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经济增长目标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来自省级政府工作报告的经验证据

2021-09-07熊晓炼陈加才

关键词:资源配置变量效率

熊晓炼,陈加才

(贵州大学 经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金融资源兼具一般资源和特殊资源的双重属性,是一个国家或经济体最为核心的战略资源。与其他经济资源相同,因其稀缺性,也存在合理配置问题,且金融资源实现自身有效配置的同时,对其他经济资源存在再配置效应。居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使金融资源或金融剩余的争夺成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竞争的重要方面。在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作用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科尔奈认为与发达国家较多建立在市场基础上不同,转型经济体的经济成果大多源自政治激励①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张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111页。。我国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市场化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各级地方政府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引导与干预行为仍不容小觑。延续科尔奈的思路,将政治激励因素纳入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中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忽视地方政府行为去分析金融资源配置问题可能会脱离目前资源配置的客观现实。

长期以来,在政治激励或财政激励下,我国各级政府将经济增长作为关注的重点,引入目标管理作为指导辖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通常会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设定较为明确的经济增长目标。在较为流行的经济绩效为主的政绩观下,经济增长目标为地方政府行为施加了一个较为强硬的约束,为实现既定经济增长目标,地方政府可能会不遗余力地对重要的经济资源展开竞争,并倾向于追求短期效应,金融资源也成为地方政府竞争的重要资源。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是否会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带来影响?如何影响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是否存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异质性?这些问题的探究,对挖掘影响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政策性因素与机制,探寻优化经济增长目标管理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路径,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献回顾

关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国内外学者主要从概念界定、评价与测度及影响因素多个视角展开。王振山较早将帕累托最优状态引入金融资源配置问题,指出金融效率可细分为广义与狭义两个层次①王振山:《金融效率论——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与实践》,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0页。。Wurgler采用行业投资变动对经济增加值的对数弹性评价资本配置效率②Wurgler J.,“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Allocation of Capital”,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s,Vol.58,No.1,2001,pp.187-214.。借鉴Wurgler的方法,吴涛等人测算了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认为该指标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大幅改善③吴涛,李宏瑾:《我国各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及其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南方金融》2011年第12期,第37-40页。。李红梅采用DEA方法测度中国各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指出区域货币乘数对金融效率产生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特征④李红梅:《基于DEA方法下的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研究》,《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336-341页。。卢婷等人证实产业结构朝高级化演进会有效改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⑤卢婷,肖诗顺:《四川省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当代经济》2013年第15期,第88-91页。。Bertrand发现放松管制能够通过减少政府不当干预,有效促进金融资源配置效率⑥Bertrand M.,Schoar A.,Thesmar D.,“Banking Deregulation and Industry Structure:Evidence from the French Banking Reforms of 1985”,Journal of Finance,Vol.6,No.2,2007,pp.597-628.。与此相反,刘莉亚等人指出市场化改革一方面会加剧金融机构竞争,提升其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则会导致金融业盲目扩张⑦刘莉亚,余晶晶,杨金强等:《竞争之于银行信贷结构调整是双刃剑吗?——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微观证据》,《经济研究》2017年第5期,第131-145页。。

随着经济增长目标管理研究的兴起,部分研究开始关注经济增长目标与金融资源配置两者关系。徐现祥等人提出“经济增长目标管理”概念,并证实经济增长目标并非简单的事后预测,认为事先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能够倒逼信贷等金融资源配置⑧徐现祥,刘毓芸:《经济增长目标管理》,《经济研究》2017年第7期,第18-33页。。Lyu等人证实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后积极干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控制银行信贷投放是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有效动力⑨Lyu C.,Wang K.,Frank Z.,et al.,“GDP Management to Meet or Beat Growth Target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Vol.66,No.1,2018,pp.318-338.。李成等人将经济增长目标与货币政策相联系,发现当中央政府未完成年初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时,货币政策调控更为激进,社会福利损失严重⑩李成,王婷,李文乐:《经济增长目标、货币政策调控与信贷规模》,《国际金融研究》2018年第9期,第24-34页。。余泳泽等人指出信贷资源错配是经济增长目标抑制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机制余泳泽,刘大勇,龚宇:《过犹不及事缓则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与全要素生产率》,《管理世界》2019年第7期,第26-42页。。刘淑琳等人则证实经济增长目标对投资有直接拉动作用,尤其在金融危机期间有明显强化刘淑琳,王贤彬,黄亮雄:《经济增长目标驱动投资吗?——基于2001—2016年地级市样本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金融研究》2019年第8期,第1-19页。。

