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百年实践与经验

2021-09-07陈建东

领导科学论坛 2021年7期
关键词:群众工作经验中国共产党

陈建东

摘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宣传、发动、教育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共同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长期性工作。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实践创新,贯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和军事建设等领域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深刻总结群众工作的百年实践经验,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路线的传承与创新,是百年政党焕发时代生命力的现实途径。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百年;经验

中图分类号:D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1)07-0017-07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创造性地开展群众工作,是百年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同历史征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根本保障和重要历史经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百年实践经验,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路线的传承与创新,是百年政党焕发时代生命力的现实途径。

一、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确立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经历了一个从确立、探索发展到不断成熟的过程。群众工作的经验从实践中来,并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坚持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坚持创新。

1.孕育形成期

任何一个政党都是以特定阶级为政治基础的,是特定阶级的利益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的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阶级利益,是为人民服务的新型政党,其根本宗旨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411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还是为少数人或者小集团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诞生的政党,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群众观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基因和血脉。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就强调,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中去,突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2.成长探索期

1925年,党的四大通过了一系列议决案,强化了组织广大群众投身民族革命运动的要求,同时,党的组织也通过广泛的群众工作开拓了革命的新格局,形成了正确的群众观。同年10月,中央执委会扩大会议又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1928年,党的六大通过的17个决议案中提及争取群众、群众工作策略的文件就有11个。1929年9月,由陈毅起草、经周恩来审定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中三处提到“群众路线”,即筹款工作要“经过群众路线”,没收地主豪绅财产要“经过群众路线”,红军给养及需用品也要“渐次做到由群众路线去找出路”。同年12月,毛泽东在根据“九月来信”精神起草的《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决议》(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红军“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2]86,同时指出,党的工作要“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2]88。

3.成熟发展期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开始不断完善和成熟。1939年,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与华北六个不同地区的同志谈话后,针对群众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指出:“要使抗战前进一步,要使我们党的工作前进一步,问题的根本,在于开展群众工作。”[3]74他还明确提出,要充分发动群众,改善群众生活,“把解决群众的切身问题列入地方党部的经常议事日程”[3]80。

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实际相结合的立场出发,科学地指出了什么是群众路线,全面阐释了群众路线的内涵,以及它形成和发展的逻辑。1943年,毛泽东又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进行了精辟概括:“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4]899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还进一步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4]1094-1095他还从我们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出发,提出把“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这把我们党对群众路线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56年通过的八大党章指出,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群众路线进行了高度概括,这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党的文献中第一次以定义的形式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阐述和概括。

4.坚守创新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群众路线进行了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各方面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理念,尤其是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重要思想,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党的群众路线视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并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阐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都不能掉队”;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面依法治国,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关键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切都彰显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追求。

在辉煌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以贯之。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抓住主要矛盾,瞄准群众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创造性地开展群众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完善治理体系。群众路线的发展创新,揭示了群众路线创新与党的领导力提升之间的逻辑关联,实现了从理念创新到制度创新的实践落地和从工作方法到治国理政的价值提升。

二、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百年实践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了一条走群众路线的方针,突出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虽然不同时期的工作侧重点不一样,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和原则一直没有改变,并在实践中融合创新,注入时代内涵,提升党的领导力。

1.军事建设突出人民军队本色

在人民军队建设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人民军队为人民,人民军队始终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军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充分发动群众,中国革命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革命战争不仅仅是军事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人心的较量,决定战争胜败的根本力量在民众手里,“兵民是胜利之本”[5]477。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并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最大限度地凝聚抗战力量。正如毛泽东说的,所谓政治,就是把拥护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中国共产党坚持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同顽固派作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5]745,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统一战线的作用。淮海战役中,60万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战胜了80万国民党重兵集团,其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依靠人民群众、发动人民群众,是革命战争胜利的保证和源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民解放军除了承担保家卫国重任,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越是边远地区,越是条件落后地区,越是人民解放军大展身手的战场。从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英勇斗争到抢险救灾、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顽强拼搏,从支援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无私奉献到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实际行动,哪里有危险,人民军队就冲向哪里,哪里最艰苦,人民军队就奋斗在哪里。

