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油茶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
2021-09-07郭爱文王起富
刘 波 吴 杰 郭爱文 朱 佳 王起富
(1.咸宁市林业局潜山试验林场 咸宁 437100;2.咸宁市林业科学院 咸宁 437100)
油茶Camelliaoleifera主要分布在湖北省黄冈、咸宁和恩施等地[1]。咸宁市自然条件十分适宜油茶生长,水、土、光、热与油茶生长所要求的条件完全相符合,是湖北省主产区。近年来,咸宁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制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发展油茶6.67万hm2打造油茶“百亿产业”的战略部署,使油茶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
1 咸宁市油茶产业现状
1.1 油茶资源现状
油茶属常绿灌木或乔木,喜酸性土壤,主要生长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2]。据调查统计咸宁市油茶林总面积5.3万hm2,其中咸安区0.1万hm2、嘉鱼县0.32万hm2、赤壁市0.21万hm2、通城县2万hm2、崇阳县0.93万hm2、通山县1.74万hm2;老油茶林2.27万hm2,2010年以来新造油茶3万hm2。种质资源方面:现有采穗圃40 hm2,分布在通城县、通山县、崇阳县(表1)。油茶良繁育苗基地4个,咸安区、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各1个,年出圃合格苗2 000万株,主要培育长林53号、长林4号、长林40号、长林3号、长林18号、长林23号、湘油1号、湘油2号等通过省审(认)定的油茶品种。通城县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引进长林、赣无、湘林、鄂油等系列46个品种,引进了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2006年选育的35个优良无性系,筛选适合于本区域生产的优良无性系品种。在基地发展模式上,初步建立了“公司+农户”、“油茶庄园”、农户分散种植等多种模式;在产业发展上,初步建立以黄袍山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带动农户发展油茶的良好局面。
表1 油茶采穗圃建设现状统计表
1.2 油茶经济效益现状
油茶一次种植、长期受益,结果期可持续80~100年,是绿色富民产业,适合在贫困山区发展。进入盛产期的良种油茶,收益在3 000元/666.7 m2以上,每个贫困户种植0.2 hm2左右油茶即可确保长期脱贫。例如通城县大坪乡栗坪村贫困户黎太平种植油茶0.1 hm2,2018年产鲜果1 500余kg,榨油50余kg,可创收0.5万元以上。1 hm2管护到位的新建油茶林8年共需投入资金7.95万元,之后每年投入与第8年基本持平。在不考虑贷款及其他正负因素的静态环境下,只卖油预期在第8年可以盈利,只卖鲜果预期在第9年可以盈利(表2)。
表2 咸宁油茶效益表 (单位:万元)
1.3 油茶科研与技术推广现状
咸宁市市级设有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推广站、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林业种苗管理站、检疫站和野生动物保护站等机构,各县(市、区)均设有同样的机构;全市从事林业技术人员有1 500人,其中高级职称27人,中级职称850人。苗木繁育技术方面,选用优质高产品种穗条嫁接和采用芽砧嫁接育苗技术培育苗木;引进用于苗床土壤处理降解有害病菌和毒素的EM生物技术,以及用于芽砧根部处理促进根系发育的GGR绿色植物生长调节技术,生产优良无性系嫁接油茶壮苗。油茶丰产技术方面,栽培高产无性系芽砧嫁接培育出2 a生Ⅰ级壮苗和轻基质工厂化容器苗,配套采用GGR绿色植物生长调节技术、平衡施肥技术、油茶放蜂授粉技术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能在较短的时间营造出优质高产油茶示范林。
1.4 加工与贸易现状
2019年,咸宁市油茶产业实现综合产值43亿元。目前全市有油茶加工企业14家,其中以精炼食用茶油的企业13家,既进行茶油精炼又进行茶油副产品加工制作高级天然化妆品及洗护用品的综合性企业1家。在全市油茶加工企业中,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4家,即采用先进的油茶籽低温冷榨加工技术的湖北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3]、咸宁好吃佬食品有限公司、通山唐老农生态粮油有限公司、湖北鑫尔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年加工能力8万t,产品涉及食用油、调和油、化妆品、保健品等20余品种。其中以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建设的油茶科技产业园是全国第一家国家级油茶产业示范园。油茶产业园总投资5.95亿元,占地33.3 hm2,集油茶品种培育、基地种植、精深加工、培训教学、油茶文化和茶油储备于一体,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授予“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称号。咸宁市初步形成了以黄袍山公司为龙头、小型加工企业和私人作坊共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咸宁市油茶市场流通是产业链中较为薄弱环节,全市油茶加工企业中,除少数几家较大加工企业建立了区域性产品营销网络外,其他加工企业未建立营销网络或营销网络不健全,缺乏产品促销的营销手段,使得生产的产品主要依靠市场调节。
1.5 油茶加工工艺与品牌
黄袍山公司与科研院校联合研发的“油茶籽脱壳冷榨生产技术”,通过了湖北省科技厅、中国粮油学会的技术鉴定,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已经形成了“本草天香”牌两大类11个品种的高端油茶籽油系列产品和“上古之水”牌20大类天然活性洗护用品等两大品牌。公司是全国首批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本草天香”商标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生产的系列茶油产品,先后获农博会“金奖产品”、全国知名品牌农产品等称号。公司目前正在做茶皂素的开发,成功提取出95%以上的高纯度茶皂素,正在深度挖掘茶皂素的药用价值,积极开发国家二类新药——茶皂素胶囊。
2 咸宁市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区域发展不平衡,资金投入难题
咸宁市发展油茶产业存在“市级层面热,县乡层面冷”“南三县发展快,北三县发展慢、通城一枝独秀”的问题。且存在“投入见效慢”的客观规律,需要5~8年才能见效。一方面是周期门槛,油茶树生长缓慢,一般5年挂初果,8年才进入丰产期;另一方面是单产门槛,自古就有“千年茶树二两油”的说法,管护到位的丰产期油茶,平均亩(666.7 m2)产鲜果千余斤,产油率5%~6%左右,产油量在20~30 kg/666.7 m2左右。油茶种植投入大、周期长,加上易受旱涝灾害、森林火灾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资金投入问题亟待解决。