通过相关文献梳理认为已有研究为更好探寻经济增长目标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提供了基础,也为影响机制的进一步挖掘提供拓展空间。现有文献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局限于产业结构、行业监管、市场竞争等角度,缺乏对政府计划层面的系统性分析;鲜有聚焦于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关系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上,创新性地从经济增长目标的视角解释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动因,拓宽了金融资源配置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第二,研究方法上,不仅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构建经济增长目标作用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论逻辑,还采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交互项等方法对异质性和中间机制进行考察;第三,研究价值上,进一步丰富政府与市场关系领域研究的同时,为地方政府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目标管理提供参考,也对改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金融发展质量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国策,通过变革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建立了一个高效的地方官员考核、晋升激励机制,也形成了以地方经济绩效为主的政绩观。周黎安认为经济增长目标成为政府绩效评价的关键指标,也是上级政府官员实现有效激励和管理下级官员的主要抓手,这种“晋升锦标赛”导致地方政府全面竞争局面的形成周黎安,刘冲,厉行等:《“层层加码”与官员激励》,《世界经济文汇》2015年第1期,第1-15页。。在“晋升锦标赛”机制下,经济增长目标赋予地方政府一个约束效用,使地方政府有充分的动力控制和争夺一切资源拉动经济增长,其中信贷等金融资源的竞争最为激励。张杰、巴曙松证实,地方政府出于完成既定经济增长目标等自身利益考虑,充分攫取金融制度缺陷带来的“红利”,通过干预辖区内金融机构争夺金融资源①张杰:《地方政府的介入与金融体制变异》,《经济研究》1996年第3期,第21-26页。②巴曙松,刘孝红,牛播坤:《转型时期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地方治理与银行改革的互动研究》,《金融研究》2005年第5期,第25-37页。。孙犇等人也指出,在经济增长目标的驱动下,地方政府通过争夺金融资源等成为谋取制度潜在净收益的“第一行动队”③孙犇,宋艳伟:《官员晋升、地方经济增长竞争与信贷资源配置》,《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第1期,第46-57页。。因此,有理由认为,经济增长目标主导下地方政府会积极干预金融资源配置,产生地方政府行为异化后的效率损失。这种“揠苗助长”式的经济增长,建立在以牺牲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等经济效率为代价的基础上,是不可持续的。在具体影响机制方面,经济增长目标很可能倒逼地方政府强化对辖区内金融机构的干预,使地方政府紧盯短期经济增长,忽略社会投资结构合理性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等更为长远的目标,还可能会加剧微观企业间的所有制歧视。本文将上述机制划分为隐性金融分权效应、投资结构扭曲效应、产业升级钝化效应和市场二元分割效应,这四种渠道均可能引发金融效率损失。

(1)隐性金融分权效应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增大,财政赤字逐年升高,2017年地方政府名义财政赤字高达8 300亿元④数据来源:《关于201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18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国财政》2018年第8期,第62-73页。。财政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由于信贷等金融资源与财政支出具有高度互补性,金融资源就成为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支撑,因而分税制改革后的财政分权为地方政府干预金融资源配置提供了充分动机。

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实际影响,需要辅以地方政府干预的“能力”,即地方政府如何实现对金融资源的控制和占有。何德旭等人发现,中国当下的金融制度,在审批、监管和救助方面具有明显的集权性,但实际经营却有隐性分权特征,将中国的金融制度归属于显性集权隐性分权类型⑤何德旭,苗文龙:《财政分权是否影响金融分权——基于省际分权数据空间效应的比较分析》,《经济研究》2016年第2期,第42-55页。。在隐形金融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有多种手段可以控制和干预金融资源。第一,控股参股地方金融机构。通过参股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等机构,地方政府有能力参与信贷等金融资源的配置。第二,审批新兴金融业态。如典当、第三方理财、金融交易所、P2P借贷等新兴金融机构未明确划入“一行三会”垂直监管,地方政府往往担负起分权化的审批监管职能,对这些新兴金融业态发放行政许可。第三,尽管全国性商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市场具有集权性,但各地区分支机构为维持与政府的关系,也会积极配合政府的资金需求。因而,在分税制改革后的财政分权制度背景下,经济增长目标会倒逼地方政府提升隐性金融分权水平,很有可能引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损失或剧烈波动。

