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语境下绘画艺术的新审视
2021-09-06郑丽琴徐畅
郑丽琴 徐畅
摘 要:文章从消费、文化的视角切入,阐释消费文化范畴,定位艺术和消费文化,强调消费文化对艺术的主导和建构意义,提出消费文化下绘画艺术的多重特点,明确绘画艺术在消费文化下的方向。在消费主义视域下,文化艺术呈现消费主义倾向,出现物化和商品化的特征。消费文化下的绘画艺术在保有原特点的基础上,生发出新的特点。对此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绘画艺术家群体在纷繁的文化艺术消费中保持艺术的本质,激发新的创造,给予大众更多精神审美的愉悦体验。
关键词:消费文化;绘画艺术;精英化;大众化;商品化;审美消费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人民的艺术——大众消费视域下江苏区域绘画艺术与受众的关系研究”(2019SJA041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消费文化下的艺术
(一)消费文化范畴的理解
消费是人类生存发展最主要的社会实践方式和经济活动形式,它包括人类生产所产生的“生产性消费”及人类为了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所产生的“生活性消费”。那么,在文化艺术范畴内所探讨的消费则应是“生活性消费”。在消费环境中,主客体进行提供和获得、满足和被满足的消费活动,消费成为一种独特的存在形式,消费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一词源于西方,是伴随着消费社会中人们消费活动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西方以鲍德里亚为主的研究流派认为消费文化即消费社会的文化,是在消费对象的使用价值之外的一种符号意义上的消费。消费者在物质丰盛的基础上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对商品使用价值的追求,他们将视角轉移到关注商品所展现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等上面。相较于西方,中国学者归结的消费文化理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消费文化是所有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消费的总和;狭义的消费文化包括消费价值取向、消费道德、消费行为、消费品位、消费审美、消费心理等,是大众消费实践中形成的消费观念形态的总和。
(二)艺术走向消费文化
消费社会、消费文化的到来在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化学效应”,艺术毫无疑问位列其中。消费文化成为艺术生存语境的重大变化,艺术走向消费文化,艺术领域的艺术消费呈现出崛起之势。
艺术所参与的消费文化呈现出了明显的符号化、日常化、艺术化及审美化等的特征。大众在进行消费时越来越注重消费对象所代表和涵盖的审美情感、文化修养、社会价值、身份档次等的符号性消费。同时日常生活开始审美化和艺术化,日常生活与艺术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在提升个人基本生活需求、精神需求和个人价值的消费中,大众开始注重追求“美”和“艺术化”。艺术处于审美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社会生活审美化的消费文化语境下,消费时代的到来和消费文化的全包裹将艺术全方位地推向大众,艺术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二、消费文化下的绘画艺术
绘画艺术作为艺术中的视觉输入也处于消费文化的包围之中,在消费文化大语境下表现出了消费主义倾向。画家及其绘画作品越来越多地或主动或被动参与市场机制中,或多或少地成了一种文化的消费对象。消费文化成为绘画创作的驱动力之一,画家及其作品也借助消费文化进行传播,使得现代绘画创作不仅仅是艺术家自我表达和思想传播的个人艺术活动,也是一种成熟的市场消费行为。然而,绘画艺术仍然属于精神层面的存在,是艺术家主观思想的呈现,也是精英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消费文化下,绘画艺术在保持原有特质基础上,显示出了新的特点。
(一)绘画艺术的精英化
就传统意义来说,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创作往往是一种主观性的情感自我表达,或是艺术家对世界的感受和看法,本质上是一种由情而发的艺术创作活动,也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
在现当代文化消费的大趋势下,大众的通俗文化艺术和精英文化艺术的界限却趋于模糊。这带来了一种疑惑,难道绘画就完全成为通俗文化艺术的一部分了?其实大众的通俗文化艺术和精英文化艺术的界限虽然模糊,但并不代表没有界限。从根源上说,绘画艺术仍保留着精英化特性,精英性是艺术家存在的依据,绘画艺术仍属于精英文化艺术的范畴。旅法画家常玉的《五裸女》在2019年的年末拍出3亿多港元的高价。有人直呼看不懂,有人质疑此天价,作品本身似乎不符合大众审美的理解和标准范畴之内。但画家追求艺术的信仰和自由,立足西方文化,亲近东方文化,作品无处不体现精英艺术的内核。其精英化特性也符合了社会精英们的需求,能够拍出高价也并不那么奇怪了。这是精英对精英化绘画艺术的认可,他们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特和优势,需要以注重主观精神层面表达的艺术形式来保证其独特的身份标识。
(二)绘画艺术的大众化和生活化
诚然,绘画艺术保持着它的精英化的同时,逐渐在消费文化大环境下呈现出新的趋势和倾向——大众化和生活化的特性。
首先,大众已不再满足于基本生活需求,他们希望获取接近他们生活的绘画艺术,追求视觉和精神的审美体验。其中经典绘画艺术的大众化极好地印证了这一点。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经典绘画艺术以完整丰满的姿态呈现在大众视野之中,大众能够近距离地、自由地去感受欣赏和学习体悟经典绘画艺术。大众全面参与经典绘画艺术的解读,审美情趣受到了影响,生活品质得到提高。大众在这个过程中把原来高高在上的经典变得越来越大众化,他们把或唯美、或抽象的经典绘画作品的复制品带进了生活之中,在私人的客厅、玄关,在大众的各种商业场所。
