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工斩玉抱而合一

2021-09-06隋意

中华瑰宝 2021年9期
关键词:青藤海派玉雕

隋意

崔磊的身上既有一种野性自由的特质,又有一个痴迷传统的灵魂,二者交融成了其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这种交融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各种元素与知识累积造就的一种自然选择。

崔磊,1972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海派玉雕)代表性传承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副会长,“青藤玉舍”创始人。潜心治玉近三十载,尤擅人物题材,以独有的艺术眼光赋予和田玉全新的生命力。他的作品在用料、施艺、立题、赋意等方面博采众长,借鉴古今中外多种艺术形式,常常新径独辟、出人意料,多次斩获百花奖、天工奖、神工奖等业界金奖。同时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收藏。代表作品有《观喜》《驾驭》《太一》等。

七月闷热的下午,在位于上海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园内的“青藤玉舍”,我见到了海派玉雕大师崔磊。“青藤玉舍”是他为自己的工作室取的名字,源于工作室还未搬至这里时的一次灵感迸发。

某个夏末的午后,工作室院内碗口粗的排水管被栽种不久的藤条拦腰缠断,这些青藤经历过夏日的骄阳,在不经意间便从脚底爬过了头顶。

“我相信,给这些藤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它们会攀升到你想象不到的高度。这很像我们工作室的创作精神—创意在不经意间慢慢滋生,不知道等待的结果会是什么,任由思路在大脑里自然生长。”崔磊沉思着说。

在崔磊身上,始终有着一股野性生长的劲头—不拘泥于形式,不为了迎合市场而创作,而是追求知识累积下灵感的自然涌现,痴迷展现作品的力量感与生命力。其作品如其人一样,充满了英雄、抗争、不羁、坚持等主题,人性的温度透过他所设计与雕刻的人物,直达观者的心灵。

“矛盾”的桥梁

崔磊有一件作品《观喜》,曾在中国玉石器百花奖中获得金奖。其以观音为题材,但所呈现的形象却与传统的观音形象迥然不同。在和田玉的枣红色皮料上,崔磊塑造了一位行走在人间的、动态的观音。他解释说:“在我眼里,观音不是高大上的,而是参与到人世生活中来的。”于是,他取材于民间艺术,从皮影戏、剪纸中挖掘灵感,用简洁的现代艺术语言勾勒出身着民间服饰、神态自然质朴的观音形象,又用莲花、祥云和神态、动作去昭示她对人间的慈爱。人性与神性、传统与现代在这件作品上找到了微妙的平衡点,从而表现出极具张力的情感。

“矛盾”二字,也许可以用来形容崔磊身上奇妙的特质。虽然以海派玉雕大师闻名,但崔磊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北方漢子。他从小生长在天津,身上有着北方男人的豁达与天津人与生俱来的幽默感。一直到他在天津的工艺美术厂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上海,师从玉雕大师洪新华学习海派玉雕技艺。

与北方的玉雕工艺相比,归属于南方派系的海派玉雕更注重细节的打磨。“在上海我经历了一次工具上的革新,南方的琢玉工具十分细巧,追求玉雕的极度精致。而北方玉雕则是在主题上更有一种气势和情怀,有一定的史诗精神。”崔磊比较道。

除了南与北的“矛盾”之外,中与西、古与今的“矛盾”也是促使崔磊作品气质养成的关键。家中老一辈对传统艺术的喜爱,让崔磊从小就打磨出充满中式韵味的底子。与此相对,他在美术上的学习又是建立在西方美术体系之上的,构图、光影、色彩、透视、人体结构……他在天津美术学院系统学习了西方美术基础。中式的写意情怀与西式的写实技巧,构成了他身上的又一重“矛盾”。

古与今的关系无外如是。崔磊曾经做过一个讲演,主题是“回不到的历史,走不出的现代”。在他看来,今人的知识结构、生活形式、着装礼仪等都在改变,人们很难完全体会古人的思想,也很难超脱当下时代的思维。对传统的敬畏与热爱,是建立在历史知识的积淀与当今的生活状态的双重性之上的。