(2)投资结构扭曲效应

投资因其强大的增量效应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的拉动作用,作为城市固定投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房地产投资是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抓手,地方政府往往会过度倚重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房地产投资项目周转周期相对较短,对建筑材料的需求极大,因而能够刺激总需求和拉动短期经济增长。第二,房地产开发投资对家电、装修等下游行业具有强烈的溢出效应。第三,作为厂房等生产要素时,房地产投资能够拉动长期经济增长,但因所占要素份额较少,这种长期拉动作用较小。可见房地产投资对实现年初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具有明显作用,但对长期经济发展作用较小。当经济增长乏力时,为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地方政府通常会过度倚重房地产投资而忽略生产性投资。此外,由于房地产投资在城市固定投资中的比重过高,生产性资本的金融资源支持受到挤出,从而抑制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3)产业升级钝化效应

在稀缺的晋升机会下,经济增长目标可能会拖累产业结构沿着高级化演进,这种现象在学术界被称为产业升级钝化。经济增长目标钝化产业升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经济增长目标的强约束下,地方政府往往会形成“地方保护主义”,限制辖区内要素的跨区域流动,这种竞争策略可能促使产业结构趋同化,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还可能增加贸易成本。第二,高强度的经济增长压力下,政府的企业研发补贴具有一定主观选择性,得到政府研发补贴的企业也可能配合地方政府进行规模扩张,忽视长期技术积累。第三,为维持财政收入,地方政府投资具有重复建设同质产业的现象,甚至扶持过剩产能。第四,经济增长目标还可能削弱科教文卫事业的支持,人力资本水平受到制约,进一步制约技术水平。综上,经济增长目标主导下的地方政府可能通过维持落后产能、制约技术进步和基础研发投入等无效率问题,忽视更为长远的结构调整问题,钝化产业升级,进而阻碍金融资源遵循市场机制在产业间自由流动,引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损失。

(4)市场二元分割效应

无论是金融分权效应、投资结构扭曲效应,还是产业升级钝化效应,均是从地区、投资结构、产业结构等较为宏观的视角去探讨经济增长目标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生的作用。然而,经济增长目标还可能引发微观企业之间的金融资源错配。最主要的特点是,经济增长目标主导下的地方政府倾向于对国有企业采取过度保护措施,促成企业间市场二元分割格局的形成。而国有部门与民营部门之间存在着资本边际报酬的异质性,理论上,以边际报酬为均衡条件是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必然要求,在中国典型的二元经济体制下,国有部门与民营部门在资金规模和资金价格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使得金融资源无法按照边际收益有效配置,很可能对金融效率产生阻滞。对于中国地方政府而言,国有部门尤其是政府融资平台占有大量金融资源。以期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往往会为项目融资提供隐性担保,金融机构有大量信贷资源流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城投信仰下”,大量金融资源投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必然会对民营企业融资产生挤出效应。鉴于此,经济增长目标主导下,企业所有制歧视促成的市场二元分割格局也是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

基于上述理论机制提出以下研究假说:

假说1: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会抑制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

假说2:经济增长目标通过隐性金融分权、投资结构扭曲、产业升级钝化和市场二元分割四个渠道抑制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由于中国区域跨度大,市场化水平、财政收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非均衡性严重,各地区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也具有较大差异。基于区域特有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环境,经济增长目标抑制金融配置效率可能会存在较为明显的异质性。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水平、金融专业人才密集度与对外开放水平等均具有明显优势,这决定了东部地区更少依赖政府的不当干预去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据此,提出研究假说3:

假说3:经济增长目标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抑制强度自东部省份向内陆省份递增。

区域异质性考虑了经济增长目标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空间差异,然而,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两者关系很可能存在时间上的异质性。中国工业化后期的增长动力必将由原来的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更多依赖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推移及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的改革,经济发展目标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负相关关系会有所弱化。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说4:

