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造型中的形式语言及影响因素
2021-09-07曾令堃
摘要: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使人们已经不单单满足于陶瓷所带来的实用性以及传统审美,而是更注重它所带来的艺术性,这促使着艺术家们不断地挖掘新的表现形式。影响陶艺造型的因素多样,而相关的总结和研究却较为稀缺,因此,本文主要对陶艺造型中的形式语言及影响因素进行总结,以期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
关键词:形式;陶艺审美;自然美
陶瓷在众多艺术材料中,无疑是使用历史最为悠久的,陶器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创造活动的开始,是从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经历了千年的洗礼,它从最初的单纯实用再到兼具实用与审美,逐渐演变为现代多样的陶艺形式语言,从物质上到精神上都在不断地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此次研究主要从陶瓷造型的形式语言入手,总结其规律性部分,建立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论架构,以期解决现实陶艺创作中的形式表现问题。
一、陶艺形式语言的概述
(一)艺术的形式
形式,可以理解为某种物体的外形以及构造,也指做事的方法。它对应的是内容,内容指构成事物所有内在要素的总和。艺术的形式,指的是艺术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总和,比如美术、音乐、书法、建筑等等。其意义是将艺术作品的内容表现出来,所以提到艺术形式就不可能忽略其要表现的内容,而艺术内容也不可能脱离艺术形式而存在。如纽约联合国总部大院花园内的著名雕塑《打结的手枪》,是一个左轮手枪被扭曲了枪管的形象,但它并非只是为了表现扭曲的一把枪,而是通过这一形式将“和平”与“团结”这一内容表达出来。笔者在系列作品《隔离》中(图一),也对此进行了相关探索。在这组作品中,笔者想营造出一种夹杂着束缚、窒息,甚至是绝望的氛围,同时也想给人一丝即将冲破束缚的希望,如何将这种冲突更好地表现出来,便涉及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在说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时说道:“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由此可见,艺术形式与内容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脱离内容去认识艺术的形式,其结果往往是片面且不科学的。
(二)陶艺中的形式语言
陶瓷艺术形式多样,形成这种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造型和装饰。
首先,造成形式多样的主要因素就是造型。无论是器皿、壁饰还是雕塑,造型都是陶瓷作品存在的基础。抛去装饰不谈,是造型决定了作品的形态,决定了作品是否具有美感。无论是典雅端庄的传统日用陶瓷,还是现代艺术影响下的艺术陶瓷,造型都对陶瓷的形式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其次,装饰是陶艺形式多样的另一个因素。例如陶瓷绘画的种类不同,其烧成工艺也不同。从陶瓷绘画的种类上看,不同地区的形式不同,例如中国传统陶瓷中就有釉下彩、釉上彩、斗彩等。人们审美的进步使得陶艺家们开始不满足于表面彩绘,他们便在烧成工艺上下功夫,苏打烧、熏烧、乐烧等烧成工艺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这些烧成工艺烧制出的作品更为抽象。尤其是到了现代,人们对抽象事物的认可使这些新出现的形式被大众普遍接受。
二、陶艺造型的审美因素
一件物品能够被称为艺术品,从其整体来看一定是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从文化或心理等种种方面考察,这种特殊的形式可以以某种称得上美感的特征来表现。这种美感由多种因素构成,或是造型独特,或是材料新奇,或是工艺精湛。陶艺作品的造型是否美观,同样受其形态、材料、工艺等影响。
(一)材料与工艺之美
陶瓷以黏土为主要材料,黏土的类型影响着作品最终呈现的效果。
陶艺创作中最为常见的材料就是陶土,因其成分不同,烧制之后展现的颜色也各异,颜色种类以黄褐色、红紫色、灰白色为主。因为陶土相对粗糙,收缩率小且不易开裂,烧成温度低,所以陶泥制成作品在从古至今的工艺品制作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這其中诞生了许多美的形式,它们往往大气、豪放,充满了传统工艺的韵味。
瓷泥同样是陶瓷艺术常见的材料,其色洁白,可细分为低白、中白、高白等。由于其质感细腻柔和,经过高温烧制后具有透光属性,广受人们喜爱,其成品风靡世界。但由于瓷泥的收缩率高,对环境湿度要求较为严格,因此一件好的瓷器作品尤为难得。
到了现代,人们发明出了新型材料纸浆土,即将纸浆与泥浆按照一定比例调配,结合了瓷泥易于烧结的特性,又降低了成本。制成作品在轻薄的同时又仿佛有纸的质感,具有自己的特色,受到一众艺术家的追捧。
