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本科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业不良现象研究
2021-09-07唐丽华曾榕张树光
唐丽华 曾榕 张树光
摘要:在全力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制止学业不良现象的蔓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业不良现象进行思考,从学习压力、学习方法和自我约束力等方面分析了学业不良现象的学生自身因素,从人才培养的基础环境、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学业不良现象的客观原因,围绕高校扎实推进机制体制改革、强化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等方面提出了制止学业不良现象的建议。
关键词:本科教育;地方高校;学业不良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07-0153-05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表示,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应该扭转,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1]。2018年9月,华南理工大学对582名学生进行学业预警。地方高校受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生源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学业不良现象甚至更为严重;同时,低年级学生不及格课程的人次高居不下,研究生被“学业预警”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学业不良问题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矛盾日益凸显。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和厌学现象已成为学业不良的根源,深刻剖析大学生厌学现象对破解高校人才培养迷局至关重要[2]。
一、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
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調,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
1.坚持“以本为本”和推进“四个回归”
学者王卓华认为“以本为本”包含五层意蕴:做有灵魂的本科教学、做有水平的本科教学、做有研究的本科教学、做有追求的本科教学和做有温度的本科教学[3]。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地方高校要把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体系和管理体制作为提升教学水平的抓手,要把培养高规格的人才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广大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关心学生成长、保障学生发展为导向,让学生感受人文情怀。
“四个回归”要求学生要回归求知求真的常识、教师要回归教书育人的本分、高校要回归“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管理部门要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回归教育强国的梦想。可谓切中了当前本科教育的要害,由此可以看出,“四个回归”是自下而上、环环相扣的统一体,对不同的责任主体都提出了明确目标和要求,无论哪个环节脱节都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影响教育强国梦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
2.振兴本科教育举措
2019年,教育部相继发布了关于“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一流本科专业、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质量22条、一流本科课程等文件,在办学思想转变、育人理念更新、体制机制改革、质量标准制定、技术方法创新、教与学范式改变、质量文化建设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4],标志着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全面打响。
随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国家战略的推进,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以及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和取消“清考”等政策导向,各地逐步推动优质资源开放共享,补齐区域发展短板,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集聚-溢出效应”[1],引领带动高等教育集群整体发展。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业不良现象思考
地方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与中央高校存在较大差距,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环境、学业期望和价值追求等也存在较大差异。针对普遍存在的大学生学业不良现象,其原因通常归结为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人等因素[5],但事实上,大学阶段的学生,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在削弱,求职压力大和网络信息复杂等社会因素虽给学生学习心态和学习环境带来些许影响,但求职压力客观上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网络信息复杂同样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认知能力与中小学阶段相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家庭教育的影响也在慢慢淡化。因此,在国家推进高等教育机制体制改革、全力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的背景下,学生自身和高校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1.对学生自身因素的思考
(1)学习压力的释放
考上大学是扎根于高中生内心的梦想,频繁的周考、月考、季考和摸底考试层层施压,每门课程都是高考的砝码,每分必争是学生的内在动力。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未能及时适应学习节奏和课程体系变化,个别学长的考前突击和轻松毕业等信息也侵蚀着入学时的成才梦想,这些都将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反而更愿意释放学习压力。
(2)学习方法的改变
因高考压力,大部分高中生是被动学习;大学阶段则以主动学习模式为主,多媒体教学、微课、慕课等教学手段加大了课堂信息量,训练环节则多在课外进行,课外学习质量直接影响大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容易造成眼高手低的现象。另外,专业内部具有严谨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课程间的相关性使得先导课程的学习效果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质量。
(3)自我约束力下降
刚入学的大学生其实还是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与中学阶段相比,大学的成长环境、培养理念、学习模式和日常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大学生在网络游戏和社会诱惑等因素的影响下,动摇了自己的专业志趣、学业追求和学习态度,导致追求“工匠精神”的毅力不足,学习意识淡化。
2.对地方高校育人体系的思考
(1)人才培养的基础环境
提升综合办学实力是所有高校共同的价值追求,高校办学的政策导向与评价指标体系息息相关,需要统筹兼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化这四个维度[6]。由于地方高校与中央高校的经费划拨途径不同,年度经费预算更是相差甚远,使得本就起点低的地方高校用于教学平台建设的资金捉襟见肘,在“做有追求的本科教学”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人才培养的基础环境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支撑力不足,这与学生渴望的综合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还有差距。