假说4: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增长目标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抑制效应有所弱化。

三、实证分析

(一)基准模型设定

为实证两者的关系,构建计量模型检验经济增长目标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考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自身存在时序效应,将其滞后一期加入面板模型。由于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包含在基准模型中,被解释变量可能对核心解释变量产生反向影响,用传统的动态面板估计方法可能得出有偏或非一致性的估计参数,进而扭曲模型估计结果的经济含义。因而在模型的估计方法选取上,采用系统GMM方法进行估计,基准计量回归模型如式(1)所示:

其中:FE it表示被解释变量金融资源配置效率,FE i t-1表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滞后一期,Target it表示核心解释变量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z jit表示除解释变量之外的一系列控制变量集合。μi表示各地区未观察到不随时间变化的因素,用来控制个体固定效应,δt表示控制时间效应,εit表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计量模型均采用了稳健性标准误,并聚类到省级地区层面。β2是本文最为关心的系数,当经济增长目标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生抑制效果时,也即假说1成立时,预计β2为负值。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FE参考林春等的研究,采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各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①林春,孙英杰,刘融冰:《财政分权与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基于资源配置效率视角》,《学习与实践》2018年第8期,第5-16页。。

2.核心解释变量Target采用31个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整理得到的经济增速目标作为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的代理变量。各省级政府网站是该数据的主要来源,省级政府网站缺失的政府工作报告则通过网络途径搜集。在实际数据处理过程中,对明确宣告的经济增长目标直接采用,对采用区间形式宣告的目标取其均值,对含有“约”“左右”等修饰词的目标表述形式采用其具体数值,未设置当年具体经济增长目标的采用下一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代替。

3.其他控制变量 为缓解因遗漏变量产生的模型内生性问题,选择下述变量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PerGDP),采用人均GDP作为代理变量;市场化水平(Market),使用樊纲等人开发的市场化指数作为代理变量②王小鲁,樊纲,余静文:《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04-206页。;对外开放水平(Open),采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作为代理变量;城镇化水平(Urban),以城镇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作为代理变量;人力资本水平(Education),采用高中在校生总数占总人口比重控制;财政压力水平(FinPressure),采用财政预算内支出占财政预算内收入比重衡量。

4.中间机制变量 结合理论机制分析,采用各省地方性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占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的比重作为隐性金融分权的代理变量;采用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总投资比重(Invest)作为投资结构扭曲的代理变量;采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如果经济增长目标阻碍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即为产业结构钝化效应;市场二元分割(SOE)则延续大部分文献的研究方法,采用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总投资比重作为代理变量。

考虑数据的可得性与质量问题,将样本期间确定为2002—2016年。分析的样本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研究数据来源于各省、市、自治区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官网、国家银保监会官网和Wind数据库。具体变量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指标体系及描述性统计

(三)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为考察GMM模型的稳健性,表2除展示系统GMM的估计结果,还反映了未控制省份个体效应的OLS模型估计结果,及控制了省份个体特性的双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其中,模型(1)显示,在未控制省份个体特性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生负向抑制,但回归系数仅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考虑各省市区之间的个体异质性,模型(2)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目标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且与OLS模型估计结果相比,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有所提高,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由于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被引入模型作为解释变量导致了内生性问题,上述OLS估计与双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均存在一定的偏误。因此,模型(3)进一步报告系统GMM模型的估计结果。自相关检验中AR2的P值为0.663,接受随机干扰项无二阶自相关的原假设;过度识别检验的Hansen统计量为0.76,结果不显著,表明模型所采用的工具变量是有效的;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动态面板模型的设定是有依据的。

从表2可知,结果与研究假说1预期一致,经济增长目标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生了显著的抑制效果,且在OLS估计、双固定效应估计和系统GMM三种估计方法下,该结论均成立。表2模型(3)列,经济增长目标的回归系数为-0.192,且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的统计检验,表明经济增长目标是抑制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原因。

表2 基准模型估计及其稳健性检验

(四)基准模型稳健性分析

考虑经济指标之间关系复杂且微妙,难以完全消除模型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因此,对基准模型估计结果的稳健性作进一步考察。分别从原始数据处理和指标测量误差两个角度,进一步验证系统GMM方法估计基准回归模型的稳健性。