随着陶瓷艺术美学的发展,一些新手法被大量应用到陶瓷创作中,形成了新的工艺。例如烧失工艺,是将一些可在高温中烧失的有机物,如谷子、玉米粒、海绵、木屑等混入泥料中,待成型后烧制,从而形成极其自然的孔洞或纹理。这种工艺往往因其“不完美”而形成一种“缺陷美”,这种缺陷的自然之美是无法通过手工的刻意雕琢而达到的。
(二)形态之美
传统陶瓷制作中,把握陶瓷的造型是很考验制作者功力的一个环节,器皿的造型看似一致,却各有不同,在相同中找到器型所独有的美是古代陶艺匠人的匠心所在。例如在进行器皿的制作时,对腰线弧度的把控、对口沿大小的选择等都会影响作品成型后的美感。陶瓷造型的发展受材料及当时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影响,人们欣赏它们的造型之美,就是在和与之相关的各种因素相互交流。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陶瓷造型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实用性器皿,而是更加偏向于雕塑,更具有审美趣味。尤其是进入现代,人们审美的变化使得陶器更加具有装饰性,造型多变,即便是器皿,也拥有了多样的造型。在构成主义等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下,现代陶艺的造型更简洁大方,注重与空间的联系,符合现代审美。如中国陶艺家李程和钱麒光的《玄光》系列作品(图二),既是质感与造型的默契配合,也是艺术与实用的完美统一。
三、手工成型与自然审美
随着工业文明的深入发展,机器生产的高效便捷很大程度上为生产提供了便利。但机器大生产带来的形式单一的产品,以及生产者对所谓“完美无瑕”的追求,使陶艺设计千篇一律,没有温度,缺少人情味和审美趣味,虽体现了共性却忽略了个性。
与此同时,手制陶艺也重新进入大众视野,与机械生产不同的是,手制作品或许不完美,有瑕疵,却充满“人”的气息,其带来的自然之美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这种自然之美并非天生存在,正如唐朝诗人柳宗元所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自然审美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介入后才会出现。
手制陶艺要求手工成型,重在“留痕”,留下的不仅是手指的纹理,更是将人在创作中的情感留下来。手工成型做到了人泥合一,所留痕跡体现了自然审美。捏塑、泥条盘筑或拉坯,创作者利用泥料独有的特性对其进行拉扯、揉捏,甚至是一定的“破坏”,其形成的自然纹理随意且生动,颇有回归自然之意。由于其不可复制的特性,每一件作品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凝结了制作者的心血,饱含工匠精神。
四、技术进步与审美边界的拓展
步入21世纪,科技迅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这给艺术工作者的创作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给人们提供了思考空间。将3D软件与3D打印技术结合并将之运用到艺术创作中,是当下各艺术学科研究的新思路,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新技术的运用明显地解决了许多现存问题,逐渐在造型艺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由于中国在这些技术方面起步较晚,许多新技术还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应用,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3D打印产品一定会走进寻常百姓家,陶艺的造型会更加多样,人们的审美视野不会受限于眼下,注定会更加宽广。
五、结论
本文对陶艺造型的形式美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资料搜集阐述了形式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在引发思考的同时,对艺术工作者的设计活动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在对这些理论进行探索时,可以总结出,陶艺形式是在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着的。这也提醒人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寻找更加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作者简介
曾令堃,1997年12月生,男,汉族,辽宁辽阳人,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陶瓷艺术专业202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陶瓷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戴玉衡.陶艺形式语言的探讨[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1):6-10.
[2]赖婧.手工生活陶瓷创作过程中自然美的表现[J].大舞台,2012(2):29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