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盟产业研发投入记分牌分析*——兼论中欧企业创新合作新机遇

2021-09-07果春山孙翔宇贾敬敦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欧领域科技

张 琳 果春山 李 岭 孙翔宇 张 木 贾敬敦**,

(1.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北京100045;2.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北京100190)

《欧盟产业研发投入记分牌》(简称记分牌)自2005年起收集并研究欧盟及全球高研发投入企业的经济和财务数据,每年(数据为上一年度企业数据)监测不同企业、行业、经济体的投入规模和特征,其主要目标是将欧盟的企业创新驱动绩效与全球竞争对手进行比较。第一期报告记分牌(2005年)仅对全球研发500强企业进行分析,中国仅有9家企业入榜,大陆只有2家石油企业入榜。记分牌(2006年)入榜企业扩展到700强,2007—2013年报告提高到1000家,2014年拓展到2000家,2015年增加到2500家。在建设科技强国进程中,近年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相关研究得到了各界学者重视,崔维军等[1]基于记分牌比较过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高研发投入企业特征差异,蔡笑天等[2]基于记分牌数据对比分析中国大陆与主要发达经济体企业研发结构特征,张琳等[3]基于记分牌(2019年)从产业变革的角度对比中国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研发支出结构的异同,并提出了聚焦硬科技、关注绿色产业、梯度培育高成长企业等科技创新政策建议。记分牌(2020年)是英国脱欧后的第一份报告,由欧盟委员会于2020年底对外发布[4]。

2020年岁末中国和欧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中欧投资协定》签署纳入到深化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事项之一[5]。本文基于记分牌(2020年)和历年记分牌数据系统分析,进一步解读全球企业研发投入趋势,对比中国企业研发投入的进步与差距,剖析中欧科技企业合作现状与发展方向,对中国企业科技创新及中欧科技企业创新合作提出方向性建议。

1 全球企业研发趋势

1.1 中美带动全球创新投入加速

2019年全球研发投入前2500家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超过3470万欧元,投入总计达9042亿欧元,较上一年(8234亿欧元)增长9.9%,增速上升1个百分点,连续第十年大幅增长。2500强企业研发投入相当于全球研发总支出(Gross Expenditure on R&D,GERD)60%以上,约占全球企业研发投入的90%。其中,中国、美国分别以21.0%、10.8%的两位数增速拉动全球研发投入。英国脱欧后导致欧盟入榜企业数大幅下降(图1),但研发投入仍保持5.6%的增速,增速上升0.7个百分点。英国、韩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增速分别9.0%和8.7%,日本入榜企业逐年减少,研发投入仅增长1.8%。从世界研发投入发展演变的角度观察,美国研发投入强度和体量具有绝对领导地位,将引领美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活动。与此同时,中国研发投入增速异军突起,在全球研发投入比重持续提高,促进了我国“十三五”时期科技、产业和经济高速高质发展。中美持续稳定的科技创新投入,将进一步强化两国的科技和创新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图1 研发投入记分牌中各国/地区企业数和研发投入占比(2015—2020年)Fig.1 Number of Firms and Percent of Total R&D in EU R&D Scoreboard(2015-2020)

1.2 寡头聚集全球创新活动集中

从研发投入分析,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欧美亚地区,美国、欧洲、中国、日本的企业研发投入占近九成全球企业研发投入,且占比逐年上升,见图1a。美国以3477亿欧元的研发投入遥居榜首,英国脱欧后欧盟研发投入为1889亿欧元,中国研发投入总量1188亿欧元,首次超过日本(1149亿欧元),之后是韩国(329亿欧元)和英国(320亿欧元);从入榜企业数量分析,美国、欧洲、中国、日本四地区入榜企业总数逐年上升,美国有775家企业排名保持第一,中国以536家企业数首次超过英国脱欧后的欧盟(421家)位居第二,见图1b;从入榜和落榜企业分析,较上年度变化最大的是中国,增加29家企业,美国增加6家,韩国减少11家,日本减少9家,英国减少6家,欧盟27国减少3家;从研发投入前十强企业分析,2015—2020年报告中十强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 7.3%、15.7%、14.8%、15.0%、15.4%、16.2%,十强企业研发投入经费和占比增加,以0.4%的数量占比投入了近六分之一研发经费。现有数据充分支持熊彼特假设的技术创新源假设,市场资源聚集优势保证了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并使企业具备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企业规模越大,技术创新就越有效率,创新动力越强。

