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晓虹:中国中产的成长还面临着许多严峻的考验

2021-09-06李静

中国新闻周刊 2021年32期
关键词:中产阶层新闻周刊身份

李静

2005年底,南京大学知名社会学家周晓虹去印度开会,在孟买一家三星酒店的餐厅里,周晓虹随口询问一位餐厅经理:你是中产吗?经理脱口而出:当然!你不知道印度是中产阶层国家吗?

但在中国,中产阶层的概念还颇受争议。周晓虹曾经发出感慨:“中国的白领可以自称‘小资,但并不认同‘中产。你要说他是‘中产,他要跟你急!”

中国到底有没有中产阶层?“当然有。”周晓虹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周晓虹领导的课题组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大城市进行了中国中产阶层的大型调查。根据经济条件、职业分类和教育层次三个主要指标的综合考察,得出中国五大城市中中产阶层的有效百分比为11.9%。

针对中国中产阶层的消费与精神需求等问题,我们专访了关注、研究中产阶层多年的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社会学家周晓虹。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的中产阶层为什么很难承认自己的身份?

周晓虹:在印度,只要西装一穿,领带一打,这个人就认为自己是middle class。在美国,“中产”是“普通族”的同义词,相当于中国人说的“老百姓”。可中国人心目中的“中产”,却绝对不是“收入一般的人”,而几乎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阶层。

英文的middle class,照字面翻译,是“中间阶层”,没有‘产字,但我们沿用的译法,却加了个“产”字,问题就出在这个“产”字上。

最早,1927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里面就用到中产阶级这个词,然后比毛泽东更早,大概一八九几年在台湾的报纸上,我也看到过“中产阶级”的词源。但是最终这个middle class怎么译成、谁第一个译成“中产”的,我多少年里头都关注这个问题,但没有得到答案。

中国新闻周刊: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算是中国的中产阶层?

周晓虹: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在20世纪上半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949年之后,中国中产失去了滋生的土壤。中国中产阶层的重生始于邓小平1978年开始倡导的改革开放。

在中国当代社会,所谓“中产阶层”的人口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基本的社会构成:1978年以后新生的私营企业家和乡镇企业家,与私营企业家和乡镇企业家同时产生的小业主、小商贩等自营业者,与党和国家机构有连带关系的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以及国营企业的领导人、因外资引进而产生的“外企白领”、大批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管理者,还有因高新技术的采用和新行业的出现而产生的建筑师、律师、会计师、房地产评估师等专业技术人员。

我们承认中国的中产阶层已经出现,并在快速成长,但是我们显然不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中产阶层社会”。在西方发达国家即所谓“后工业社会”或“中产阶层”社会,中产占了总人口的80%(所以他们的代名词是“大众”),整个社会结构也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所谓“橄榄形”。但是目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比例不会超过总人口的20%。虽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往的“金字塔形”不复存在,但社会结构目前还只是一只中间略大、底部更大的“洋葱头”。并且,无论在经济的飞速增长和财富的分配方面,还是在社会结构的转型方面,甚或在意识形态方面,中国中产的成长都还面临着许多严峻的考验。

中国新闻周刊:在西方,中产的成长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但中国中产群体的出现基本上是1978年以后的事情。这使得中国的中产有哪些特点?

周晓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是讨论中国中产阶层产生和成长的两个互为交织的基本议题。同西方相比,中国中产阶层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出了鲜明的消费主义特征,而且消费更为突出地成为地位模糊的中产阶层寻求社会认同的途径。同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相比,一方面,经济改革的成功凸显了这一阶层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现有的政治格局也制约了这个阶层的行动空间,使得中产凸现出“消费前卫、政治后卫”的双重特征。

中国新闻周刊:那么无论阿那亚走红还是精致露营的兴起,是否都是中产“消费前卫、政治后卫”这一特征所带来的结果?

周晓虹: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经济或者说金钱、挣钱的本领,是一个人证明自己的最好的手段。在凡勃伦1899年的那本《有闲阶级论》里,提出两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就是炫耀消费和炫耀闲暇。后來戈夫曼写过一本书叫《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也是非常深刻地揭示了在阿那亚这样的地方中产的表演人格,他们要在一个陌生的公共空间去表现自己的身份感,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意义感,以此来建构自我认同和寻求社会认同。

阿那亚这样子的社区能够生存下去并且有相当的前景,有两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北京的中产人数以及这些中产的品位足以支撑这样子社区的存在。阿那亚的这一套东西说白了,实际上就是中产者为生活赋予意义感的一种表征形式。你在阿那亚看到的这些人,尽管他们自己不一定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是我告诉你,他们干的就是为生活制造意义感的事情。

中产喜欢旅游也是因为这个理由。因为只有在旅游的时候,人才能跟自己真实的身份相脱离,而获得一个虚幻的身份。当然,真实的身份也不是说不堪,但是真实身份和人在流动中所获得的身份之间,还是有距离的。所以有的中产在旅游的时候会极尽奢华或是另辟蹊径。精致露营的兴起就是满足了这种需求。

一方面体验了野趣,同时又使自己在卫生等硬件方面的要求照样获得满足,这与现代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是吻合的。

中产一方面有野的心。这种野的心,实际上不仅是满足猎奇心理,而是有很重要的标签——品位的独一无二。所以越是没人去的地方,中产旅游越要去。大家都去的地方就别去了,去的话就感觉太俗了。但是反过来,独一无二的品位在满足的同时,生活的舒适度上又会受到挑战,要想让这两者都结合好,精致露营这种方式自然就出现了。

无论阿那亚还是精致露营,之所以走红,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中产想赋予自身一定地位感、品位感的内在需求。

猜你喜欢

中产阶层新闻周刊身份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跟踪导练(三)(5)
“被中产”?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
171万人跻身中产阶层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