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9-07王平,苗虹
王 平,苗 虹
(江苏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0 引言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当前,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1-2]。多年来,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为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行业科技进步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应用型的信管专业人才。然而,近几年出现了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信管专业学生就业难与适合地方行业发展特色需求的信息技术企业招不到人才的矛盾现象[3],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信管专业出现就业质量不高、就业满意度低等一系列问题[4-5]。部分学者以就业为导向开展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6],提出基于能力、岗位、课程融合的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7],对信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及运行机制提出优化建议[8]。
1 国内外信管专业建设情况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最早目标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数据库,通过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与管理决策。后来,随着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快速拓展,该专业开始在全世界高校盛行,但国外各个高校的培养特色又有所不同。英国拉夫堡大学侧重于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伦敦大学侧重于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北卡罗莱纳大学侧重于图书情报信息的采集与处理等。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国外普遍侧重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资源与服务、商业信息、企业管理及互联网技术(Internet Technology,IT)项目管理等。
国内设置信管专业的院校很多。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些综合性大学外,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也基于地域或行业特点针对性进行人才培养,形成各具特色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例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侧重于经济信息管理;武汉大学侧重于图书情报信息管理;财经类高校侧重于金融信息管理;医学类高校侧重于医学信息管理;部属高校侧重于所属行业的信息管理等。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国内高校更重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开发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技术类课程,其后是管理学原理、电子商务、经济学等管理类课程,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则增设了一些与地方和行业特色高度相关的领域知识类课程。
2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信管专业培养问题分析
总体来说,我国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在信管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方面更加明确,并通过与高校自身优势的充分融合,形成了多样化、鲜明的特色,课程体系设计也更为务实,紧跟社会发展需求,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符合我国国情,也符合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虽然我国在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毕业生所学知识和所掌握能力与企业需求和预期不一致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在专业发展定位方面不够明确,课程体系设计缺少针对性,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与地方行业特色不吻合,实践教学与地方行业关联不紧密等。
2.1 专业定位不明确
近年来,受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等影响,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在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术创新研究型人才培养两种定位间产生了摇摆,办学理念发生了变化,导致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地方行业特色类科目减少或课时被压缩,增加了较多理论和研究方法类课程,教学过程也偏向于理论的解析和学术的引导,弱化了信管专业最具特色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得培养的学生特色不鲜明,就业困难,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不高等。
2.2 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部分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将信管专业设置在经济管理类学院,课程设置方面安排了较多的管理学、经济学课程,偏向于传授企业生产运作、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知识。另一部分高校将信管专业设置在计算机学院,课程设置偏向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本身,降低了管理类课程的比重。信管专业本身属于计算机科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是基础,信息技术是实现信息高效管理的手段,而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对象,同时也是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根本,因此在信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面要充分平衡两者间的关系,明确两者的价值和作用,明晰两者的内在关联。
2.3 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单一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够,教学过程仍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在现有晋升和激励政策的引导下,高校教师在发表论文、申报各类科研项目方面投入了较多精力,成果丰硕,但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不够重视,与行业和地域特色脱节,实践指导能力差,科研成果对教学质量的提升缺少促进作用,科研与教学“两张皮”问题严重。大多数地方行业特色高校的教学资源基本依赖外购,缺少地方和行业特色,并且教师无法深度参与相关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实施及运维等过程,导致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仅限于肤浅的介绍,很难从系统架构、数据组织、系统生命周期等维度深度解析。
2.4 实践教学不充分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信管专业学生实践类课程的时间被压缩,地方或行业特色的实验设备、实验系统以及实践基地数量少,利用率不高,导致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单一,信息技术实操能力下降,对应用场景认识深度不够,影响了其就业竞争力,并严重制约了其未来的发展。
3 改进策略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与地方社会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日益凸显,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地方高校应积极适应新常态,大力推进在理念发展、学校定位、学科建设、育人模式、办学思想上的转变,改革创新,转型发展[9]。因此,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应遵循国家战略规划设计指导,进一步明确信管专业的培养定位,结合地方行业特色,对课程体系进行更加科学的设计,并广泛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实践基地资源,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化人才。
3.1 明确培养定位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应充分调研地方、行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并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明确专业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尤其是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的高校,需要确立面向地方和行业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重心,兼顾学术创新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将应用实践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及培养过程适当融合,为社会培养符合地域和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地方行业特色高校要充分研究地方发展规划或行业发展前沿,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明确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并结合实际,综合利用宏观环境分析模型(Political、Economic、Social、Technological,PEST)及 态 势 分 析 法(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SWOT),寻求信管专业的科学定位和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见图1)。
图1 人才培养定位制定路径
3.2 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在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基础上,要紧密结合地方、行业特色,规划设计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为核心、经济管理与企业运营知识为重点、地域和行业经济发展知识为补充的课程体系,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理论与实践融入教学内容。力求通过系统化学习,使学生熟悉行业或地域经济发展模式与企业运营机理,了解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方法,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掌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测试能力,满足地方行业人才需求。另外,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走在高校研究的前面,高校必须与具有地域或行业特色的信息技术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共同探究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对课程体系进行精准、快速的升级完善,构建具有前瞻性的培养方案(见图2)。
图2 课程体系设计框架
3.3 多样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生了巨大变化,地方行业特色高校要结合新兴IT 技术,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平台,丰富教学资源和完善教学模式,切实推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努力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充分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地方行业特色高校教师应结合行业背景和地域特点,研发构建特色案例库,结合案例进行课程讲授及实践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地域行业的认知水平,培养问题分析、解决能力,更好地适应行业或地域人才需求(见图3)。
图3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式
3.4 充实实践教学过程
动手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信管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开发经验基础上,系统开发过程又需要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因此,基于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信管专业的特点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信管专业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过程。在课程设计阶段多进行一些具有地方行业特色的应用系统分析设计及开发测试,并仿真建模,补充进科研实践中。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开拓实训基地,通过与地方行业特色鲜明的信息技术公司合作,为学生创造实习和培训机会,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见图4)。
图4 实践能力培养框架
3.5 其他
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在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信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与思想伦理的教育,提升学生对行业或地域的认知水平,增强其奉献精神,培养符合行业发展和地方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4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兴IT 技术已经在社会各个行业得到深度应用,这给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地方行业特色高校担负着为行业和地方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任,理应基于当前内外部环境及自身优势,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地设计课程体系,并通过开发和利用多样化教学资源以及拓展实践教学过程,提高信管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为行业和地方发展战略的实现贡献人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