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小细节,汇聚大精彩
2021-09-07谢秋燕
谢秋燕
摘要: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对科学的本质有所正确认知。该学科主要以实验操作及科学观察为基准,对科学发展性及应用性有所凸出,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增进。特别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十分显著的推动作用。在新时代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教师要重视科学实验教学,促使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增强,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打下牢固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3-0034
在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盛行的今天,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社会、学校及家庭所关注的焦点。科学作为一门无所不含的自然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通过该学科,要让学生学会发现和认识科学规律,同时也使其科学思维得到良好训练。科学实验教学是该学科的基本教学方式,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重在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与科学创新意识,学生思维得以发散,学会用科学的视角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有所增强。
一、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核心素养的意义
随着社会持续发展,国家对未来人才需求的标准也在不断提升。基于此,“核心素养”一词便受到各界的广泛关切,成为教育改革所聚焦的重点问题。同时,核心素养理念也被迁至初中教学环节中。从表面上看,核心素养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创新型教学方式,帮助學生循序渐进地实现终身发展,使得自身社会价值得以体现以及拥有优秀道德品质。但探究其本质可知,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囊括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等多个领域,如果能将其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全方位提升。具体到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它与其他教学内容有所不同,该教学对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及自主思考能力极为重视。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对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基于这一现状,笔者建议,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理念,将核心素养与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机衔接,对加强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有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核心素养科学实验教学研究策略
1.培养创新思维,优化课程导入
其一,创新是所有事物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也是创造性活动开展的根本。科学实验教学是以去伪存真的精神揭示事物本质。也就是说,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但在日常教学中,部分学生会因为实验而实验,对科学实验的本质没有正确的认知。因此,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对实验步骤及自身想法进行创新,要学会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例如,在有关“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质,以水作为溶剂让学生进行细致观察。从而使其对溶液种类有基本了解,懂得如何区分浊液和乳浊液,进而对相关知识展开学习。教师还应对所授内容进行适当延伸,以此引发学生自觉思考。教师说:“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水可以当作溶剂,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它并不是唯一可以做溶剂的。那么,倘若水不是唯一,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作为溶剂?”通过此设问,学生会根据溶剂、溶质的相关概念,选择新的溶剂,实现思维模式的跃进,以此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被激活。
其二,初中生正处于自主意识逐渐成熟时期,且正是青春叛逆阶段,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倘若教师一味采用以往“教条式”教学方法,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可能会不尽如人意,还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或畏学心理。因此,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内心实际需求及认知规律有所关注,以此为着手点对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也是为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环境进行充分的统筹考虑。例如,在学习有关“升华和凝华”内容时,教师借助实际生活中所常遇到的自然现象进行问题创设,并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提问:“同学们,想必大家都知道冬天下雪的时候气温一定比下完雪后要高,就是俗话说的‘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家中常用的樟脑球在常温下为什么会越来越小?”教师通过该方式引起学生注意,进而引入升华和凝华的教学。当学生对该知识内容有所了解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实验。在设计实验时,学生倘若出现不同想法,在实验安全范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支持学生大胆创新。例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看到碘升华的现象,会感到十分有趣,并记录好所观察到的现象。该种方式不仅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观察能力得到良好培养,更能让学生对科学实验教学感到有趣,使科学实验教学更具实效性。
2.开展多样化教学,积极组织课外探究活动
其一,教师应以新课改的教学需求及目标为基准,让学生在学习探究中,通过实验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设计实验探究过程时,从同一种实验器材的不同操作方式,到同一个科学实验问题多种角度探究的方式促进学生认识科学实验的丰富性、系统性及趣味性,使其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态度,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增进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成效及质量。例如,在进行《天气与气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在实验室中引导学生联系身边较为熟悉的事物,以此吸引其注意力,促使学生通过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探究。首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我们在用吸管喝饮料时感觉很方便,但是饮料为什么会被吸上来呢?”继而在实验中组织学生将一个装满饮料的锥形瓶,并塞上带有玻璃管的单孔橡胶塞,由组内一名成员尝试吸饮料,结果却没有吸上来,学生产生了疑惑;接着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倘若是你,你会用哪种方法将饮料吸出来?”“为什么不塞紧单孔橡胶塞可以吸上来?”“在空气进入的状态下除了不塞紧橡胶塞还有何种方式能让空气进入?”“饮料是如何进入你的口腔中的?”