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读书不追热而求冷
2021-09-07
刘心武是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其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誉为“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除了在文学界的造诣外,刘心武还凭借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中对《红楼梦》通俗易懂、风趣独特的讲解,被千万观众所熟知和喜爱。
近日,已近八旬高齡的刘心武出山和喜马拉雅合作推出播客节目《听见·刘心武·读书与人生感悟》,用音频讲述十多年来的读书心得。该节目计划更新104期,每期10分钟左右,每周二、周四更新。
刘心武在播客节目中说:“人生需要谈伴,我愿成为你的谈伴。”这次,他将和你谈些什么呢?
他将和你品一品中外名著:“有我喜欢的,也有我自己写的。有音乐,有绘画,也有历史,总之,各种能陶冶情操和启迪心灵的作品,都与你分享。”
他将和你谈一谈人生际遇:“有我个人的人生经历,也有我身边人的不同际遇,有事业理想志向,也有人际关系乃至生老病死,总之,对于人生这本书,我有很多感慨。”
他将和你聊一聊爱情、亲情、友情:“人的情感,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首先应当赋予自己,唯有自身的情感厚实丰富了,方可分享与他人。”
以下文字根据《听见·刘心武·读书与人生感悟》节目第十期《谈谈我的读书经验:读书不追热而求冷》整理:
有的人读书,只看手机、网络、纸媒上推荐什么,什么书的评论最多,就去找来读。这样一种读书态度和方式也还不错。有人向你推荐,总比你自己面对茫茫书海去发现好书,要简便得多。
但是我现在提出我个人的一个读书经验:不要只读热门书,要学会自己淘书,读冷书。因为热门的书虽然往往也不错,可是大家一窝蜂地去读,你也凑热闹,就跟找对象一样,就不一定能够找到和你的心灵真正相通的书。所以有时候不妨读读冷书。
我打小就有这么一个癖好,不追热,而求冷。记得我十几岁的时候,到北京王府井。那时候新华书店分很多门市部,其中一家专卖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如很多很热的书,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但那天我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本书,叫《第四十一》,不厚,算是小长篇。作者是一个苏联作家,叫拉夫列尼约夫,译者是曹靖华,一个有名的苏联文学的翻译者。我就把这本书买下来了,回家一读,有心得,写了一篇评论,投给当时的《读书》杂志,居然登出来了。所以我读冷书有收获。
《第四十一》就是一本冷书。在众多的苏联文学作品当中,是一个比较边缘化的作家写的一本边缘书。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一个红军女战士,是个神枪手,每枪都能打死一个敌人。在一次战斗里,她开了40枪,打死了40个白军官兵。当她开第41枪的时候,却没把对方打死,只是打伤了。打伤的是一个白军军官。
对此,部队的首长不但没有批评,反而表扬了她,因为这个白军军官知道很多白军机密。首长派女战士和一些战友,押送受伤的白军军官到红军总部去。在押送过程中,他们要坐船经过一大片水域,没想到,船行到半途遇到暴风雨,倾覆了。
这个游击队员、女神枪手、红军女战士,等她清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在一个荒岛的海边。他们坐的船已经沉没了,其他战友都淹死了。再仔细看,受伤的白军军官却被海浪冲到了这个荒岛上。这样,她和白军军官就在荒岛上生存下来了。
荒岛上有窝棚,里面有些鱼竿。这时已经过了捕鱼季节,所以没有渔民出现。很显然,这个窝棚是捕鱼季节里渔民休息的地方,所以里面有淡水,有鱼竿,可以勉强以此为生。
一天天过去,海上没有任何船只。两个敌对的人,一个是红军女战士,一个是白军军官,为了活下去,互相帮助,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爱情。他们忘记了对方的敌对身份,忘记了红军白军之间严酷的斗争。
有一天,他们在海滩上愉快嬉戏的时候,远远出现了一只船影。他们兴奋得跳起来,高兴地说有救了。可是,两人冷不丁一想:来的船是红军的还是白军的?这是一个天大的问题。船逐渐开过来,白军军官认出来是白军方面的一只船。
他踏着海浪跑过去大声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我在这儿!”这个时候,红军女战士忽然想起来:呀,这是一个白军军官,是我的敌人。她回到窝棚,拿出枪来。当时他们漂上岸的时候,随身的枪,包括里面的子弹,也都漂到了岸上。所以红军女战士从窝棚里拿出枪,朝着白军的后背开了一枪。
她是神枪手,一下子就打中了。白军中枪后,扭过身来,很惊讶地看着她,意思是说,咱们俩不是爱人吗。可是,刚露出这个表情,就仰身倒在海浪里面,死掉了。红军女战士扔掉枪跑过去,那个时候白军军官的眼睛还没有闭上,是一双湛蓝湛蓝的眼睛。她就想起来“呀,我们在一起生活,我爱他呀!”她惨叫着:“我的蓝眼睛哦!”这个时候,船开过来了。船上的人吃惊地望着船下的人,一个活的,一个死的。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
这是一本冷书,很怪的书。应该怎么来分析和评价这本书?这里不多说了,总之我读了以后就觉得很有意思,而且写出了评论。
还有哪些冷书值得推荐呢?