2.2 基地规模不大,技术管理不科学
咸宁市油茶面积不到5.4万hm2,其中2.27万hm2属老油茶林,平均亩(666.7 m2)产鲜果不足50 kg。而湖南、江西等油茶大县一个县就有4.67万hm2,湖南耒阳县油茶种植面积在6.67万hm2以上。部分林农存在盲目引种,随意调苗,品种杂而不纯,结籽率、出油率偏低。新造油茶林还存在“造林设计不优、配栽模式不当、抚育修剪不科学、施肥过量”等问题。进入丰产期的油茶,只要做到良种良法、管护到位,鲜果每亩(666.7 m2)千斤,只是保底,亩(666.7 m2)产两三千斤都不是问题。
2.3 深度开发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
咸宁市除黄袍山等公司外,油茶加工主要是作坊式生产,产品价格从60~400元/L,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品质高低,因而出现市场上对茶油有较高的购买需求,但实际上茶油却销售困难的怪象。与此同时在高等级保健茶油炼制、化妆品茶油开发等方面才刚刚起步;茶果资源利用不充分,剩余物综合利用率低,提取茶油后的茶枯饼粕可用于制作有机肥、提取天然茶皂素、茶黄酮等,产品附加值高,但目前尚未得到很好的利用。
3 做大做强咸宁油茶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3.1 科学谋划,优化布局
油茶栽植“重规模轻管理”的弊端一直存在,林农粗放式的管理模式看似减轻了各项成本,但林产品的收入却远低于预期,唯有实施油茶集约化经营战略,实行油茶产业的“高投入高回报”策略。为此,市县两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油茶现状调查。一是调查基地面积、品种、栽植时间、单产情况等,建立基地档案,制定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或丰产经营方案;二是调查油茶加工企业规模、产品名称、销售等情况,建立加工企业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指导和产业引导;三是查清现有油茶苗圃品种、产量、适宜范围,建立种苗档案,推广良种油茶。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油茶发展年度实施方案,明确苗木培育、基地建设、精深加工、产业园建设、生态旅游等发展方向和目标,指导咸宁市油茶产业建设。
3.2 示范带动,扩大面积
带动各地实行开发主体多元化、投入渠道市场化的举措,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油茶开发。一是建设高产示范林基地,推广良种良法。在品种方面,推广长林53号、4号、40号等良种为主栽品种,占比80%,选择长林3号、18号为配栽品种,占比20%。品种选育方面,积极开展长林C31等最新杂交品种的区域试验,为后续品种更新升级打基础;二是在基地建设模式方面,不仅要重视“公司+农户”“油茶庄园”等模式,也要鼓励林农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等小面积的分散种植,最大发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油茶低产低效林改造项目资金,对现有的老油茶林采取清除杂灌、垦复抚育、补植补造、高枝换冠、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改造措施,达到丰产林标准;四是加强油茶种苗生产和市场监管,严格执行油茶种苗生产和市场经营准入制度,做到“四定三清楚”,即“定点采穗、定点育苗、定点生产、定向供应”和“品种清楚、种源清楚、销路去向清楚”,坚决杜绝非良种种苗上山造林,坚决打击非法生产和经营假劣种子、穗条和苗木的行为。
3.3 精深加工,培育龙头
探索名优品牌的“优中选优”发展模式,按照“扶大、扶强、扶优”原则,逐步淘汰油茶小作坊加工。咸宁市培育3~5家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油茶精深加工企业。重点支持黄袍山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形成食用油、化妆品用油、保健品用油等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针对咸宁市油茶品牌散、多、弱的问题,整合油茶品牌资源,统一使用“本草天香”品牌,强化茶油质量和商品标牌标识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3.4 科研攻关,培训能手
不断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发挥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引进省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多种形式参与咸宁油茶产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油茶高产培育、精深加工、产品检测等科研攻关。重点研发油茶高产栽培、茶油精深加工、茶籽壳、茶枯饼(茶粕)等剩余物综合利用等技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采取送科技下乡、科技承包、举办技术讲座、现场指导等形式,加强对油茶种植户和企业经营人员培训,让他们掌握油茶良种识别和认定、品种配置、病虫害防治、抚育管理等技术,使他们成为油茶种植的行家能手。
3.5 政策扶持,拓宽融资
一是整合发改、财政、自然资源、林业、扶贫、水利等涉农部门资金,捆绑支持油茶基地建设。二是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建设集电子交易、实物交割、仓单质押贷款、质量保障于一体的油茶交易中心。健全流通网络,引导产销衔接,降低流通成本;三是以幕阜山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为抓手,借助金融杠杆支持油茶基地建设;四是创新担保机制,利用油茶林抵押担保或政府增信的方式,多渠道解决油茶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
3.6 转变发展方式,做好油茶文章
一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全域旅游,以创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试点县项目为契机,创新体制机制,推广“油茶基地”模式,大力推进油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二是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旁及旅游景区、景点附近适宜地带发展油茶片林,吸引游客赏油茶花、观油茶景、食茶油餐、购油茶产品,推广油茶文化。支持有条件的油茶业主建设油茶庄园,发展乡村旅游,开展生态观赏、科普教育、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活动,做大做强形成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三是支持油茶基地发展林下经济,套种黄精、玉竹等中药材;四是做好油茶森林认证,参照常宁等地油茶森林认证模式,为咸宁油茶产品定制“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