1.3 新兴引领产业变革持续重构

从研发投入记分牌2017开始,入榜企业按照企业收入主要来源和产业分类基准(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Benchmark,ICB)分为8大产业。约三分之一企业属于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产业,研发投入占比近40%。其中,ICT制造业为一直为占比最高产业,ICT服务业占比逐年上升,2020年度以20.5%的增速超过汽车及自动化产业占比,位居第三,见图2。健康产业排名第二,企业数逐年增加,2020年度增加15家已达530家,研发投入占比20.5%。新兴产业细分领域中,移动通讯、软件和计算机服务、医疗设备和服务、替代能源分别以43.7%、21.2%、13.9%、10.2%的增速驱动研发投入增长。传统产业细分领域中,采矿业、媒体研发投入持续减少,一般工业(0.0%)、化学(2.9%)、汽车及零部件(4.0%)等增速缓慢。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生命健康、先进制造、新能源等相互促进、交叉融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

图2 研发记分牌中产业研发投入占比情况(2017—2020年)Fig.2 Distribution of R&D by Industrial Sectors in EU R&D Scoreboard(2017-2020)

2 中国企业研发投入情况

2.1 总体概况

“十三五”期间,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台阶,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聚集创新资源的力量逐渐强大。记分牌中企业研发投入资金从498亿欧元增长到1188亿欧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2.5%,全球企业研发占比从7.2%上升到13.2%,研发投入强度上升至3.3%,见表1。虽然记分牌上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但从总体上看,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技术拿来主义”尚需转换,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仍低于全球4.2%平均水平,显著低于美国6.6%研发投入强度。平均每家企业研发投入2.2亿欧元,远低于全球企业平均研发投入水平(3.6亿欧元)。

表1 研发投入记分牌中中国企业概况(2016—2020年)Tab.1 The Overview of Chinese Company in EUR&D Scoreboard(2016-2020)

2.2 从产业结构看研发特征

行业构成差异形成了各国研发模式不同,中国研发投入强度较低,主要是因为制药与生物技术等高研发投入强度行业比重较轻,而生物科技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就是在研发人员、场地设备、安全审批、试剂耗材等方面的整体研发投入高[6]。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和一些新的有效的细胞治疗、抗体技术、免疫疗法的进步,中国企业针对癌症、慢性病等疾病的新药研发投入加大,制药与生物技术细分领域研发投入占比从2015年2.5%上升至2020年5%,见图3,出现了百济神州、复星医药、上海医药、中国生物制药等一批研发投入上亿元大型药企,大量科研成果进入产业化阶段,创造了1189亿元净销售收入,解决了55万人的就业。但在制药与生物技术细分领域研发投入占比仍低于全球16.1%平均水平,显著低于美国20.6%研发投入占比。此外,中国企业在建筑及材料、工业工程等研发投入强度较低的基础建设领域占比虽呈下降趋势,但分别保持12.2%、5.2%的占比,远高于全球 2.1%、2.3%的平均水平。与全球产业变革同步,中国ICT领域软硬件研发投入已占比近四成,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研发投入排名逐年上升,同时随着云存储、远程会议及培训、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制造业智能化、传统设施数字化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信息通讯技术仍将持续发挥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的作用。

图3 中国研发投入较高的细分领域产业占比(2015—2020年)Fig.3 Distribution of R&D by Sub-sector of China in EU R&D Scoreboard(2015-2020)

2.3 从所有权性质看研发特征

本文根据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和上市实际持股人信息将上榜中国企业分为国企和非国企,国企的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或地方国资委。对比企业所有权性质分布分析有以下特点:1)国有企业分布在20个行业,主要集中在工业金属与采矿、建筑与材料、工业工程等传统基础建设领域,国有龙头企业极大推动了工业化基础建设的研发投入。非国有企业行业分布更为广泛,主要集中在信息通讯技术行业、生物医药等,同时广泛分布于生活休闲、旅游休闲、新媒体等33个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求的行业;2)研发投入百强中的非国有龙头企业的研发投入规模和研发投入强度均远高于国有龙头企业。《记分牌(2020年)》中研发投入百强企业中中国企业有10家,且有5家国有企业、5家非国有企业。通过对比其研发投入数据,可以发现近些年以华为为代表的非国有龙头企业的研发投入逐渐远超过国有龙头企业,非国有龙头企业研发投入总规模与国有龙头企业比值从2016年1.9倍增长到2020年2.8倍,详见表2。同时由于非国有龙头企业主要是信息通讯技术相关产业,近五年研发投入强度平均值达到12.1%,远高于国有龙头企业1.4%的研发投入强度平均值,详见表3。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央企作为中国经济和产业技术发展中的主导性力量,具备雄厚的人才、技术和科研积累,但原有大规模快速扩张的发展模式面临巨大挑战,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国有企业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