我想起几个。上个世纪有一些老作家,特别是四川籍老作家,他们的小说很有意思。有人一听四川籍立刻想到巴金了,想到他是对的。但现在我推荐的不是巴金,因为巴金的书不是冷书。
我现在推荐的是一位四川籍的老作家,叫李劼人。他是1891年出生的,1962年去世。他有一个三部曲系列的长篇小说,第一部叫《死水微澜》。这本书也不能说很冷,一度还热火过一阵,但是总体而言,还算冷门书,好多人不知道它如何好,没有去读它。
这本书非常好。它通过几个四川成都平原上的男女的故事,写出了辛亥革命前后一片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写活了很多不同性格的人物。当时的四川社会有几种力量在激荡。当时清代还没有倒台,“官方”是一种力量。冲击官方的力量,一种叫“袍哥”,是民间的社会组织力量。那个时候西方开始入侵中国,除了军事与经济的入侵以外,他们也开始传教。就有一部分中国人开始信教,就有了“教民”。这几种力量互相激荡。小说没有说教,没有写革命即将发生,以及革命发生的合理性。它只是写四川一般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微微波澜,但读起来非常有味道,而且你能够借此领悟到,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一个特殊时期的历史潮流当中的。书中那些不同人物,他们之间甚至有激烈的冲突,但到头来,他们都是那一段历史当中的、一时的潮流当中的一个生命。
我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个作家,可能就更冷了,他叫苏曼殊。苏曼殊出生在1884年,1918年就去世了,在世时间不长。他是一个中日混血儿,父亲是一个中国茶商,母亲是一个日本女子,所以他在中国日本都住过。
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后来出家当和尚了,但他是个花和尚。历史上有取经的唐僧,一些朋友就给他取了个外号,也叫“唐僧”,不过是在“唐”的左边加上一个米字边,是吃糖果的“糖”。他特别爱吃糖,一次能吃一斤,但也不胖,是个很怪的人。
一方面他出家,真诚得好像信仰佛教。另一方面,他经常喝酒,放浪形骇。一方面,他是一个疯疯癫癫的存在。另一方面,他和当时的一些辛亥革命的志士、一些革命者有着很深的交往,本身也是一个投身反清革命浪潮的志士。
他的作品都是用文言文写的。他的诗很好,是写他自己的。比如“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写他从中国去日本找寻他的母亲,下着春雨。有一种乐器,现在在中国不时兴了,但在日本仍然流行,是唐朝时传到日本的,叫做“尺八”,跟萧类似。这里写到了尺八的哀怨声音。人在日本,苏曼殊想,什么时候能回到中国看浙江潮?穿着一双草鞋,捧着一个破钵子。干嘛呢?因为他是一个和尚,在化缘,没人认识他。他在樱花盛开的季节,走过了一座又一座的日本桥。
这个人的作品全是文言文,还写过好几篇文言文爱情小说,其中一篇叫《断鸿零雁记》。“鸿”也是大雁的意思。“断”和“零”是语义重复,大雁本来是成群的,他写的是“孤雁”,“孤雁”和群雁切断关系了,孤零零的,是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