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应遵循“写”的目标指引
2021-09-06李金和
李金和
【摘 要】阅读教学当指向“写”,既要知道写什么,更要知道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好的阅读教学能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视角去把握文本的主旨之高、思维之趣、方法之巧及结构之妙。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写作指引 目标指引
阅读教学必须立足表达,一方面要看到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只有弄明白了这一点,才算读明白了;另一方面,要以课文作为范本,让学生看到表达的奥秘,领略表达的精美,能模仿着写。
一、基于文本的真实主题,找准情感的立足点,让感动找到方向
动于情,发于声。文字是有温度的,因为其饱含作者的情感。解读文本,必须从作者的真实情感出发,是非善恶,美好丑陋,都有定分。任何肆意的拔高,抑或无端的拓展,都是站不住脚的。标签式的解读,夸张化的体验,除了虚张声势,打动不了人心,只有真实把握住了作者的情感,才能让文字派生出感人的力量。
《桂花雨》教学示例——
“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课堂教学】
姿态:笨拙却可爱。
生命力强:茂密的叶子。
品性不张扬:花很小,不与繁花斗艳。
味道:香气迷人。
教学中,教师努力从多个方面,全方位给予桂花树极高的礼遇,很高的评价,这符合作者情感吗?
桂花树样子美吗?叶子有特点吗?花漂亮吗?能与繁花斗艳吗?
顺着质疑,再细想,作者这样的安排,究竟有什么意图?
第一句话,总起,表达喜爱之情。
接下来,写了桂花树没有梅花树那样美的姿态,叶子也没有什么特别,花儿也很小。这样的描写可以从“笨笨拙拙”“只是”“也得”等词语中感受到作者真实的心理感受。
结尾一句承上启下。不与繁花斗艳,为什么?就是中间的原因。“可是”,这里的“可是”很重要,表示转折,也突出强调桂花的“香气味儿”是迷人的。
从以上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作者不是在赞美桂花的姿态、生命力、不张扬的品性,是在突出它的普通,是铺陈造势,正是这样一种不具备与梅花斗艳的普通花朵,其孕育的却是迷人的香气味儿。这才是作者喜欢桂花的最根本原因。
从整篇文章看,这份情感也是全文的立足点。
突出桂花香:“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保存桂花香:“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陶醉桂花香:“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享受桂花香:“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勿忘桂花香:“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留住桂花香:“摇的是桂花樹,下的是桂花雨,留在心里的却是桂花香。”
需要提醒的是,假如,我们仅止于桂花香的体验,那更肤浅。
生命回不去,但记忆可以重现,一个人无论身份多高,年龄多大,离家多远,对于他们来说,童年记忆中最闪亮的地方,就是内心深处的家;母亲所在的地方,就是最温馨的港湾。作者写桂花之香,摇花之乐,母亲叮咛,为什么?就是为了说明这份童年记忆洋溢芬芳、充满快乐,凝聚思念,桂花雨是童年记忆中一道最亮的风景线,寄托作者对故乡一份最美的情思。立足这样的定位,再审视文本,你会发现,桂花香更沁人心脾,摇花更生趣盎然,母亲的话更意味深长。
没有思想的文字是乏味的,没有审美的启示是低级的,只有读到文字背后的情感之真,思想之光,才有真阅读,真智慧,真境界。
二、基于文本的内在逻辑,探究思维的呼应点,让思考找到依据
在阅读文字,提取信息,领会意图时,必须遵循文本的内在逻辑,所采撷的依据,阐释的观点,得到的启示必须经得起文本既有规定性的推断和检验。我们的主张或者观点只有与文本美好互动,相得益彰,才是积极的,有意义的。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示例——
在教学处理中,教师围绕“‘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中心句,进行突破:
第一层次:儿子给父亲种植鲜花。
高尔基的儿子想给父亲什么?他是怎样做的?他会体验到怎样的快乐?
第二层次:父亲给儿子讲人生道理。
高尔基从儿子种下的鲜花中,体会到什么?他告诉儿子什么道理?