1.数据进行缩尾处理 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是从指标层面去检验模型估计结果的稳健性,但如果原始数据存在较为严重的离群值问题,也会对模型估计结果产生不良影响。为防止离群值过度干扰估计结果,采用缩尾方法对原始样本进行处理,即将所有小于1%或大于99%的原始数据替换为1%和99%分位数上的数据,然后对模型重新估计,估计结果见表2模型(4)列。结果显示,经缩尾处理后,经济增长目标的回归系数仍显著为负,经济增长目标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生抑制作用的结论依然成立。

2.考察核心解释变量的硬性与软性约束 从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对经济增长目标设定的措辞视角,将政府在宣告经济增长目标时所使用的副词作为政府经济计划的一个度量方式。首先对经济增长目标的措辞表达进行划分:将出现“确保”与“力争”等副词的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划分为硬性约束,将其设定为1,非硬性约束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则设定为0;将出现“左右”与“之间”等副词的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划分为软性约束,将其设定为1,非软性约束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则设定为0。将核心解释变量分别替换为硬性约束特征和软性约束特征,并分别建立计量模型如式(2)和(3):

式(2)中Htarget表示硬性约束特征,式(3)中Starget表示软性约束特征,其他变量定义如基准模型所述。表2模型(5)和(6)分别显示了硬性约束特征和软性约束特征的估计结果,从估计结果发现以下经验。

第一,带硬性约束的经济增长目标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生负向影响,与基准模型的结论一致。硬性约束特征变量回归系数为-0.161,且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一定程度上表明,采用硬性约束的经济增长目标,很大程度会抑制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或引发金融效率损失。经济增长目标软性约束变量系数为负,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仅通过显著性水平为20%的统计检验。第二,相较于带软性约束的经济增长目标,带硬性约束特征的经济增长目标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带来的负向效果更为显著。比较模型(4)和(5)的结果发现,硬性约束特征变量回归系数为-0.161,软性约束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01,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后者则未通过10%显著性检验。说明无论是硬性约束还是软性约束,经济增长目标迫使地方政府干预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用都存在,但采用软性约束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方式,或在设定经济增长目标时留有余地,使地方政府不过于紧盯短期增长目标,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关注。

从三个层面的估计结果可知,经济增长目标变量回归系数均为负,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基准模型估计结果保持了良好的一致性,表明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会对金融资源配置带来效率损失这一结论较为稳健可靠。

(五)区域异质性分析

为了解经济增长目标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是否存在空间区域异质性,将中国分为东部、中部与西部三大地区,将三大地区数据作为子样本对基准计量模型式(1)进行系统GMM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经济增长目标对三大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均为负。但相较于东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目标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生更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与研究假说3一致。不仅如此,西部的回归系数高于全国样本回归系数,表现出最为明显的抑制效应。东部地区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分区域样本下,经济增长目标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抑制作用并未改变,但抑制强度呈现出东部沿海向中西部递增的区域异质性。结合经济增长目标设定特征与市场化发展水平的区位差异,可以解释为:中西部内陆地区基于赶超策略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往往更为激进,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偏高,设定的措辞表达较为强硬,对地方政府行为形成更为明显的硬性约束。从三大区域市场化发展水平变量的回归系数看,东部地区系数为正,且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说明市场化发展水平更高的东部沿海地区,金融资源更多实现市场化配置。证实研究假说3,经济增长目标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生抑制,强度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步递增的异质性。

(六)时间异质性分析

2012年我国新一届政府领导上台后,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中心,中央组织部2013年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干部提拔任用不能过分关注经济体量和经济发展速度,必须落实将政治、生态、社会和文化等目标纳入考核体系。为考察随经济发展阶段的推移,经济增长目标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抑制作用是否存在弱化,在基准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时间虚拟变量与经济增长目标的交互项,回归模型拓展为如下方程:

式(4)中:Time t为虚拟变量,如果为2013年及以后,赋值为1,否则为0,其他变量如基准回归模型式(1)所述。如果ω4显著为正,则能够证明经济增长目标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抑制作用随时间推移有所缓解。加入时间交互项变量后的系统GMM估计结果列于表3模型(10)列。