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及探究,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及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初中科学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二,在初中科学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在课堂内外均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根据其年龄特点、心理发展需求等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组织学生积极自觉地参与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内成员轮流在每次探究活动组织过程中担任小组长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团队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完成科学实验,使其综合科学素养能够得到良好的培育。例如,在学习《植物与土壤》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这一探究主题自主确定实验方式开展独立自主的探究,研究土壤中的营养成分、研究土壤中的湿度、研究土壤对于植物生长的作用等,通过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在合作实验中获得相应的实验收获,将课后实验成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实践探究能力,在课堂展示中对实验操作的理论知识点进行更加深入的总结、归纳及反思,使学生在教学中的核心位置得以体现。
3.灵活改进实验,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实验探究
其一,要使学生对学习科学感到有趣,教师必须灵活有效地对科学实验有所改进,使其对科学实验产生兴趣,对学生的思维及意识进行有意识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有关“大气压强”内容时,教师改变以往的覆杯实验方式,而是用相对较大的杯子,利用硬纸板将杯口盖住,把杯子倒扣过来,慢慢放到学生的头顶,手离开后,杯子中的水一滴都没有流出来。这样的实验会让学生感到好奇,进而对该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该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更为深入,增强教学成效。对教学实验不断地创新,能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的活跃度。又如,在学习有关“酸碱之间的反应”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准备日常生活中的白醋、小苏打及杯子,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小苏打用水溶解后,滴入酚酞指示剂,当显示为粉红色时,再滴入适量白醋,观察颜色是否发生变化,然后教师做稀盐酸、稀硫酸和氢氧化钠酚酞溶液的反应演示实验,观察颜色变化。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让其对酸碱反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生活当中酸碱所产生的反应加以留意观察,加强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进行发现及探究。
其二,科学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能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视角及精神来揭开世间万物神秘的面纱。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实验活动,这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更为深入理解,同时对其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也有所增强。科学知识离不开生活,它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及规律的概括。根据初中学生个性及身心发展特点来看,正处于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但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过程中,由于大部分科学理论知识与概念过于抽象,让其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科学实验教学让学生体验自然知识给自身带来的乐趣,通过实验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最直接的理解,以此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使其对科学学习感到有趣。
例如,在学习有关《电荷与电流》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让其亲自参与到实验活动中,以此揭开该现象的自然本质。教师让学生将准备好的塑料格尺、干绒布及一些碎纸片摆放在桌前,把塑料格尺放在绒布上反复进行摩擦,经过一段摩擦后,将塑料格尺慢慢靠近碎纸片,这时纸片便会被吸附到格尺上,由此表明,格尺通过在绒布上的摩擦产生电荷。学生通过亲身动手实践懂得摩擦生电的常识,然后教师问:“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格尺和干绒布经过反复摩擦,能够产生电荷,那么,你们还知道在生活中因为摩擦产生电荷的现象吗?”有的学生会说:“用格尺在头发上摩擦也能产生静电”。教师通过该方法,提高了教学成效及质量。可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内心实际需求及认知规律与教材相结合,对其进行科学指导,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良好的培养。
又如,学习有关《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自己进行实验,将植物的一片绿叶减掉,插入红墨水中,观察是否会发生变化。之后枝干逐渐变成红色,这时学生会感到好奇。教师就要趁此时机对水分和无机盐输送方向进行讲授。学生通过亲自试验,便会联想到另外一种实验方法,倘若让花瓣改变颜色,是否也可以运用此方法,于是便买了一支粉色的康乃馨,将其插入蓝色墨水中,再加一点盐,第二天,康乃馨花瓣变成蓝色。可见,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其探索欲望,使其眼界变得更为广阔,思维得以发散,进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探究能力。
三、结语
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耐心地进行引导,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形成。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内心实际认知规律,对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建立起对科学精神的正确认知,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倪世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策略与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1):103-106.
[2]谢竹君.基于初中科学核心素养下的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24):108-110.
[3]夏兆省.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微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學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9(Z2):101-105.
[4]陈礼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实验细节教学的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4):101-102.
[5]郑晓伟.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探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2):84-86.
[6]陈玲玲.匠心小细节汇聚大精彩——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实验细节教学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4):26.
(作者单位:浙江省玉环市楚门镇第一初级中学31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