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照在“麻大山”上
2021-09-07汤云明
汤云明
西平坝疗养院,以前叫向阳村或向阳医院,当地老百姓也叫“麻大山”,这里生活着14位麻风病康复休养人员,他们最小的50多岁,最大的已经100岁,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4位。
他们是最后一批集中统一治疗的麻风病人,现在虽然已经痊愈康复,但因病留下的残疾让他们不方便回到老家,也有的没有子女或者不愿意打扰家人的生活,就一直住在疗养院里,昔日的“麻风村”,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成了名副其实的疗养院。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晋宁县收治的麻风病人最多时达到600多人,开始时,为了感谢党恩,麻风病院就叫向阳医院,后来,病人都已经治愈了,主要是休养,就改为了西平坝疗养院。
我来采访的时候,正好是冬末春初的上午,温暖的阳光照耀在向阳村,老人们安详地坐在公共活动场地一棵大核桃树下晒太阳、拉家常。我采访了两个休养老人和一名退休医生,这个神秘之地在我的心里也就越来越清晰明朗了。
当我看到西平坝疗养院休养人员名单的时候,一眼就看到有一位休养人员,今年已经91岁了,正当我感到吃惊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我说,这还不算长寿,还有一位老人刚满100岁,但因为已经生活不能自理,就由家属接走照顾了,今天见不到。
从最早的2人一间房子,到后来的一人一间,再到现在一人两间,一间睡觉,一间堆放柴、米等生活用品。一半多的人拥有手机和电视机。西平坝疗养院距离六街镇只有6公里,为了让他们能方便地取到钱,买到肉、菜、药等生活用品,政府出钱从街上一家开商店的老板租了一辆微型车,保证每个月来拉他们去三次集镇。
在采访过程中,老人多次说:“感谢党的政策好,不然我活不到现在。”他还说,现在,除了大女儿已经去世,家里的亲人还是很多的,他们也会经常上山来看望他。
黄大爷是晋宁区上蒜镇金沙村委会下西河村人,今年70岁,从1973年自己要求到二街乡黄泥沟医院治病就一直住了下来,这以后的几十年里很少回老家。
这些年,他从用收音机、电视机,到现在还有了手机,政府每个月平均下来还有近千元的生活费,虽然已经20多年没有吃药了,但皮防站的工作人员还是经常会来看望他们和检查身体状况,了解他们的生活起居。
在谈吐之中,可以看得出黄大爷是一位积极乐观、与命运不断抗争的老人,命运对他来说是极度不公平的,但他一一承受了下来。他不但能跪着栽种一些蔬菜,还能爬山去周边一公里的范围内采集烧柴。老人还在山坡上自己砌建蜂房养了几窝土蜜蜂,每年可以在秋季和春季收两回蜂蜜,也不需要自己动手,10多年来,附近的村民为了买到货真价实的蜂蜜,会定期自己来采割。
在晋宁区的麻风病防治战线上,有一个叫丁丽芬的共产党员,她从1982年参加工作,到2018年退休,把36年的青春和热情都奉献在麻风病防治事业上。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普通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对于新确诊的病人,丁丽芬会根据病人的要求决定要不要通知到他的家人,也会对其家属开展一次排查和体检,即使治愈了,也要每一年复查一次,以确保及时掌握病情的变化。有时一次找不到病人,要去好几次,直到亲眼见到病人,检查没有问题以后才肯放心。
每次她去复查或者为病人送药,都很讲究方式方法,穿着便装,如果家里有外人就不说,或者把病人叫出来单独询问和发药。在手机普及以后,也会通过手机联系询问病情和约定拿药地点,也有的病人方便时会自己来皮防站拿药。
回首向阳村的历史,1980年搬迁过来的时候,进医院的路还是土路,现在已经修成了水泥路,医院还有专用电线、专用电话线,最早的时候有一辆马车作为交通工具,后来,晋宁县最早的一辆解放牌货车也给了向阳医院。
1988年,县里为还在医院的人办理了农转非户口,全部人每个月领取生活费,开始从粮食局打粮食吃,从此告别了栽种粮食的历史。2012年,又在还有人住的6排病房进行了翻新,还在公共通道上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县皮防站与国内外慈善机构合作,多次为病人开展清理伤口、安装假肢、修复溃疡。他们的生活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爱,很多单位、社会组织、企业都会经常自发的来看望和慰问他们,特别是会在春节、中秋等节日前及时地为他们送上衣物、被褥和米、油等生活用品或慰问金,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国家和发展、社会的进步。
这一次采访也算是亲历了本地人常叫的“麻大山”,看望了這样一群需要社会关爱的人。亲自采访在这里生活的人的生活状态,在他们的有生之年,用我的笔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个“村子”即将消失,随之消失的还有这种曾经让人闻麻色变的确、困扰了人类5000年的病,我想,它肯定是人间到好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