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看得明白,活得通透
2021-09-07樊登
樊登
今天,我们要走近一个孤独而又天才的灵魂。我要为大家讲的这本书叫《张爱玲传》。这本书的作者刘川鄂教授是一个“张迷”,他在湖北大学任教,一生都在研究张爱玲。这本书写得充满感情,很值得读。
1967年10月8日,张爱玲的先生赖雅去世,这个老人家和張爱玲从1956年开始在一起,一直生活到了1967年,也算是给张爱玲的中年、晚年带来了一些安慰,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赖雅一去世,张爱玲就转运了。从1968年开始,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突然出现了大量“张爱玲热”,张爱玲过去的文学作品,全都“热”起来了。
于是,台湾皇冠出版社联系张爱玲,决定重新出张爱玲的文集。皇冠出版社的社长叫平鑫涛,平鑫涛的太太叫琼瑶。平鑫涛的叔叔就是张爱玲当年在上海的出版人,他们是一个出版世家。从此后,张爱玲的收入一下子大涨,她的生活立刻好转了。
张爱玲的社会地位之所以得到提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夏志清对她的研究。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夏志清开始系统地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并从事英文本《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写作。在读了鲁迅、茅盾、老舍、沈从文等小说名家的主要作品后,他也读到了张爱玲的作品。
他大为其天才成就所惊喜,于是为张爱玲辟以专章,在他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里,鲁迅占了27页,张爱玲占了41页。如果说傅雷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写的《论张爱玲的小说》是张爱玲研究史上第一个里程碑的话,那么十多年后,夏志清的文章则是第二个里程碑。夏志清第一次正式地把张爱玲请进文学史。
他说:“对于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人来说,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仅以短篇小说而论,她的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尔、韦尔蒂、麦克勒斯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
“她能和简·奥斯汀一样涉笔成趣,一样笔中带刺,但划破她滑稽的表面,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大悲——对于人生热情的荒谬与无聊的一种非个人的深刻悲哀。”至于《金锁记》,夏志清下了一个惊人的断语:“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在夏志清看来,只有曹雪芹能够超过张爱玲,这个评价非常高了。
后来张爱玲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工作,那段生活被她自己描述为“老鼠洞中的生活”。她每天待在宿舍里,基本上不出门。偶尔要参加公众的聚会,她也是一个人悄悄地走到后边,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对于她当时的同事来讲,几乎没有人见过她,就只是听说学校有这么一个人。
在学术领域,张爱玲开始研究《红楼梦》,后来写了一本书叫《红楼梦魇》。张爱玲说人生有几件恨事:第一是海棠无香,第二是鲥鱼多骨,第三是曹雪芹《红楼梦》残缺不全,第四是高鹗妄改——死有余辜。张爱玲特别恨高鹗,因为他瞎改曹雪芹的文章。后来她自己研究《红楼梦》,写了《红楼梦魇》这样的研究著作,晚年做了很多学术方面的研究。
1984年到1988年期间,张爱玲一直在过着汽车旅馆躲跳蚤的生活。
有一个作家叫水晶,他跟张爱玲曾深谈过一次,谈完后双方感觉都不错。结果,水晶写了一篇文章,叫《张爱玲病了!》。
张爱玲总觉得周围有跳蚤。她到任何一个酒店去,第一时间先检查有没有跳蚤,住了没几天就投诉有跳蚤。所以她整天在汽车旅馆中搬来搬去,搬家的时候只要一个小箱子,自己一拎就走了。后来她去看医生,医生认为肯定没那么多跳蚤,是她有皮肤病。所以水晶也就是猜测,写了一篇《张爱玲病了!》,搞得张爱玲很生气,再也不理他了。