表3显示,经济增长目标变量的回归系数与全国相比基本无变化,维持在0.2左右的水平,但时间虚拟变量与经济增长目标交互项的回归系数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的统计检验,与研究假说一致,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地方政府绩效观念改革下经济增长目标约束金融资源配置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交互项回归系数仅为0.009,表明绩效改革仍需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场化改革进程存在很大的拓展空间,证实推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重要性。研究假说4得到证实。

表3 异质性讨论

(七)中介机制分析

为进一步对中间机制进行检验,选取机制变量,分别考察经济增长目标是否与上述四个机制变量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再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分别与四个机制变量进行回归,从而形成整个影响机制的逻辑链条。

1.经济增长目标与机制变量 为检验经济增长目标与机制变量之间的关系,构造如下回归模型:

式(5)中:InterX it中间机制变量,X分别为金融分权、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四个维度的代理变量,其他变量具体定义与基准模型类似,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模型(11)、模型(12)、模型(13)与模型(14)分别报告金融分权、房地产投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作为被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

表4 经济增长目标与机制变量

由表4可知,经济增长目标对金融分权与投资结构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对产业结构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比较系数发现,经济增长目标对金融分权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房地产投资和产业结构,最后是所有制结构。说明为实现年初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地方政府有可能通过金融分权效应造成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过度依赖房地产投资、过度偏好国有部门投资以及阻碍产业结构高级化演进也是经济增长目标负向作用的重要特征,一定程度反映出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2.机制变量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经济增长目标与机制变量的系统GMM估计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目标与金融分权、房地产投资及国有部门投资呈现正相关,而与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呈负相关。为进一步完善中间影响机制的逻辑链条,考察机制变量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构造计量回归模型如式(6)所示:

式(6)中变量均与前文定义相同,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模型(15)、(16)、(17)和(18)分别显示了金融分权、房地产投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

表5 机制变量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表5 (续)

可见,所有机制变量的回归系数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均显著为负,其中金融分权与产业结构的回归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显著性检验,所有制结构与房地产投资分别通过5%与1%显著性检验。综上,机制分析结果与研究假说2一致,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通过强化隐性金融分权水平、过度倚重房地产投资、拖累产业结构朝高级化演进和加剧市场二元分割四个渠道,抑制地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改善。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基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金融资源配置带来的影响视角,将经济增长目标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联系起来深入考察二者关系。在构建两者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中国31个地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充分考虑经济增长目标设定特征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阶段性、区域特点,利用系统GMM两阶段模型对二者关系进行实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讨两者关系的异质性,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作用的中间机制,得到如下研究结论:

第一,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产生显著的抑制效应,软性约束的经济增长目标可以弱化抑制作用。第二,经济增长目标通过隐性金融分权、投资结构扭曲、产业升级钝化及市场二元分割四个渠道抑制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其中金融分权效应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房地产投资和产业结构,最后是微观企业间的所有制歧视。第三,经济增长目标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抑制强度呈现出自东部沿海向内陆递增的态势。第四,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增长目标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抑制作用得到减缓。

(二)启示

第一,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可尝试不设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弱化经济增长目标约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结构性调整,提高增长质量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和方向,不设年度经济增长目标,而将质量目标细化于对失业率控制、就业岗位的新增、居民消费价格调控、脱贫攻坚工作及能耗和环境保护等具体领域,可能在弱化抑制金融资源配置的同时,经济管理高度灵活更有利于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在受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经济发展高度不确定,我国首次未公布GDP增长目标,这是特殊时期的一次尝试,也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进行了探索性实践。

第二,明晰金融资源产权,推进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与有效机制建设,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从制度上明晰金融资源产权、规范地方政府的金融分权行为和明确地方政府行为的边界,弱化目标硬约束的同时,在市场机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探索政府参与市场和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三,差异化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缩小金融配置效率区域差异。差异性软化设计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完善公共资源产权制度、合理化资源收益分配机制,东部地区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明确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中西部地区受市场化水平限制,仍需重视政府的引导作用,适当引入市场化手段与方法,在探索中逐步增强市场配置机制,实现各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整体转变。

第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的金融治理体系。根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基础,推动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实现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变量效率
寻求不变量解决折叠问题
人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抓住不变量解题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注意实验拓展,提高复习效率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增长
跟踪导练(一)2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