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1-09-07朱宏艳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陶行知课文初中语文

朱宏艳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来的。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这一理论非常注重生活、学校、社会之间的联系,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这对于当今的教育教学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图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其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讨,以期对现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

生活教育理论以“生活”为中心,在长期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得到完善。陶行知这样解释道:生活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可见,生活和教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活教育理论的具体内涵有以下三点。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意思是生活就是一种教育,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教育,教育和生活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二者密不可分。首先,生活中包含着教育。从生活的横向发展来看,你所过的生活,就包含了你所受的教育;从生活的纵向发展来看,生活和教育一样,始终伴随着人的一生。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陶行知认为,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把教育放在生活的中心位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要适应我们的实际生活,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换言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最后,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我们所过的生活,就决定了我们所受的教育。可以说,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我们对教育的要求也会更高;同时,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受教育会让个体的生活得到改变。因此,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语文教育教学过程要贯穿在生活之中。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社会中包含着学校,因为随处是生活,所以随处是教育,可以把社会作为教育的场所,这样就把学校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社会;二是指学校中包含着社会。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可以调动社会的力量使其进步;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帮助社会进步。“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1]这一观点,打破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围墙,更好地将二者融合起来,推动教育的进步和社会的發展。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当时在教育上存在一些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填鸭式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陶行知先生在此背景下倡导“教学做合一”,并对其作如下解释:首先,“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也就是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做到手脑双挥;其次,要求“教学做合一”,因为“行是知之始”,行动是知识的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最后,“教学做合一”反对注入式教学法,要求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这一理念指出了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把学生放在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绝不能轻易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脱离生活的现状

目前,不少教师仍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把过多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上,教给学生更多的是答题套用的模板和答题技巧,忽略了将阅读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教学模式化现象严重

在阅读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是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再讲解字词句,接着分析人物、主题思想以及写作特色。最后在概括文章主题时,总会出现一个现成的公式:本文通过什么,表达了什么,反映了什么,赞美了什么,抨击了什么。许多教师几乎用这样的模板套用所有的课文,而不去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不去设想课文中体现出来的、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生活情景,把课文讲解当成了应付考试的工具。初中语文课本上的选文都是名篇佳作,教师将所有的课文都用这一个模式进行教学,把课文肢解得面目全非,这样学生难以感受到语文课文中的人文内涵,语文素养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

(二)学生主体地位受到忽视

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中,仍是教师讲授占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上,学生如果没有发言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久而久之,其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会降低。此外,不仅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也不能很好地意识到自己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很多学生认为,学或不学语文成绩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把时间主要花在别的科目上,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本来就是教学相长的双向活动,学生如果不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不凸显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自然也不会将课文所学和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更难以实现生活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三、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和教育联系密切,不可分割。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生活化

目前大多数教师的教学目标集中在让学生理解与鉴赏文本,“但其真正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理解、如何鉴赏文本”[2]。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我们最主要的是“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养成“做中学”的习惯,这首先必须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来。

首先,在阅读教学目标中应增加能与学生的生活相对应的情感目标。语文教材都是经过各方面的权威专家精心挑选出来的,每一篇语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提升其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让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初中阶段的学生阅历尚浅,无法理解深奥的大道理,但是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以及能让他们感同身受的情感,学生是可以接受的。因此,在教学目标中融入情感目标,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又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养成从情感入手来理解文章的思维习惯。

其次,阅读教学目标的重点应放在阅读方法上。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阅读选文由两部分组成,即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自读课文需要学生独立学习,因此学生必须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才能学好自读课文。教师可以根据自读课文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随后,根据教学目标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的学习,能够逐渐掌握相关的阅读方法,而这正与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相契合,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生活化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阅读选文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改变,增强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具有一致性”的理念相契合。当然,阅读选文还兼具人文性和经典性,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选择符合学生学情、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莫泊桑的《项链》这一篇课文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内容:首先询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如何借东西、还东西的,借此引导学生理解在生活中借东西、还东西是人之常情,如何借、如何还更是内涵丰富的学问。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借与还事件融入到文本阅读中,便增加了对文本的自我感知。这样的教学内容能有效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学好语文在生活中大有裨益,那么学生自然会由此激发出语文学习的兴趣。

另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不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还包括在生活实践中所获取的知识和能力。“社会即学校”要求我们把社会作为学校的场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社会上都受到教育,更应该让语文教材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教师要牢牢抓住实际生活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在教材中挖掘能够和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丰富课外的探讨性任务,让学生不再认为课本知识是枯燥乏味的,从而自觉地参与到生活实践当中,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价值。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因此,要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生活化,就要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来考虑。

从教师的教来看,初中语文教师要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现在仍有不少教师对课文是一讲到底的,整堂课只运用讲授法这一个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改变这一现象,实现教学方法上的生活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综合运用多种适切的教学方法,比如将讲授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从学生的学来说,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也可以帮助学生摆脱“满堂灌”的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模式,引导其积极参与课堂,投入小组互动之中。

例如,教师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浓浓父子情,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地讲一讲自己与父亲之间发生的小故事。为了让学生能大胆、积极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作示范,营造一种相对轻松的氛围。通过故事情境法的运用,能够较好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其对文本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不是被动的,而是处于主体性的地位,是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的。

(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生活化

要想实现语文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教师就要将生活融入教学环节中。“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融入到自己所设计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在与生活的结合中实现语文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整个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将文本改编为课本剧,然后让其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为了演好各自的角色,必定会仔细揣摩人物说话的神情、姿态,这样便能够深化其对文本人物形象的理解。此外,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肯定有自己的看法,在演绎时必定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方式将文本中特定的角色完美地展现出来。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扎实可感的情境,这正是学生的身心和思维得以激活的重要认知。[4]在学生亲身投入学习的这个过程中,其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学習的快乐,同时也能够深化对文本的认知。

由此可见,教学过程的生活化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认知,能够使其更好地把握课文主旨,激发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讲授课文,并不能一味地站在自己理解的角度和高度上,向学生抛出一个又一个无效的问题,而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生活元素纳入到其对文章的理解之中,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文本中出现的新知识。

(五)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生活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陶行知先生在阐述“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时,就强烈批判了“老八股”“洋八股”的弊端。他认为,在语文阅读中,没有固定的答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应追求多样化,教师不能仅以成绩的优劣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其对课文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评价作了如下要求:“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5]这就表明教师要把学生的体验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参考对象,因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体验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如是,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此外,教师还应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与互动性。评价可以贯穿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比如在教学小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与学生共同制定评价的标准,而后依据这些评价标准,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如上图所示,这样多角度、多主体的评价方式,能够较为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实现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语文教学知识的来源、教授的过程以及最后的落脚点都与我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可以说,它们取之于生活,教之以生活,用之于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从提出到现在,一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将生活教育理论应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文中的内容有效融合,既是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也对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注释: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9页。

[2]管然荣:《如何确定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中学语文教学》,2017年第10期,第13页。

[3]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76页。

[4]费梦雪:《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语文课堂中的实践运用》,《课外语文》,2019年第36期,第81页。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9页。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陶行知课文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陶行知夜归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