習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强调,“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6],这是对人民军队的政治要求,也是对军事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2.政治建设强调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党成立初期便致力于工人运动,建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指导全国工人运动的机构,积极发动和组织广大工人群众为争取和保护自身利益与合法权利而斗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对人民民主政权进行探索和实践,具有代表性的制度文献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1946年)等,在局部地区取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总结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历史教训、总结建立新型人民民主政权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提供了正确方向和根本途径。在坚持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随着形势不断发展,为了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党和国家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使我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人民参与、促进政治发展进程并分享政治发展成果的水平与日俱增。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

3.经济建设突出解放群众、发动群众

发展经济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首要的任务是解放人民群众。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发展经济和打仗成为党和红军并重的主要任务。毛泽东在1933年就指出,“过去有些同志认为革命战争已经忙不了,哪里还有闲工夫去做经济建设工作……要等战争最后胜利了,有了和平的安静的环境,才能进行经济建设”[2]119,这是不对的。“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由此更加激发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为着在经济战线上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并且教育他们,使战争得着新的群众力量;为着从经济建设去巩固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去巩固工农民主专政,去加强无产阶级的领导。为着这一切,就需要进行经济方面的建设工作”[2]119。这段话充分诠释了解放群众、发动群众的重要性。为此,在根据地内,土地革命广泛开展起来,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广大贫苦农民认识到红军是为他们的利益而奋斗的,于是全力支持红军和根据地发展。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和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群众性的大生产运动,减租减息,充分发动群众,释放生产活力,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并有了初步发展。1952年底,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70%,农民收入一般增长30%以上[7]164。城乡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1953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有计划、成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迈开了步伐。1956年,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保证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国家的主人,广大人民群众踊跃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很多大型项目的落地和大型工程的建成,都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国就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4、社会建设强调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具有重要意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推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人民主人翁精神的充分发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胜利的不竭动力。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广泛发动群众,人尽其才,各负其责。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很多人不计报酬、忘我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为社会主义中国建设添砖加瓦。如今面对疫情,无数群众挺身而出投身抗疫一线,充分彰显了人民的主人翁精神。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强调人民主体地位的重点内容。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改革开放时期,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不仅让中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还为世界发展树立了中国榜样,贡献了中国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这些理论成果为党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厚植了我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成功经验

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形成和保持血肉联系的历史,是坚持群众路线不断提升党的领导力的历史,是持续创新群众工作不断取得一系列胜利的历史。党的群众工作的百年实践,积累了不少成功的工作方法和经验,这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制胜法宝。

1.奋斗目标上坚持一切为了群众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谋幸福,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延安时期,我们党正因为实行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才会有非常坚实的群众基础,即使同敌人在力量对比上处于明显劣势,依然能从人民群众当中汲取无穷的力量,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以极大的精力关注民生问题,紧紧依靠群众,热情支持群众的首创精神,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使国家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我们党进一步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体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宗旨观、群众观、发展观和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重大发展。

2.發展路径上突出一切依靠群众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103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力量。百年党史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放手发动群众,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断胜利,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表明,人民群众是最广泛的参与和支持力量,是创新发展的活力源泉,是党的政策在基层落地并取得实效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人民取得了一系列伟大胜利,就在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如今,我们面临着更加复杂严峻的局面,但人民群众是我们最大的底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我们迎难而上的力量所在。

3.党群关系上要善于向群众学习

历史证明,人心向背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将党的发展目标与人民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以优良作风和严明纪律取信于人民群众。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从人民群众鲜活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实现自身的创新与发展。从“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民本思想,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事实,尊重民意、问计于民,成为历史见证下的真理,而向群众学习则是践行这一真理的最有效途径。纵观百年党史,我们党的每一步成长,无不闪耀着人民群众实践经验和首创精神的光芒。把人民群众当老师,向人民群众学习,强调从人民群众的鲜活实践中积累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能紧密联系群众、永葆革命青春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8-02.

[7]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

责任编辑:钟雪

猜你喜欢

群众工作经验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互联网环境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时代怎样做好群众工作
用法治思维创新群众工作
做好群众工作 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