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女性的芳华岁月
2021-09-06方益昉
西医东渐始于广州。从1805年引进牛痘接种预防天花,到傳教医生初设免费诊所、博济医院培训本地医学人才,再到19世纪晚期,玛丽·富顿(Mary Fulton M. D.汉名富玛丽)女博士创建夏葛女子医学院,玛丽·尼尔斯(Mary W. Niles M. D.汉名赖马西)女博士设立明心盲人女校,引导中国女性职业人群集体上岗。广州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现代医学发源地[1]。
出乎史家意料的是,与各种被称为奇技淫巧的外来科学技术所受遭遇不同,自打西医入华百余年间,一贯自以为是的封建帝国,倒是没有苛刻限制现代医学在华传播,以致其实际影响远远超越医学本身,即笔者悉心探讨的医源性现代化概念,即聚焦由现代医学带动的社会启蒙运动,包括妇女解放等边际效应。
作为最早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上海的地理位置与社会环境等因素,相比广州更加适合洋务维新与现代化启蒙。1870年代以降,上海及周边地区在女医院设立和女性医务人员培训、从业等方面,发展速度、学术深度和起点高度,优势明显。上海为女性职业化进程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务实平台。
师徒传授,女医萌芽
1844年,上海仁济医院首先开张,几经搬迁和扩充,仁济医院新大楼,于1873年在山东路麦家圈开业。此刻,上海初具大都市雏形,有识之士更加迫切地意识到,唯有思想与观念的变革求新,方能解决千年痼疾。具体到医学临床服务,也必须在跨越男女分批门诊,男女分区域就诊的前期基础上,进入设置男医院、女医院的升级阶段。
其中,轮船招商局会办徐润对沪上医学的直接影响是独特的。他收购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后,完成从茶叶大王、地产大王到航运大王的现代化转型,在资本雄厚的全能型现代化人才视野里,徐润对医学未来的发展空间看得很清晰。他以太太的名义捐款,在仁济医院隔壁设立上海首家女医院,并最终与仁济合并共同发展。
仁济医院内部的女性病房设置较晚,1894年外籍护士长郝丽(Halley)到位,方才启动女性护理专业人员培训工作[2]。在仁济首位女医师埃塞尔·特赖布(Ethel N . Tribe, 泰以理)的鼓励下,仁济医院的护士学校最终于1909年开设。也就是说,仁济医院是上海最早的西式医院,但没能成为沪上女性医护人员的发源地[3]。
最早从业的上海本地女性医护专业人士,出现在上海圣约翰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有关内容在汉语与英语史料中相互印证。美国学者玛格丽特·伯顿(Margaret E. Burton, 1885—1969)发表考察晚清社会的《中国妇女教育》,特意提及在同仁医院早期独当一面的上海圣玛丽书院毕业生Wong Ah Me。从译音上判断,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沪上平民之家的姑娘芳名,沪语俗称阿妹头,为了上学临时加个姓,尚可译作王阿妹。
文中记载,在沪上还未出现正规护理培训学校的时代,经过女校基础训练的女性,非常适合医学领域的职业栽培。同仁医院院长文恒理(Henry W. Boone, 1839—1910)医学博士接任院长后,直接带教医嘱王阿妹边学边干,她事实上担负着医院大管家的运作角色。有时她也作为驻院医生,长时间连续投入临床服务。虽然她的技术来自实践,而非科班学院派,但因具备了好学勤奋的天性,使其成为同仁医院不可替代的医护人员。
其实,早在1885年到1896年,至少已有金韵梅、许金訇、康成和石美玉等女性,从美国各地的女子医学院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但她们海归后,早期并未在上海行医①。因此,可以将邻家女孩王阿妹,视作比留洋海归,或者从广州夏葛女子医学院毕业的张竹君更早在沪临床执业的医学女性之一。
自1860年代起步开张,同仁医馆逐日壮大。到1880年,同仁医院新大楼在如今黄浦江边著名的外白渡桥北缘落成,教会方面邀请文恒理医学博士出任新医院院长,从而使之演变为当年沪上最先进的医学教育与实习医院。同仁医院当仁不让成为新闻焦点,但有关王阿妹等女性护理的风采,往往一笔带过。
