼招待。关于何为“前门烟”,萧红在事后的回忆文章中有过介绍,“鲁迅先生备用两种纸烟,一种价钱贵,一种便宜的,便宜的是绿听子,是鲁迅先生自己平时用的,另一种是白听子,是前门烟用来招待客人的。”饭毕,萧红站在一楼窗边,注意到角落里种植着一种簇状、葱郁的植物,便问:“这是什么?”先生笑答:“这是万年青,它一直这样。”

幕后解密

鲁迅因其文学史上犹如“脊梁”般的地位与影响,此形象出现在《黄金时代》这轴民国作家群像图中,难免吸引观众更多的目光与追问,这位文学大家的住所模样真是如此吗?如何还原得如此细致妥当?《她认出了风暴》为观众细致讲解了其中一波三折的还原过程。

其实,导演许鞍华一直对鲁迅先生情有独钟,而“家”又恰恰是对人物绝佳的烘托与侧写。于是在“1934年12月6日,二萧第一次来到鲁迅家中拜访”一场戏中,导演决心一定为鲁迅先生找到一个合适的、逼真的“家”。从实景拍摄需求出发,鲁迅纪念馆当然是原汁原味的首选,但馆内有严格规定,不允许拍摄。正在摄制组一筹莫展之际,他们意外发现鲁迅故居的对面,别有洞天。摄影指导王昱回忆说:“后来我们在鲁迅故居的二楼,一个小天窗趴着看的时候,一下看到对称的位置还有一个窗。就问管理员,对面的窗是什么地方?”答案令全剧组豁然开朗,当年博物馆为还原鲁迅故居,特意预备了三套相似公寓,如今一套是鲁迅博物馆,一套是办公室,另外一套即正对面这个,目前处于空置状态。有趣的是,这套房子犹如真实世界的镜像,与鲁迅故居不仅面积,内部格局也一模一样,朝向不同,完全对称。于是摄影指导、美术指导等幕后“造梦者”立即入驻,在这里按照鲁迅故居与史实记述,一丝不苟地还原出了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那个真切可触、亦不乏烟火气的“鲁迅家”。而作为萧红、萧军的饰演者,汤唯与冯绍峰在这场初次造访的戏中,也因身临其境,而更添了几分触动与从容。

王昱(摄影指导):“当年鲁迅就在隔壁的一层,接待了萧军、萧红,(这场戏)挨着可能不到十米发生的,这就是真正实景的动人之处。”

许鞍华:“我记得第一天(在这个场地),王志文演的时候,晚上,在二楼窗口前开了一个灯,(他)一边写东西一边咳嗽,就拍了几个镜头。然后隔壁那个馆长过来,我就说给你看几个镜头,他(看过后)暗暗地落泪。”

尝试打破电影的“第四堵墙”

场景       咖啡館一别,弟弟直面镜头自述

萧红离家许久后的一个初冬,她走在清凉的街道上,遇见了弟弟。二人在一个俄式咖啡店落座,简单谈了一阵,弟弟反复劝说萧红回家,如此漂流不是办法,萧红则另起话题,关心地询问弟弟在学校的状况。谈罢,二人就此分别,萧红的背影消失在哈尔滨肃杀的雪景中,弟弟张秀珂目送姐姐离开后,转身失落地走向镜头,用他深黑色的眸子直视着观众,开始自白:“我姐逃走后,我们家身败名裂,省教育厅以教子无方的名义,撤销了父亲的职务。我因为受不了同学的嘲笑,换了两次学校,来到哈尔滨二中。我和我姐的这次偶遇,后来被她写成了文章,叫《初冬》。”随之是一声源自少年之口的长长的叹息。

幕后解密

角色对镜独白的表达手法,从头至尾贯穿于《黄金时代》,从开篇萧红在黑色幕布前,郑重地面向观众,介绍自己短暂的身平;到弟弟、友人向我们回忆起与她有关的点点滴滴。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经历了从陌生、出戏向习惯、聆听的转变。那么,为何要用如此手法新颖讲述萧红的一生?令人跳戏不会对观影造成不良影响吗?对此,《她认出了风暴》为我们揭开答案。

对镜独白这一“间离”手法,最初由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旨在打破观众与舞台间的“第四堵墙”,令人观看却不沉浸,时刻意识到现实与艺术的边界。而编剧李樯在创作《黄金时代》剧本时,也始终秉持着这样的态度,“(我希望观众)刚要投入进这个虚构性的时候,被真实性打断。”这种颇具实验性的表达方式,在戏剧中虽时有应用,但电影中却十分鲜见,即使是拥有40年拍摄经验的许鞍华导演,对这一手法与电影即将产生的化学反应,也毫无估计,“对观众来讲,这会有什么反应呢?我也不知道,我没试过。可是我觉得这会是这个戏里特别过瘾的地方。”编剧李樯则相信对镜独白对《黄金时代》主题表达的重要意义,“我要让观众,很多人知道,我们是在扮演这段历史。所谓历史,是由很多永远揭不开的、大的小的秘密组成,我认为你很难看见真相。历史其实是不能还原的。”(文 小黛)

李樯(编剧):“我写《黄金时代》时,没有坚持用以往写人物传记片的一种写法,我希望把一种历史观带到这部电影里边。”

王紫逸:“你要对着镜头,跟观众去做一个讲述。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东西。”

猜你喜欢

许鞍华黄金时代萧军
许鞍华:年轻人失去了什么?
《延安日记》里的萧军与毛泽东
文人萧军是决斗高手?
许鞍华:安静的电影有力量
《玉观音》与别样许鞍华
度过浩劫终见光明的萧军
萧军与 《文化报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