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愿战歌不再响起

2021-09-07沈烨

杭州 2021年16期
关键词:航校校歌空军

沈烨

1933年第一卷第八期《音乐教育》杂志首次记录了刘雪庵创作的《空军进行曲》,五线谱谱曲,配以歌词,歌曲说明部分对这首歌的“曲趣”“曲旨”“要点”作了简要的讲解。歌词如下:

极目苍冥远,空际任回旋。报国怀壮志,相期复我河山。海陆而外,还有领空权。努力!努力!自乘风纸鸢,进至轮机滚动翼冲天。不断地奋斗牺牲,空军制胜非偶然。

光看这词儿便已热血沸腾,加上雄壮威严的歌唱,更能让人心潮澎湃,激发着每个人心中“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情。一个用音符改变世界的人,用灵感的激发宣告着内心的大义,用胸腔的共鸣召唤着人间的真理。

1934年第二期《音乐杂志》刊登了一首与《空军进行曲》曲调完全一致的歌曲,作曲人仍写着刘雪庵,不过,歌名变了,歌词也略微有改动,且作词人未署名:

得遂凌云愿,空际任回旋。报国怀壮志,正好乘风飞去。长空万里,复我旧河山。努力!努力!莫偷闲苟安!民族兴亡责任待吾肩!须具有冒险精神,凭展双翼一冲天!

这歌儿是笕桥中央航校的校歌,它在新生集训的队伍中唱响,在航校毕业典礼上奏响,在笕桥同学录的扉页上留存,也在抗日战争的万里长空久久回荡。从歌词的变化看,更强调了“我口唱我心”。既然“得遂凌云愿”,那么,“空际任回旋”更加充满了发自内心的自豪。民族危亡之际,“乘风飞去”驱逐侵略者,还大好河山一片祥和。有了雄心壮志,更须时时努力不懈,牢记责任使命,不敢“偷闲苟安”。然而,这不记牺牲的“一冲天”也多出了悲情色彩。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空军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空军发展的弊端。两年一期的航校学习有速成的“嫌疑”,有关资料显示,当时的很多坠机事件并不是发生在战场,而是在训练中,年轻人对飞机的构造、发动机的原理尚未摸透便上机,难免慌乱,酿成事故。在战场上,由于国民党当局的腐败,用于作战的飞机少之又少,且大多是国外淘汰的机型,空战之初,让人痛心的失败纷至沓来。然而,年轻的空军战士依旧前赴后继,像笕桥中央航校的石碑上所述——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电影《无问西东》中殉国的飞行员沈光耀是那个年代许许多多空军英雄的缩影。这位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出身名门,在国难当头之时,在“空军救国”的理想召唤下,与许许多多可爱的年轻人一同刻苦努力学习,驾驶飞机冲上祖国的蓝天,誓死捍卫祖国的荣耀。战争何其不幸,让一个个年轻人失去了灿烂的未来,一个个家庭失去了孩子,甚至让人失去了质疑和恐惧的权利。但是,人啊,是如此坚韧,如此强悍,我们的民族才得以传承最宝贵的精神力量。

“音乐”和“战争”这两个看似毫无关系的词汇造就了“战歌”。说到战歌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国风·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大敌当前,秦国军民同仇敌忾,团结协作,共御外侮,秦人的爱国主义情怀昭然其中。朱熹在《诗集传》中评说“秦俗强悍,乐于战斗”,“其欢爱之心足以相死如此”,桐城派吴闿生在《诗意会通》中认为《秦风·无衣》“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诗所及”。这支战歌以重叠复沓的形式唱出了矫健之美和英雄气概。

笕桥中央航校校歌的作者刘雪庵先生是一位优秀的歌曲艺术创作者,“九·一八”事变后,他以音乐人的自觉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抗战歌曲,《长城谣》《中华儿女》《流亡三部曲》等歌曲传唱至今。1937年10月,在愛国热情的驱使下,他自费出版《战歌周刊》,助推全国救亡歌咏运动的兴起。这本杂志刊发了贺绿汀创作的《游击队歌》《全面抗战》,夏之秋创作的《歌八百壮士》《卖花词》,孙慎创作的《我们是宣传队》等著名的抗战歌曲,让危难中的四万万同胞感受到了精神的振奋和无尽的力量。

铿锵战歌,记录了一个个特殊的时代。今天,我们听着这些歌曲,不会忘记曾经的苦难,也不会忘记每一位浴血牺牲的先烈,犹记得民族的荣辱与每一个个体休戚相关,越发珍惜我们如今享有的和平安定。若要向这个世界许愿,唯愿战歌不再响起。

多年前,曾看过一则新闻,说的是居住在杭州的大陆最后一位飞虎队员吴其轺老先生,这位有着传奇人生的老人在弥留之际唱起了他的校歌,字字铿锵,声声动情,他大概忆起了飞越驼峰航线的场景,打开了驾驶飞机数次死里逃生的过往,也回到了亲眼见证日本投降的难忘瞬间。

猜你喜欢

航校校歌空军
淇县老年干部大学校歌
岁末话“空军”
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
某航校推行绩效管理改革研究
高校校歌育人功能浅探①
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1946·骡马·飞机·白山黑水
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