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20 年度自然指数榜单”的南京医科大学自然指数状况及高影响力论文分析
2021-09-07王玲玲
王玲玲
(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1166)
科研产出数量及质量在国际大学排名及学科评估中占有重要权重。随着“双一流”建设战略的不断实施和推进,高水平的科研产出在大学建设和学科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医学作为一门基础性且专业性较强的自然科学,在学科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目前在学术研究评价方法上比较重要的两个指标是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和自然指数(nature index,NI),分别代表着顶级论文和顶级期刊两个方向,形成了对当前学科评估和学术评价的两种导向,值得高度重视[1]。本文选取“2020 年度自然指数榜单”中的三所国内医科院校,分析其科研竞争力,为提升高校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影响力提供参考。
1 自然指数
自然指数[2]于2014 年11 月首次发布,主要对前一年各科研机构在Nature系列、Science、Cell等82 种(2018 年6 月将追踪的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数量由之前的68 种增加至82 种)自然科学类期刊上发表的研究型论文数量进行计算和统计,目前已成为评价科研机构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的重要指标。自然指数新版的82 种期刊,按照学科分类主要包括化学(20 种期刊)、地球与环境科学(16 种期刊)、生命科学(43 种期刊)以及物理学(24 种期刊)。其中部分综合性期刊如Nature、Science等涉及多个学科,因此按照学科分类的期刊总数超过82 种。这些期刊是由60 名顶尖科研人员选出,并由全球超过6600 名科学家验证,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各个国家或学术组织的研究水平。该期刊遴选方式跟当前热门的ESI 期刊有所不同。ESI 是基于SCI 和SSCI 所收录的全球11 929 多种学术期刊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而ESI 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指近10 年发表的,在统计时间点,ESI 各学科中被引用的次数在同年同学科中的排名进入到该学科全球前1%的论文。收录在自然指数的论文数量在Web of Science 对应的主题期刊论文中的占比只有4%~5%,而引用次数却接近其引用总量的30%。
自然指数通过文章计量数(article count,AC)、分数计量值(fractional count,FC)进行分析。AC 计量中,不论1 篇文章有1 位还是多位作者,每位作者所在单位都获得1 个AC 分值。FC 考虑的是每位论文作者的相对贡献。1 篇文章的FC 总分值为1,在假定每位作者贡献相等的情况下,该分值由所有作者平等共享。自然指数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将1 篇文章总的FC 值定义为1。如果NI 刊物上的1 篇文章中有N 个作者,那么每个作者得到的FC值为1/N;如果其中1 个作者分属于A 个单位,那么他的FC 值为1/(N×A)。1 个单位1 个学科的NI指数就是将该单位的所有作者发表在该学科NI 期刊上的FC 值总和:NI 指数=∑FC。1 个机构或国家的自然指数是该机构或国家在各学科领域获得的FC 值之和。
2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根据2020 年度自然指数榜单(统计时间节点为2019 年4 月1 日-2020 年5 月31 日),选取南京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三所医科院校,通过自然指数官网数据分别统计三所高校的发文情况。检索日期为2020 年7 月13 日。
2.2 方法和数据处理 登录三所高校的自然指数数据页面,为每个机构创建一个表格,分别统计三所高校的发文数量、FC 数值、论文学科分布、期刊分布,同时详细统计南京医科大学入围该年度榜单的所有文章的二级机构。所有科研产出数据均采用Excel进行分析。
3 结果
3.1 南京医科大学自然指数数据及分析
3.1.1 自然指数学科分布 2020 年南京医科大学自然指数国际排名454 位,我国大陆高校排名93,FC总值26.51。主要涉及4 个学科,分别为Physical Sciences(5.79%)、Life Sciences(57.14%)、Earth &Environmental Sciences(0.99%)、Chemistry(36.08%),见图1。