第三层次:结合生活讲道理。
“‘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你如何理解?结合生活举例说说。
课堂上围绕中心句,进行印证式探究,学生或许能明白句子的道理,但基于美好父子关系又有怎样的体验?基于高尔基的信与儿子行为的提炼,学生明白吗?而这两点恰恰是本文关键。
课题《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当以父子美好关系为重。儿子给予父亲美丽的鲜花,希望父亲早日康复;父亲给予儿子美好的教诲,希望儿子健康成长。就是在这样一种美好呼应中,课题才有了印证的力量。当学生通过阅读明白,怎样建立美好的父子关系,什么才是好教育,如何将行为的美好通过文字进行定位、升格,阅读才有了真正的价值。
生活与习作是相关联的,我们要善于帮助学生打通这样的关联。我们要学习高尔基,当生活中有了美好的呈现时,要学会让学生发现,并给予生动的呼应,如此下笔才熠熠生辉。
三、基于文本的表达方式,把握内容的生发点,让生动找到手段
如何将事物说清楚,说具体,说生动,不同文本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不可一概而论,但细读一下,还是有方法可寻的,这里说的方法,不是标签式的写作手法,而是语言表达的结构化支撑。
以《松鼠》为例,我们来一起欣赏——
1.主题性语言的多方面呈现。即围绕一个主题,从多个方面进行描写,内容之间是连贯的、统一的。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手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围绕“讨人喜欢”这一特点,从行动敏捷、外形美丽、姿态可爱、动作奇特等多个方面刻画,形成立体的可爱形象。
2.情境性语言的多背景烘托。描写对象不是孤立的,它的出现总是伴随一定的背景,不同背景下,事物常会有不同的表现,适当切换生活背景,事物的表现力会更强。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
这段文字很有意思,为了展示松鼠活动的特点,作者给松鼠两处背景。第一,空间上,高处活动的情景。第二,时间上,晴朗的夜晚活动情景。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松鼠活动情景更多样化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3.变化性语言的多角度刻画:常态之下,事物看不出特征,我们要善于打破固有的局面或现状,在突然的改变中,看其应变。
“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这是关键点,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外在的动因,松鼠才会发生下面一系列灵动的反应。
4.序列化语言的多层次推进。一般用来介绍一件事,一项工程,按照事情发展,或者工程推进的过程进行叙述。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坚实……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选址,构建,功能有序展开,松鼠搭窝的情况一清二楚。
如何教学生将事物说清楚,说生动,我们不要抽象地去谈方法,而是需要通过真实语境的参悟,找到结构化支撑,唯有如此,才能学会表达。
四、基于文本的篇章结构,把准表达的节奏点,让推进找到章法
山有山势,水有水形,物有物姿,事有事态,文章是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为目的的。思想感情看不见,摸不着,却如行云,似流水,有节奏,有韵律,有形状,是有踪可寻,有状可摹,有势可造的。
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我们常常关注表达之点,忽略点与点的关联,聚焦某个场景的精彩,忽略整个事态变化的内在节奏,其实,我们只有立足谋篇大局,审视情势推移,才能真正获得艺术的启示,美的享受。
看《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一,起势:洪教头占尽上风。
看人物出场,洪教头“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一副盛气凌人的模样。林冲“站起来躬身施礼”,洪教头全不理睬。显然,文本开头,洪教头得势。林冲处于弱势。
看人物语言,洪教头语言狂妄,气焰嚣张,说林冲是一个犯人,一个骗吃骗喝的“冒牌货”,一个不敢决斗的“懦夫”。林冲只是以“不敢,不敢”回敬。两相对比,林冲更处于弱势。
第二,运势:洪教头渐处下风。
月白如昼,正是比武好天气。洪教头闪亮登场,“先脱了衣裳,拿起一条棒掂量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行动语言嚣张狂妄。“林冲只好也从地上拿起一条棒来说:‘请教了。”无奈中,透着一份稳重,一种自信。尽管,洪教头耀武扬威,实际,风势渐转。
比武开始,一个想要吞掉对方,气势咄咄逼人;一个戴着木枷迎战,甘愿认输。被逼之下,林冲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
再次比试,尽管洪教头使出浑身解数,可惜技不如人,实力悬殊,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林冲已完全占取上風,控制局势。
第三,收势:洪教头落尽下风。
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像一个涨足气的皮球,陡然破裂;像一座豆腐渣楼盘,轰然倒地。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人物言行是随着情节变化而变化的,唯有将人物表现与事态转换相互勾连,整体关照,才更有味,更有力量。
把准主题,让学生体会到思想之光;打通生活,让学生发现呼应之美;灵活写法,让学生感受用笔之趣;整体建构,让学生领略转承之韵,如此,我们才能通过阅读给予学生真正的智慧积淀,写作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