1988年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戴小姐垃圾事件”。戴小姐是一个疯狂的“张迷”,她打听到了张爱玲的住处,但没有去打扰她,因为她知道,敲张爱玲的门是敲不开的。戴小姐就在旁边租了个房子,每天看张爱玲什么时候出门,看她什么时候扔垃圾。她只要一扔垃圾,戴小姐就去把垃圾捡回来,翻开看,看她吃了什么,用了什么,就这样研究她。
后来,戴小姐写了一篇关于张爱玲都会产出什么垃圾的文章,揭露了张爱玲的很多隐私。
垃圾事件以后,张爱玲变得更加封闭,更加紧张。那时候唯一能够照顾她的人叫林式同。林式同是一个建筑师,并不是“张迷”,在认识张爱玲的时候,并不知道她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只是他的朋友委托他说,麻烦你照顾一下这位老太太。张爱玲发现这个人不是“张迷”,还挺高兴,觉得不是粉丝挺好。
张爱玲从来不打扰林式同的生活,只有在需要找房子的时候,才会给他打一个电话。张爱玲找房子的要求都非常奇怪,不能有灶具,不能有家具,如果实在要有家具,有一点也能忍受。她要的房子,只要干干净净的,没人打扰,保持绝对的隐私。她不做饭,就是随便买一点东西,如牛奶、面包。她也不会做饭,她就这样度过了晚年生活。
她整天抱怨时间不够用,因为她有很多事情要做,她在信中说:“剩下的时日已经有限,又白糟蹋了四年工夫。想做的事来不及做,生活走不上轨道,很着急。”张爱玲的晚年生活只能靠她的信来还原了,因为没有人再访谈过她,也没有人见过她,就靠她给别的朋友写信。
1992年,她宣称要毁掉《小团圆》,因为《小团圆》写的是她自己的人生经历。1993年的时候,她又写到要出版《小团圆》。她从1975年开始写《小团圆》,一直写到去世。后来,她还写了一本还原过去照片的小书,叫《对照记》。
张爱玲告诉皇冠出版社,再版《对照记》时,要把她的那张照片放在最后一页,并补上了一段文字。那张照片是她1994年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文学奖,她为了证明自己还活着,就拿了一张当天的报纸,放在肩膀边。在这张照片后面,她附上了一段文字,说:“手持报纸倒像绑匪寄给肉票人家的照片,证明他当天还活着。其实这倒也不是拟于不伦,有诗为证。诗曰:人老了大都是时间的俘虏,被圈禁禁足,它待我还好——当然随时可以撕票。一笑。”
谁对她还好,那个绑匪是谁?指的是时间,她说时间就是绑匪,时间绑架了我,但它随时可以撕票,意思就是我随时就可能会死亡。
1995年9月8日中午,林式同接到了张爱玲的伊朗房东打来的电话。房东在电话中说,你是我知道的唯一一个可能认识她的人,你的这位朋友可能已经去世了。
除了警察之外,林式同是唯一见到了张爱玲逝后遗容的人。他是这样描述的:“张爱玲是躺在房里惟一的一张靠墙的行军床上去世的,身下垫着一床蓝灰色的毯子,没有盖任何东西,头朝着房门,脸朝外,眼和嘴都闭着,头发很短,手和腿都自然地平放着。她的遗容安详,出奇的瘦,保暖的日光灯在房东发现时还亮着。”
法医说张爱玲死于心血管病。她不爱自己烹煮食物,也不爱上馆子,尽用些罐头、牛奶等方便食品果腹,体质衰弱,免疫力下降,常常几天不吃东西,人都瘦干了,一遇大病就毫无抵抗能力了。
她死前即已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清醒地整理了各种重要证件和信件,装进手提包,放在靠门的折叠桌上,她就这样清清白白,又冷冷清清地走了。张爱玲的遗嘱主要有这么几条内容:“死后马上火葬,不要让人看到遗体。不举行任何葬礼仪式。骨灰洒向空旷无人处。遗物全部交给宋淇先生。”宋淇是她的朋友,就是帮她联络剧本的经纪人。
张爱玲去世时,身边堆了一些纸箱子。她写作是趴在纸箱子上写的,就是过着这么简单、奇怪的生活。她的一些朋友,在美国的一些中文系的教授凑在一起,把张爱玲的骨灰洒向了大海。她一共活了75年。
作者最后总结说:“她避世而不弃世,执着而不自恃,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对生活负责,所以她还认真做她应该做的事,拒绝她不愿意不喜欢的事,她没有拒绝人生,她只是拒绝苟同和她心性不合的时代罢了。”
很多人觉得她晚景凄凉。但是我觉得,是张爱玲自己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她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甚至连她最后知道自己要走了的时候,都把东西收拾好,让人们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结束这一切。她自己选择了这样的人生,自己愿意负责,就像她在年轻的时候说的,过一种干净、利落、痛快的生活。这就是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