图1 南京医科大学2020 年自然指数学科分布
3.1.2 自然指数期刊分布 南京医科大学2020 年自然指数分布于35 种期刊。FC>1的期刊共有7 种,FC 值从高到低依次为:Analytical Chemistry、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Journal of Neuroscience、Molecular Cell、Chemical Communications。此外,除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外,所有期刊处于JCR 分区中的Q1 区,见表1。对南京医科大学2019 年6月-2020 年5 月的高被引论文分析可知,其发文期刊由高到低依次分布于自然指数期刊的Life Sciences(7 种)、Physical Sciences(2 种)、Earth &Environmental Sciences(2 种)3 个学科,化学领域没有ESI 高被引论文。
表1 南京医科大学2020 年自然指数期刊分布
3.1.3 国际/国内合作分布 对科研合作的追踪是NI的独特优势之一,南京医科大学合作机构众多,其在2020 年国内及国际合作较为密切且合作产出FC 较为突出的10 家机构见表2、表3。其中国际合作中70%来自美国,国内合作院校主要为南京大学、中东南大学、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和中国药科大学等。
表2 南京医科大学2020 年自然指数国际合作TOP10
表3 南京医科大学2020 年自然指数国内合作TOP10
3.1.4 二级单位贡献度 南京医科大学2020 年自然指数得益于各二级单位的贡献,自然指数分布于20 个二级机构,其中贡献度较大的二级机构分别为:药学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等。南京医科大学各二级单位对于NI的参与度较高且贡献度相差甚微。此外,也不乏心血管病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这类多机构协同中心以及逸夫医院这样的“年轻”医院,见表4。
表4 南京医科大学2020 年自然指数二级单位分布
具体来看,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FC 值均已接近7,分别位居1、2位,遥遥领先于其他二级单位,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院紧跟其后位居3、4 位。
2020 年自然指数报告表明,中国最具实力的学科领域为化学。在全球化学机构TOP10 榜单上,中国有8 家机构上榜,表现强势。就南京医科大学而言,药学院贡献亦较为突出。深入分析可知: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参与自然指数贡献的文献接近40 篇,占南京医科大学自然指数文献总量(106 篇)的35%。发文期刊涉及了Chemistry,Multidisciplinary、Chemistry,Physical、Nanoscience&Nano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Multidisciplinary、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Cell &Tissue Engineering、Cell Biology、Immunology、Medicine,Research &Experimental、Neurosciences、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Biology 等Web of Science 学科类别,此类学科涉及了自然指数追踪的8 类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中的6类,分别为:综合性期刊、生物学、医学、工程技术、化学、物理学。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投稿期刊覆盖自然指数追踪期刊较广,且文章数量较多,这是其FC值领先的重要因素。
3.2 南京医科大学与国内高校的对标分析
3.2.1 南京医科大学及对标高校NI 发文数量和FC值对比 从NI 论文生产力上(AC)看,南京医科大学与对标高校相比发文总量居多,首都医科大学次之,南方医科大学发文量最少。整体而言,3 所高校发文量差距较小。从学科分布来看,3 所高校均涉及4 个学科大类,其发文量由高到低均为:生命科学>化学>物理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见表5。从NI 贡献度(FC)来看,南京医科大学的FC 总值高于对标高校,南方医科大学以少于南京医科大学的文献量取得与南京医科大学基本持平的贡献度。3 所高校的生命科学贡献度均领先于其他3 个学科。横向看,南京医科大学生命科学贡献度高于对标高校,南方医科大学的化学、物理科学贡献度领先于对标高校,首都医科大学除地球与环境科学以微小优势领先外其他均处于劣势。进一步分析可知,南方医科大学以少于南京医科大学1/5的发文量的差异跟南京医科大学FC 基本保持持平,在3 所高校中成绩相对突出。