表2 研发投入百强中国企业2016—2020年研发投入规模(单位:百万欧元)Tab.2 R&D Investment of Top 100 Companies of China in 2016-2020(Unit:bn)

表3 研发投入百强中国企业2016—2020年研发投入强度(单位:%)Tab.3 R&D Intensity of Top 100 Companies of China in 2016-2020(Unit:%)

3 中欧科技企业创新合作迈入新阶段

欧盟统计局2021年2月发布的最新数据中,2020年欧盟27国与中国货物贸易在疫情中逆势双向增长,中国首次取代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7]。中欧科技创新合作具有良好基础,2020年中欧科技届在抗疫科技合作交流、联合研发取得了务实合作成果,中欧科技创新合作对推动双边关系发展走深走实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欧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生效实施,将促进中欧科技战略规划进一步对接,为共同提升双方企业科技创新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提供重大机遇。

3.1 欧盟企业研发结构特点

1)欧盟企业呈现多元化的工业和技术基础

欧盟企业在全球研发几个关键领域中占有很高的贡献。在汽车和交通领域占45%,航空航天和国防领域占40%,工业领域占25%,化学领域占24%,以上领域研发投入额均高于美国。在健康领域(20%,英国脱欧前为25%)、ICT(13%)等产业变革密集区也有很高份额。

2)欧盟企业研发国际化程度高

对记分牌企业所有权结构和专利组合分析表明,欧盟企业国际化程度很高。拥有比全球同行更多的子公司,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地方。以专利作为研发地点代表分析表明,欧盟企业投资的研发约20%是在地区外进行的,同时全球企业在欧盟的研发投入高于欧盟企业在地区外的投资额。

3)欧盟企业引领绿色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绿色专利”是指能有效推动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创新所产生的专利,根据欧洲专利局(European Patent Office,EPO)和美国专利商标局(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USPTO)的合作专利分类系统,全球绿色专利平均占比为7%,欧盟绿色专利占比9.5%,仅次于韩国;欧盟将至少有两个专利机构保护的专利族称为“高价值(High-value)专利”,2000—2016年欧盟生产了6万项高价值绿色发明专利,在专利中占比60%,和美国相当;欧盟依据企业披露的碳排放、水污染等定量数据和可持续发展等关键定性指标评估大企业可持续发展分数,欧盟和日本企业平均得分分别为54.9分和54.1分,中国和美国的公司在这方面的得分相对较低,分别为41.2分和38.3分。

3.2 欧盟国家投资中国科技企业现状

本部分数据基于《国家高新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统计年报表》(国统制〔2018〕196号)最新2019年企业结构化数据。

1)欧盟国家投资中国科技企业数保持稳步增长。近几年欧盟国家投资中国科技企业数保持稳步增长,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4个在中国投资科技企业共2000家,其中德资企业826家,占比41%,法国、意大利、荷兰、瑞典等投资超100家。主要分布在江苏、上海、广东、北京等科技创新资源丰富的省市,国家高新区内企业占七成以上,主要集中在上海张江(256家)、苏州工业园(138家)、中关村(134家)等国家高新区,118家国家高新区内都有欧盟投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为全球价值链提供了外国资本和专业技能,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2)欧盟国家投资中国科技企业经济效益良好。2019年,欧盟国家投资中国科技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万亿元,净利润1726亿元,实际上缴税费1563亿元,平均每家企业营业收入10亿元,人均营业收入271万元。带动就业72万人以上,其中外籍常驻人员5187人,引进外籍专家1173人。超五成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高企所得税减免等减免税总额127亿元。同时,也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促进企业科技能力提升。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611亿元,引进境外技术经费支出72亿元,对境外直接投资额8亿元。拥有有效专利数5.1万件,其中欧美日专利576件。欧盟国家投资中国企业在境外营销服务机构177个,建有境外分支机构的企业有117个,境外技术研发机构94个,境外生产制造基地52个。