“同仁医院……有西医及弗克立埃君(W. H. Jefferys M. D.)。华医谭以理、俞凤宾、刁信德……院中有护妇”。华文媒体乐意详实罗列男医生大名,具体到挂号求诊、病房价格等细节。而忽视白衣天使王阿妹的专业技能和临床服务,无疑是对女性的偏见所致。沪上最早的西医才女精彩,被学者视作同仁医院临床特色,记录在英文考察报告中,否则差点被史海淹没。
伯顿还在书中记载起步于沪上另一所著名女校——中西女中(McTyeire School)的石福妹医生(石馥梅,Zah Foh-me, 或者Zoh Foh Me)。她一生服务苏州妇孺医院,1908年去世,共计12年。中西女中是1892年出现在上海的教会女校,由美国南方监理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在沪创办。
鉴于石医生在沪获得基础教育,她所服务的苏州妇孺医院由美国传教士费医生创建,费恩(J. B. Fearn and A. W. Fearn)夫妇也在上海从事大量医学工作,该院附设的女医培训班1900届毕业生杨玉宝(Yang Nyoh Pao)在沪私人开业,1902届毕业生张仁吉(Tsang Zung Kiuh)在沪从事专业护理,将她们归类沪上医学女性研究范畴,史料与逻辑均存合理性[4]。
自1848年起,美国南方监理会派遣的传教士,集中在太湖周边的上海、苏州、常州、湖州等处。1883年4月, 纽约大学医学院(Bellevue Hospital Medical Col lege, New York)毕业的柏乐文(Wi l l ia m Hector Park, 1858—1927)和范德比特大学医学院(Vanderbilt University)毕业的蓝华德(Walter Russell Lambuth,1854—1921),在苏州城东天赐庄的7亩墓地和小诊所基础上,破土动工新建平房,11月8日博习医院正式开业,拥有30张病床,设置有门诊、内、外科病房、手术室、戒烟室、员工宿舍等。1888年附设医学培训班。1901年南方监理会创建东吴大学,1904年在博习医院基础上设置了医学院。
時至今日,后学尚可从东吴大学医学院史料中,查阅当年的毕业生名录,男女学生历年不断。档案从博习医院的培训班开始记录,整合各种信源史料后发现,女性专业人员中的俞灵芝(Yu Ling Tsz或Dora Yu)聪明好学,熟悉韩语,创作过《复活颂》(Hymns of Reviving),在中韩两国之间,致力于传播包括医学知识在内的文化信息。
外籍女医,成名沪上
南方监理会另一项重大医学项目,是1884年在上海设置的西门妇孺医院,俗称红房子医院。获得玛格丽特·威廉森(Margaret Williamson)女士的捐资后,南方监理会邀请伊丽莎白·罗夫施耐德(Elizabeth Reifsnyder, 1858—1922)医学博士,主持西门妇孺医院的筹建发展。
罗夫施耐德23岁从家乡美国宾州女子医学院毕业,成为当地唯一女性执业医生。1883年,她以传教医生身份启程赴上海,先借二间民宅开业,当她自己设计的医院大楼落成后,红色的洋楼迅速被市民传颂,罗夫施耐德也按习俗被称作卢医生。
按照学者康妮·西莫(Connie A. Shemo)的说法,卢医生是美国医生在中国第一例破宫产手术的施行者,她还施行了名闻世界的33磅巨型子宫肌瘤摘除手术[5]。她将一生中最美好的31年,留在了上海。这所位于上海城西门外的新式医院,不仅与其他医疗机构一样,为本地女性群体提供了现代医学理念上的诊疗服务,也为女性专业医护人员在医学事业上,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从目前已知的学术史料文字记载看,在中国的外籍医生学术圈中,罗夫施耐德的学术成就,无疑是获得公认的。1886年,近百位旅华职业传教西医创建了 “中国博医会”(The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 of China,MMAC),1887年3月,该组织的官方季刊《博医会报》正式出版。创刊号上公布的组织结构中,罗夫施耐德是唯一的女性骨干,也是4位责任编辑之一。
创建MMAC不仅满足了参与世界医学大会的团体制要求,更意在改变世界医学共同体对旅华传教医生的职业印象,融入现代医学理念倡导的人文新趋势。晚清的上海,也率先在世界女权运动中,引领女性知识精英走上学术前台, 这项前所未有的国际学术新趋势, 得到了世界各地来华行医的男性医学同行的认可。上海为女性学者提供了与男性平等执业的学术平台。
本地女医,批量成才