表5 南京医科大学与对标高校的NI 发文情况(AC/FC)
3.2.2 南京医科大学及对标高校NI 发文期刊对比总体而言,3 所高校TOP10的期刊主要分布于生命科学和化学领域,然而,3 所高校所涉及学科的期刊不尽相同(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ACS Nano、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除外),见表6。
表6 南京医科大学及对标高校NI 发文期刊贡献TOP10
3.2.3 南京医科大学及对标高校NI 国际/国内合作对比 3 所高校国际/国内合作机构数量众多,而南京医科大学与首都医科大学的合作机构明显高于南方医科大学。纵向看,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合作的比重远远高于南京医科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国内合作的比重高于对标高校,与南方医科大学基本持平,见表7。3 所高校在国际/国内合作中的贡献度比重均低于其机构合作产生的FC 总值的50%,在国际合作中,3 所高校均处于非主导地位。纵向看,3 所高校的国际/国内合作本校贡献比重相差甚微,但南京医科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分别在国际合作和国内合作贡献度相对突出,见表8。
表7 南京医科大学与对标高校的NI 国际/国内合作情况[n(%)]
表8 南京医科大学对标高校的NI 国际/国内合作TOP10(%)
4 讨论
本文系统性的介绍了NI 相关指标含义、研究的数据来源、研究方法等,分析了3 所高校的NI 数据,并着重对南京医科大学的各项数据展开研究。深入数据挖掘发现其在论文数量、FC 得分总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定问题与不足。
从整体看,南京医科大学各NI 主要集中于生命科学和化学领域,而地球与环境科学、物理学此类交叉学科所占比例较小,这与南京医科大学医科类学校性质直接相关。就3 所高校而言,南京医科大学的生命科学领域贡献度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然而,就机构整体的NI 贡献率(FC/AC)来看,南方医科大学领先于其它两所高校。
南京医科大学NI 期刊分布广泛,但是各个期刊贡献度存在明显差距,FC≥1的期刊只有6 种,且其FC 之和达到南京医科大学FC 总值的七成,而其余超过30%的FC 分布于超过80%的期刊。建议南京医科大学在选择投稿时借鉴南方医科大学NI 贡献度突出的发文期刊,取长补短,不断提升南京医科大学的NI 贡献度。
南京医科大学2020 年NI 国际/国内合作机构众多。从3 所高校的NI 国际/国内合作TOP10 数据可以看出,南京医科大学在国际合作中的FC 占比高于其它两所高校,但依然处于非主导地位。建议在发挥自身优势的情况下,优选国内外合作机构,主动合作并争取在合作中占取优势地位,不断提升南京医科大学学术影响力和NI 排名。
南京医科大学2020 年NI 二级单位分布广泛,但是各二级机构差距比较悬殊,药学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公共卫生学院、基础医学院FC之和超过了本校FC 总数的70%。药学院在自然指数中贡献较大,其发表论文覆盖自然指数追踪期刊较广,涉及化学、纳米、材料等学科。化学也是我国在自然指数中的优势学科,说明我国在这一领域发表的论文与自然指数覆盖期刊契合度较高,也说明药学院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质量较高,建议继续保持优势。
在投稿选刊方面,建议不局限于现已投稿的期刊,对照NI 遴选期刊列表、借鉴NI 整体贡献率较高的南方医科大学的选刊优势,有效形成优势互补,有针对性的提升各个学科领域的NI 贡献。
通过对南京医科大学2019 年6 月-2020 年5月的ESI 高被引论文研究发现,该时间节点南京医科大学的高被引文献缺乏NI 对应的优势学科——化学,说明各个评价指标覆盖的期刊范围不同。南京医科大学科研人员在投稿选刊方面的差异导致在各个评价指标表现中的差异,建议管理机构进行科学评价时综合多种评价指标。
自然指数作为众多科研评价指标的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构的基础研究能力,也是科研机构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的重要指标[4]。但是,作为众多科研评价指标的其中之一,在衡量科研表现和学术评价时,应与其他指标和数据共同使用[5]。就高校而言,应从全局出发,在巩固优势学科的同时,关注和加强弱势学科扶持力度,强化学科间联合研究、协同创新,以促进各学科全面、均衡发展,解决关键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