3)由制造业向多产业水平型合作演进。欧盟国家投资中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行业,其中汽车制造业293家、通用设备制造业260家、专用设备制造业208家,主要业务活动或主要产品的热词词频分析详见图4。高新技术领域分类中,中欧科技企业合作在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占三分之一以上,但也从制造业的垂直合作中向多产业水平型合作演进,新材料(246家)、电子信息(236家)、生物与新医药(117家)、高技术服务(117家)领域的企业都达到百家以上。

图4 主要业务活动或主要产品的热词词频图Fig.4 Hot Words Frequency Analysis of Main Business Activities or Main Products

4 展望与建议

借鉴全球科技创新重要报告《欧盟产业研发投入记分牌》,从企业研发投入的角度观察全球经济体科技创新情况,对比中欧产业互补性,欧盟拥有以汽车产业为龙头的制造业,中国具备ICT领域快速发展的良好基础,展望中国科技企业新机遇,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4.1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近年来,中国科技企业规模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但与创新领先国家相比,中国在面向企业和产业创新的技术供给方面尚未形成系统性制度安排,建议多维度提升企业的创新动力和能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1)面向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技术创新需求,在国家宏观调控基础上,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促进创新资源面向产业和企业共享,营造全方位、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服务氛围,为企业和产业提供技术供给和能力支撑。2)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培育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现有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标准由22个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标准和8个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组成,财务绩效定量评价从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经营增长状况四个维度进行考核[8],仅有技术投入比率作为修正指标可以反映创新投入,百分权重中权数为5。可以把科技创新和引领行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等指标纳入国有企业考核评价体系,以激励国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3)赋能科技企业发展,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可通过布局和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聚集细分产业领域,推动科技型创新创业,高效配置各类创新要素实现精准孵化,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为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提供后备力量。

4.2 加强中欧科技创新多渠道交流

中国与欧洲互为重要的科研创新合作伙伴,通过欧盟科技国际合作战略、地平线2020计划、欧盟框架计划等多个科研合作研发项目,在基础研究、医药健康、生物、新材料和环境等研究领域和开展了大规模科研项目合作[9]。欧盟人口占全球7%,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球21%。《中欧投资协定》改善了云计算服务、医疗保健、新能源汽车、金融服务等多领域市场准入条件,消除了投资壁垒。新发展格局中,企业是把科学研究能力转化为经济发展实力的创新主体,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中欧科技企业创新纽带,将有利于双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形成对冲逆全球化风潮的正能量。建议探索改革政府科技基金的资助方式,逐步推进适应融通科研模式的资助体系,促进中欧企业科研人员自由交流,提升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与效率。充分发挥现有合作基础,运用数字化时代网络组织等新型合作方式,不断改进科技创新合作机制,进一步丰富国际合作网络。

4.3 深化中欧重点领域多层级合作

在全球产业链创新链重新布局的关键档口,结合国别和行业特点,深化5G、生物医药、汽车等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中美贸易摩擦为欧盟老牌巨头企业爱立信、诺基亚在5G领域创造了新的机会。加强中欧科技企业5G领域战略合作,强化数字经济领域在竞争规范、管控分歧、制度建设中的精准化合作[10],将更加有利于全球通信技术标准体系及数字经济体系的完善;德企BioNTech以mRNA疫苗技术路径在全球新冠疫苗研发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复星医药已与其共同合作研发疫苗产品,中欧科技企业持续在抗癌新药创制等方面开展合作,将推动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中欧双方都将汽车工业加速转型作为重要产业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也逐步演变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多主体参与的“网状生态”,中欧科技企业在汽车等交叉领域开展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开发应用,将不断创造经济发展新动能。

4.4 聚焦关键技术开展多主题协作

受新冠疫情影响,因旅行限制和线上学习教育增加等原因,远程会议、云存储等软硬件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需求暴增,但随着微处理器受到原子尺度的限制,突破量子计算将为人工智能企业发展的带来新拐点。面对计算突破、气候变化、人类健康、卫星研发等关乎全球可持续发展等关键共性问题,发挥中欧科技企业技术攻关主体地位,共同担当全球技术挑战,为全球发展注入稳定力量。

猜你喜欢

中欧领域科技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2020中欧数学奥林匹克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第11届中欧数学奥林匹克(2017)
科技助我来看云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