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小康社会,打响脱贫攻坚战
2021-09-07李颖
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
新时代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小康”一词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就是轻徭薄赋,予民休息,让老百姓过上小安康乐的日子。
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小康之家”的全新概念。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在这里,邓小平用“小康之家”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普通百姓一直向往的吃穿不愁、日子好过的理想社会状态,来定位党在20世纪末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从而把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长期以来抽象的经济发展战略,变成了与每一个中国人都利益攸关的具体的、明确的发展目标。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把邓小平提出的在20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的构想确定为今后20年中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即: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三大后,在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到1988年,提前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三步走”第一步发展战略提前实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由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
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指出:“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21世纪之初,中国总体上实现了小康。2002年,面对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很大的现状,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根据目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党的十八大在原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其关键和点睛之处,是将“建设”改成了“建成”,一字之改,目标更加明确,任务更加具体,时间更加紧迫。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以下的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承载着全体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期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北保定阜平县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由于“大水漫灌式”的扶贫难以惠及所有贫困人口,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准脱贫,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另两大攻坚战分别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污染防治)。
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六次针对扶贫问题召开座谈会。在这些座谈会上,总书记饱含深情地关注和全力解决扶贫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许多温暖人心的政策措施: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拔穷根”“吃苦在前、享受在后”。——2015年2月13日陕西延安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
“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精准扶贫”“靶向治疗”。——2015年6月18日贵州贵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
“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搞层层加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2016年7月20日宁夏银川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
“扶贫标准不能随意降低”“不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防止形式主义”。——2017年6月23日山西太原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
“消除绝对贫困”“完善建档立卡”“推进精准施策”“坚持问题导向”“扶贫作风”。——2018年2月12日四川成都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
“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注意干部培养使用”。——2019年4月16日重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
五年六次召开座谈会,足以看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为了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党和国家动员了空前規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场举全党全国之力的战役已经取得决定性进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8年末的1660万人。
2019年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脱贫攻坚吹响了大决战的号角!
(本文选自图书《细节的力量》,有删节。)
图书简介
《细节的力量》(李颖著,学林出版社2019年出版)选取了共和国历史上若干个重大事件、重要的关节点。这些事件和关节点,影响着历史,改变着历史,也创造着历史。而这些事件和关节点中的许多细节,曲折生动、真实鲜活,看似微小、意义重大。从细节中,往往能够发现许多重大事件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