1921年,南方监理会决定将苏州妇孺医院迁往上海,与红房子医院合并,这项融合工程经过10年的前期筹备,在西门妇孺医院开张40年后,于1924年成立上海基督教女子医学院(Shanghai Womans Christian Medical College),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医学女博士培养摇篮。医院占地21亩,除了门诊大楼、住院大楼,还有实验大楼,以及3栋师生员工宿舍综合大楼②。
女子医学院正式招生,授予医学博士学位,生源遍及全国各地。以1935届学生为例,福建籍7名,湖北籍2名,浙江籍2名,广东籍2名,湖南籍2名。他们分别来自上海沪江大学6名,华南女子学院6名,南京金陵大学3名。设有医学预科的大学,成为提供生源的学校。
将具备良好外语素质的教会学生,通过大学基础教育后招入女子医学院,继续往医学博士方向培养,并鼓励学生留学海外。中国的现代化女性人才教育,此时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为适应20年代初期中国发展的需要,上海各类大学的学科与学籍设计,不断与美国接轨。
上海沪江大学(Shanghai College)派遣的女生监学、曾留学耶鲁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盛祖新女士(C. C. Chen),出任上海女子医学院董事会执行主席。从1932年起,女子医学院由妇产科专家王淑贞(Wang Zok Tsung)医学博士出任校长,外籍内科教授约瑟夫·劳尼(Josephine Lawney)医学博士出任院长。性别不再是妇孺医院包括女子医学院管理层安排的主要考量,以专业为导向成为中国职业女性事业里程上的重要事件。
1899年出生的王淑贞,青少年时期在苏州教会女校度过,在东吴大学接受初步医学教育。1918年,她考取庚款奖学金后留学美国,于1925年获得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就职于西门妇孺医院及其女子医学院。并邀请她丈夫、后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院长的倪葆春医学博士加盟。这对医学院的同学伴侣,把最好的有生之年,一起奉献给了西门妇孺的学术发展谋划上。
女子医学院独立运作不到20年,但为中国培养出了一批女性精英医学人才。还是以1935届的学生为例,李月云(Katherine Li)1938年前往美国深造,1939年在宾州大学医学院攻读学位后,1941年成为纽约纪念斯隆医院(现名“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首位女性外科医生。1946年,李月云教授带上当年最先进的肿瘤诊疗设备,回沪专攻肿瘤治疗,成为上海中山医院肿瘤外科和上海肿瘤医院的创始元勋。
综上来看,150年来,上海在女性医学领域和医学女性人才培养方面,搭建了中国最高水准的女性医护专业平台,与世界女性解放运动的实践开放平台,同步合拍。
① 上海伯特利(Beth Israel)医院,即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前身,是由石美玉等人于1920年设立的教会医院。
② Margaret Williamson Hospital. Shanghai Womans Christian Medical College: 7th Annual Announcement, West Gate, Shanghai, Session of 1931-1932.
[1]方益昉. 西医东渐中的社会密码: 从牛痘接种到医政启动.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20.
[2]王尔敏. 近代上海科技先驱之仁济医院与格致书院.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苏精. 西医来华十记. 北京: 中华书局, 2020.
[4]Park W H. Soochow Medical College. The China Medical Journal, September 1909.
[5]Connie A. Shemo. The Chinese Medical Ministries of Kang Cheng and Shi Meiyu, 1872-1937: On a Cross-Cultural Frontier of Gender, Race, and Nation. Bethlehem:Lehigh University Press, 2011.
关键词:博习医院 西门妇孺医院 上海基督教女子医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