其次,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生产消费更多的可能性,生活中的享乐动机需要文化艺术的支撑和满足。绘画艺术及绘画作品开始面向大众,且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和审美,出现了许多贴合现代流行、日常化、广泛化及以往非绘画元素的生活性题材和内容,色彩趋于明朗鲜艳,造型表现更为夸张,画面表现也更为抽象,整体营造出消费文化所具有的享乐主义大众化。这种符合大众享乐动机特征的“新绘画”,往往出自于观念和意识更为先进前卫、个性更为独立张扬的艺术家们笔下。
(三)绘画艺术的商品化
艺术的商品化特性不是现在才有的,早在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的古代就已萌芽,绘画艺术的商品化也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而逐渐频繁。西方有提香、波提切利接受宫廷的艺术作品订购;17世纪为市井各阶层绘制肖像画的风潮风靡荷兰。中国古代画院画家受雇于皇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画家和画作的商品化行为。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的扬州八怪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流动频繁,其生计皆在画作的买卖之上。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从传统中求新,追求平民化、大众化,形成了求新追异的市民文化潮流。
从以上例子来看,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中,在物质创作活动和精神创作活动相分离中,艺术的创作者成为社会分工中的一个部分。如何通过艺术创作支撑生存变成了一个艺术家不可回避的问题。画家们的艺术创作活动不仅是他们精神价值的活动,也是他们生存和谋生的手段[1]。包括绘画在内的所有文化艺术产品进入市场,在市场上估价,加强了文化艺术的产品的商品化性质。由此可窥,在消费社会下,艺术文化是被当作一种消费品进行流通和消费的。无论从绘画流通消费的艺术历史层面来看,还是从现当代消费社会来看,绘画艺术都在被物化,从精神层面物化成可消费的一个社会环节。绘画艺术以多种形式完成物化、商品化到被消费的过程。
(四)绘画艺术的审美消费化
当代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被大大满足。简言之,人们生活的每一天都可以是审美化的一天。艺术作为充裕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是被消费、商品性渗透的。这种渗透首先表现为审美性和消费、商品性的关系。我们既不能夸大消费性而压制审美性,也不能固守审美性而无视消费性。
艺术、审美和消费在不同的理解范畴之内。艺术、审美往往被看作高高在上的精神层面的高雅活动和关系状态,艺术强调精神和心灵沟通交流的价值,审美是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消费则是一种满足基本需求的纯物质活动。三者显得格格不入,但在现代消费社会下,三者却呈现合流的趋势。绘画艺术的审美在消费文化的驱动下呈消费化,反之消费品也显示出审美化,这大大缩短了绘画艺术与消费品之间的距离。
绘画艺术审美活动通过审美感官的审美能力与绘画作品相互作用而产生,审美的消费化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第一个层面,绘画艺术给人带来的审美愉悦体现在感官和精神上,这和消费所带来的快感有共同之处。绘画艺术层面上审美和消费的关联要从物质和精神出发。物质层面,绘画艺术作品先以物质形态出现并成为物化后的物质存在,在接受不同对象的欣赏后造成一定或者说很小的物质消耗。这个过程在市场经济的消费环境下完成,其审美活动和消费活动也是在物質基础下完成的。精神层面,绘画艺术的审美活动作为精神领域的活动,依托于观者的感官和感性,并在一定的刺激之下生成了对作品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所带来的是感官、感性的愉悦感受,和消费所带来的愉悦感受本质上具有相同点,可以说绘画作品的审美活动在精神上进行了消费[2]。第二个层面,在消费时代绘画艺术成为被消费的日常文化,其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加上了特定的消费符号。从常玉作品拍出高价这一现象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艺术家的个性和市场的结合。画家们在创作作品后,除了在感官和情感上给观者带来审美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消费文化及文化消费者以更广阔的体现和实现自我审美释放的载体和空间。
三、结语
绘画艺术所生发的新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仅仅以审美和艺术性来判断绘画艺术的价值,要从消费性和文化性、物质性和精神性等多维度去考量和认识。消费文化语境下绘画艺术生发出的大众化、生活化、审美消费化等新特点冲击着艺术创作者们,这些精神审美的呈现者需要在确立绘画本质坚持,不盲从于消费文化的同时,给予大众更多的精神审美的愉悦体验,这是消费社会艺术家们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参考文献:
[1]贾明.现代性语境中的大众文化[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2]樊朝臣.从审美走向消费:艺术接受的当代嬗变[D].济南:山东大学,2008.
作者单位:
郑丽琴,南京晓庄学院。
徐畅,三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