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变和创新

2021-09-07张苏媛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思政防控政治

张苏媛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400)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在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骤然打响的疫情防控阻击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应对重大疫情的重要工作任务。与此同时,重大疫情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也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发展契机。为此,高度重视后疫情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挖掘抗击疫情中的丰富的育人素材,凝练具有人文性与实践性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索后疫情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后疫情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SWOT分析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科学有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助于减少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稳定师生情绪,维护着高校校园秩序和学校师生安全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和因势而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总遵循和总方法。[1]其中,“事”“时”“势”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部环境;“化”“进”“新”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要求。SWOT分析法,是一种以综合考量内外部环境为基础,进行系统性评价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行动策略的一种战略分析方法。其中SWOT分析模型中有4个要素分别是:S(strengths)代表内部优势、W(weaknesses)代表内部劣势、O(opportunities)代表外部机会、T(threats)代表外部威胁。立足战略思维的研究角度,基于后疫情下的外部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求的现状进行SWOT分析,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思考,总结后疫情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处的客观环境和因应态势,对构建防范重大风险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有一定实践参考价值。

(一)优势(S)——抗“疫”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实践载体

历史经验表明社会重大事件的发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有效载体。[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助力疫情防控的阻击战。疫情防控关键在于科学决策和执行到位,实现对疫情的积极防御。相较于“一线战场”的高强度的运转,秩序维护、知识科普、政策解读、舆论导向以及心理疏导等,防疫“第二战场”的工作同样重要而复杂。疫情防控阻击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足大局方向,提高宣传效率,将党中央各项精神,各项决策传达并落实到位。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科学防控应对疫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于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动员,为大学生提供精神动力。通过动员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加入防疫抗疫志愿者的队伍,为战胜疫情贡献青春力量。

(二)劣势(W)——抗“疫”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重大疫情期间大学生面临居家在线学习实际情况,思想政治教育由原来的“面对面”转为了“云在线”。一方面,思想政治课面临着从显性到隐性的变化,互联网的隐匿性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带有不确定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网络载体的多元化,降低思政教育效果的可控性。另一方面,由于缺少面对面的监督和帮扶,师生之间的指导反馈和及时干预出现缺失。线上学习方式打破了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和谐共荣的教育生态平衡关系。网络环境打破了学风建设生态平衡,大规模的在线学习也进一步放大弱势群体学生的短板。

(三)机会(O)——抗“疫”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契机

全民战疫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鲜活丰富的教育内容。在应对重大疫情过程中,从武汉封城到八方驰援,从最美逆行到誓死不退,从英明决策到高效实施。这些无比鲜活的中国故事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全民战“疫”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全面真实的教育情境。在这场疫情防控战争中,每个大学生都受到了最为真实的体验感、获得感和参与感。独特的教育情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契机,把握教育契机从而对教育内容产生高度共鸣和认同。全民战“疫”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迫切恰当的教育时机。全国四千余万在校大学生群体是战疫群体中不可或缺的防控对象与防控力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疫情防控中积极发挥作用贡献力量。

(四)威胁(T)——抗“疫”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冲击

重大疫情防控期间,网络以其高度逼真模拟场域重构了现实社会的生存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活动场域。新媒体时代的文化多元特征日益显著,一定程度上削弱思政教育主体的权威性。网络传播环境的宽松在促进自由表达的同时,也威胁到抗“疫”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新媒体的宣传渠道扩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构成,但在疫情防控期间,网络社会的复杂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威胁。虽然社会舆论整体向上,也出现了科学防控和伪科学防控的真假难辨,对真疫情通报和伪疫情谣言以及西方政要利用疫情唱衰中国经济的言论等形形色色的恶意言论。

基于SWOT综合分析,从教育理念转变、教育管理革新、教育资源的精准供给以及创新教育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并从SO策略,WO策略,ST策略,WT策略四个方面着手构建实现路径,在充分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势与薄弱环节的同时,洞悉后疫情下思想政治教育外部契机并有效规避威胁,进一步创新重大疫情应对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实现路径。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重大疫情应对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及创新策略矩阵表

二、内容整合与智能表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SO策略)