(2)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所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7]。地方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在校生数目庞大,生师比矛盾突出,大量年轻教师走上讲台,理论基础薄弱和缺乏实践训练的弊端在教学过程中显现,对知识的理解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能达到“有温饱的本科教学”已属不易,与“做有水平的本科教学”相比还需努力。
(3)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目前,对大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尚未摆脱传统“成绩单”模式,对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评价也较为漠视,导致大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的片面性和单一性[8]。传统的笔试闭卷形式若不能很好地设计考试题目,单纯地考查知识点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导致作业抄袭、死记硬背、考前突击的现象非常普遍;再加上对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习意识和学习思维等学习能力评价的缺失,部分学生的学习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没得到认可,这与学生对学习效果科学评价的期望还有差距。
三、地方高校改善学业不良现象的建议
在国家层面,按照坚持“以本为本”办学理念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要求,教育部制定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的系列政策和举措,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要加快推进实施方案,完善保障机制,将振兴本科教育落到实处。
1.按照“以本为本”的要求加快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地方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通过调研发现,实施海内外研修计划、优秀人才成长计划、中青年教师提升计划等是目前地方高校常用的措施。在研修计划实施过程中,研修过程监控、预期目标评定、实施效果考核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在成长计划和提升计划实施过程中,提升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固然重要,但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主导的目标考核方式存在片面性,与科研促教学的初衷存在偏差。在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仍值得深入探索。比如:桂林理工大学针对五年内退休、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设定了“专业导师型岗位”,除完成额定教学任务外,把培养年轻教师作为岗位职责,单独设定考核内容和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取得了实效。
2.按照“四个回归”的要求扎实推进教师评价体系改革
让广大教师回归教书育人主业是教师评价体系改革的核心。目前,各高校在岗位考核和职称评聘过程中普遍采用以教学和科研量化指标为主的考核模式,但对于教学效果如何纳入考评体系尚缺乏具体措施。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教师愿意用1个月的时间认真撰写和反复修改一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却难以持之以恒地用1-2天时间认真准备一节课。仔细想来,给学生讲授一门有水平、有启迪性的课程,其重要性应该不亚于一篇学术论文,那么,如何在高校考评体系中体现其重要性呢?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去考量教学的水平和温度呢?这都是教师评价体系改革面临的实际问题。
2019年10月15日,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在浙江大学举办盛典,颁发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和创新创业英才奖,其中,教学大师奖每人奖励150万元、杰出教学奖每人奖励100万元。国家重奖教学人才的举措对鼓励高校教师回归课堂提供了借鉴,多方位多措施激发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内在动力势在必行。
3.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激发学生成长成才内在动力
“课程思政”是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也是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9]。引导广大教师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把爱国主义、中华文明、爱岗敬业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公民素养融入课堂,把“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创新精神”植入学生内心,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三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广大学生塑造个人价值追求。这将为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4.构建多元化大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
通过学习成果评价促进“教与学”的深度融合,建立较为系统的反馈与评价机制尤为必要。首先,对于大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我们不反对采用考试的方式,但主张按照“涵盖知识点”的要求、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去设计考试题目,淡化点对点的给分方式,从多维度去获取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其次,丰富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比如:将参加学科创新竞赛、对重大工程的感受、阅读专业书籍的体会等主动学习部分纳入成绩,让学生感受学习带来的获得感。最后,在普遍推行奖励机制的同时,还应强化淘汰机制和惩处措施的反制作用,既要激励优秀的学生,又要对学业不良学生进行制约;进一步增强辅导员和班导师的责任感,在班级或寝室设立“助手”,及时发现和帮扶有学业不良倾向的学生。
振兴本科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次大考,对培育胜任祖国建设需要的时代新人意义深远。大学生学业不良现象是高校教学能力的反射镜,体现在学生个体身上,痛在高校育人使命的肩上。按照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要求,扎实推进机制体制改革是地方高校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强化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是制止学业不良现象的重要途径,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是制止学业不良现象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5).
[2]郭秀华.现阶段大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9(11).
[3]“以本为本”的五层意蕴[EB/OL].https://epaper. gmw.cn/gmrb/html/2018-12/20/nw.D110000gmrb_20181220_1-14.htm.
[4]吴岩: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EB/OL]. http://edu.people.com.cn/n1/2019/1031/c1053-31431418.html.
[5]颜刚威.关于大学生厌学问题的探讨[J].林区教学,2019(5).
[6]张妍.世界一流大学结构特征与功能表现的关系研究——基于THE世界大学排名2019年数据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3).
[7]姚之彦.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
[8]曾志娥.多元化大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的构建及践行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3).
[9]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EB/OL].http://www.qstheory.cn/zdwz/2019-08/18/c_11248888 99.htm.
責任编辑:赵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