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的融合渗透,共同构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生存和发展的新时空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受到疫情防控这个外部环境的影响,网络空间成为知晓现实社会外部环境的主要渠道,但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网络教育资源重复建设与利用效率不高,[3]网络教育资源过剩与优质资源匮乏的矛盾,特别是疫情期间在线授课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全员、全程和全方位的协同系统育人模式。因此,优化配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资源,整合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的系统力量,从时效性和实效性两个实践维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传播模式以及教育互动体验等方面实现教育理念的创新,这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核心所在。

(一)整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由相互作用和依赖的各种要素的集合体。相较于传统教育资源的稳定性,网络教育资源呈现出碎片化和流动性的特点。媒体平台从博客到微信,从直播平台到讨论社区,网络信息量的暴增也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构最优化,教育效益最大化是亟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须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框架,遵循整体性原则,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及主体特点,选择适当的技术和平台,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加工整理,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构的逻辑性。应优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内容,依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框架,建立针对学生或班级群体定位追踪式内容推送。以贴近生活的题材增强其影响力,帮助学生建立阅读习惯,持续不断地在主流平台上汲取养分。

(二)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的东西比平时要多的多。”疫情是一场危机,也给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倒逼压力和契机。思政课必须因势而新,依托在线课程教学资源,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凸显思政课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的作用。疫情防控如战场,思政教育能否及时将疫情防控的丰富素材转化为深刻而鲜活的教材,是检验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的大考。思政课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把握两个着力点,一是感知力,充分挖掘疫情防控中的育人元素,结合思政课教育,优化教学内容,讲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讲好抗疫中涌现出典型事迹,用鲜活的事例和客观的实践融入思政教育。以战“疫”思政课阐述新理念,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情怀以及人民情怀。二是引导力,思政课教师不仅是抗疫故事的讲述者,更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现象与学理相连接。在教学中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疫情防控大课堂结合起来,把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认识社会问题,教学中要有能力回应网络上对疫情的恶意言论,提高学生辨别错误思潮和观点的能力。

三、主体联动与协同育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创新(WO策略)

后疫情下以网络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变革转机,崇尚自由的网络空间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管理制度规范,网络信息传播主体责任消解使得大学生失去价值选择和判断能力。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开展思政教育的同时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和学理性,建立符合主流价值的引领式的网络生态环境引起学者们的思考。积极探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注重提高思政课堂的专业性元素和学理性价值时,网络思政教育既要契合思政教育规律又要激发网络的活力秩序,又要协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理性和网络理性的有序开展。

(一)发挥管理载体纽带作用,开展体验式学习

管理载体承接教育内容与教育主体之间的关联性,教育内容通过管理载体向教育主体渗透,让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最终内化为自身的行为。管理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中介。重大疫情期间,网络空间打破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充分挖掘管理载体的隐藏潜能,优化管理载体,建设媒体融合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体系。立足学生会、学生社团以及班级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平台影响力,采取早起打卡和运动打卡等方式规范大学生生活节奏和生活规律;采取师生网谈、学习交流、在线云班会等力求把疫情的宣传主题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此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继续推进大思政格局建设,探索从专职教师到辅导员、从教师到管理人员以及从线上到线下的多元联动管理体系。

(二)基于学情数据,推动协同育人管理模式

在线学习为全过程与全方位的学生学情数据的采集提供了便利,也为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数据支持,借助学情数据来辅助管理和决策,通过学情数据来实现对学困生的精准识别和思想引领的精准滴灌协同育人。在线学习模式会进一步放大弱势学生的短板,要关爱弱势学生群体,做好线上心理疏导工作。弱势群体既包括学业困难的学生,也包括经济贫困、偏远地区以及心理异常的群体。通过线上咨询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积极疏导学生心理困惑,特别是对防控重点地区的学生关爱,在工作中就学生的疑问和意见予以及时反馈,主动化解学生不良情绪,重视学生的心理救助和心理危机的干预,帮助师生有效应对疫情的负性情绪,缓解因疫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四、信息供给与启发教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ST策略)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受教主体是大学生,着眼学生真实的需求,立足疫情的客观之实,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之细成为在全民抗“疫”期间寻求立德树人的破题之道。线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教育主体的双向互动。由于互联网的隐匿性特点,学生在网络上更易表达自身感受和观点,个体思想在线上教育更加充分彰显,要改变线下供给式与灌输式教育,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的网络互动,让学生学起来、让学生想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借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昭显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将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吸引学生和引领学生。

(一)优化教育方式,满足学生需求

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发展趋势上呈现出显性到隐性教育、他律到自律以及现实到虚拟的变化过程,其共同特点就是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并尊重其主体地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主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优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方式应从大学生群体需求类型入手,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通过细分疫情期间目标群体的现实需求,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探索针对性专题化的教育模块。充分运用宣传激励法和典型教育法,加强正面激励宣传工作,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善用微博、微信、直播和抖音等网络新媒体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理性应对疫情,引导学生服从防控大局,听从学校管理,倡议学生合理安排假期,做好学习规划,实现微教育与线上课堂的无缝对接。

(二)优化教学载体,提升教学效果

教育主体性的消解和受教主体性显现,灌输的教育方式难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充分把握网络传播规律,从舆论引导、咨询反馈以及比较鉴别等不同视角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机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话语主导权解构和教育主体权威弱化的挑战。基于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契合度的目标考量,在宣传内容的推出过程中要注重碎片化和扁平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新的尝试,这种形式更容易被大学生们所接受,采用网络知识问答,漫画宣传与直播微课堂等网络平台分享引发大学生进行互动思考,融入人文思想和人文关怀,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方式上要做到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开展朋辈互育的对话式教学,让大学生在互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将这场突发灾难转化为民族振兴的宝贵精神。

五、预警防范与环境调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WT策略)

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是保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稳定与良好运行必要条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传播手段,构建统一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在动态变化的现实环境与网络环境之中,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危机进行预先警示与调整适应,做好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辨别力。基于重大疫情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要引导网络舆情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需从畅通育人组织联动机制、建立有效的焦点应对机制以及整合环境调节机制入手,积极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开展。

(一)后疫情下网络育人组织联动机制

坚持正确思想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根本功能,也是此次疫情防控的“定盘针”。处置重大疫情的过程中,各高校启动学生疫情防控工作“四级联动机制”,由分管校领导统一指导,党委学工部门统筹安排部署,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按照学校要求落实相关工作,辅导员具体落实每项工作,将所有信息全覆盖传达到每位学生,确保在防控工作中的认识到位、行动到位和责任到位,共同守护学生健康。要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建设,要构建三全育人的发展格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协同宣传部、网络信息部门充分联动,共同推动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树立正确认知。在线育人共同体不能仅凭辅导员的一己之力,还需要思政课堂的有效配合。疫情期间,以网络为主的思政教育环境是在校大学生获得包括思政专业课教师在内的最有效的社会支持。构建课堂+网络+实践的混合课堂模式,激发大学生的内生动力,充分发动大学生加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发展中,发挥大学生在新媒体和自媒体中的引领和反馈作用。

(二)后疫情网络负效应下的焦点应对机制

防疫的同时,防谣也是关键。疫情期间各种信息不明确,大学生心理容易出现不确定感、失控和失衡的状态,产生焦虑、恐惧与无助等负情绪。这些都对防控疫情和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面对重大疫情的发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要善于捕捉到此时事件所具有的一种积极心态的价值,培养个人的抗挫能力和坚韧意志以及抗压的品格。教会学生在创伤中体验压力,感受不安是正常心理反应和认知过程,以主动的态度面对疫情。发挥新媒体的优势,通过网络直播实现与学生面对面,实时关注大学生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发挥高校党员和干部尤其是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学生在疫情时期,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对抗疫情活动中。在广大学生中树立标杆,树立防疫典型,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的第一线高高飘扬,以最强执行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三)后疫情网络张力作用下环境调节机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调节是在网络背景下调节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政治关系,实现个人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价值引导活动,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学习调节、生活调节和心理调节上。网络信息多维度特性使得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冲突加剧,部分大学生存在从众心理,缺少正确的判断,盲目跟从网络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增强“免疫力”,以“微产品”的形式引导学生会发声和发好声,赢得高校战“疫”网络舆情的主动权。作为大学生防疫战不仅是防病毒,也要防无聊心态的蔓延。由于学校推迟开学,无所事事成了大学生每天的真实写照。提高学生的自制力,营造网络学习氛围。号召学生干部利用网络开展学风建设,宣传正面典型,让优秀的学生发声交流疫情期间学习经历和体会,营造“停课不停学”的积极氛围。

猜你喜欢

思政防控政治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