“我们要知道历史优秀在哪里,也一定必须得清楚我们强于过去什么。不贬低传统,也不抱残守缺,而是自然地将当代获取的知识融入传统之中。”面对古与今的关系或者说对待自身的“矛盾”,崔磊持有的正是这样一种态度。无论南北、中西、古今,或者任何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他都以开放的心态去感受、去学习、去自然地交融。如此,“矛盾”便不再是矛盾,而是连通融合在一起的、独属于崔磊的艺术风格。

“传统”的内核

“我其实是一个做东西很传统的人。”面对大众对其“海派玉雕中年轻的创新者”的定位,崔磊并不认可。很多人看到了他的作品中对西方艺术的运用—不同于传统的直线与尖角、对单色系光影关系的巧妙建构、充满雕塑感的立体圆雕技法,而常常忽视了其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传统”内核。

崔磊坦言:“年轻的时候做玉关注的是一种革命精神,是我一定要跟老一辈不同,要让人们见到一种新的气象。但随着知识和阅历的积累,我发现,自己在一点点被传统所浸润。”而他在创作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最终的答案也往往是在传统中找到的。比如其作品中人物所呈现的刀砍斧凿的立体力量感,据崔磊所言,灵感的来源并不是当代美术,而是源自他在重庆大足石刻的一次采风活动。

“在大足石刻,我看到了几个没雕完的造像,我觉得以前的人很有知识存续的精神,把造像最后完成的状态和未完成的过程放在一起,告诉人们雕刻是如何从粗到细。”几座未雕完的造像线条粗砺,却深深吸引了崔磊的目光。“我小时候画素描,总觉得画完时不是最好看的,最好的状态是在打出间架结构的时候,紧凑而充满了空间的纯粹感。”两次异曲同工的感受,让崔磊萌生出“为什么我的作品一定要做完”的想法,“把它停在我认为最美的那个状态里就够了”。于是极具崔磊个人风格的《驾驭》《十八罗汉》《琮》《达摩》等一件件作品诞生了。充满立体感的力量和棱角,不同于传统,却又脱胎于传统,很难以创新或传统的两分法去看待分割。

“传统”的内核,也被崔磊传递给工作室的年轻人。“青藤玉舍”里,有着一批毕业于全国各地美术院校的优秀学生,他们与崔磊一样是在西方美术观念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来到“青藤玉舍”,崔磊首先教他们的不是琢玉的技巧,而是敬畏历史,学习传统,用中国传统的美术理念浸润他们。“我始终认为传统是我们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同的核心所在。我会筛选出传统里的一些经典,给这些年轻人讲中国人的美学,含蓄在哪儿,优秀在哪儿,去一点点影响他们。”崔磊真诚而认真地说。

“自我”的建立

崔磊曾描述他的老师洪新华是一个极度开放的人,吸纳一切有益的东西,也毫无保留地将其传授给他,而他身上无疑也传承了这份特质。崔磊不是一个坐在工作室里苦思冥想的创作者,他时常出去采风,如他的个性一样,他的创作也充满了自在随性的气息。崔磊笑着说:“我是以静候的心态来创作,期待灵感乍现。”于是,他游览国内国外的古迹山河,在他心中,“采风是源于自己的枯竭”,他不会有意地寻找与作品极度相关的东西,而是以一种发现精神观察整个世界,“所有东西都是有价值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捕捉到了那个反射在创作上的点”。

“真正的创作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崔磊显然思考过很多次,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创作是对过往历程的推倒,是去寻求新的建立。”而这个过程是反复而没有终点的。不斷地推倒与建立,所寻求的是灵感的突然迸现,而依托的则是大量知识的累积。观察西方的圣母像,会让崔磊做送子观音时更有灵感;看耶稣的塑像,会使崔磊创作本质是牺牲精神的英雄主义题材时更有思路。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其所展现的人类情感则是有共性的。而这正是崔磊希望通过作品传递给人们的最核心的内容。

“别人经常会问你的作品展现的是什么,我会说我做的是生命力,是一种力量与支撑感。”崔磊认为,人们对一个人作品的迷恋,其实是对创作者个人的经历以及对世界理解的一种共鸣。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见一夫当关的硬汉和文韬武略的智者。横刀立马的快意风格,显露出崔磊对英雄主义的极度向往,那是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一去不复返的气概。这与他所经历的种种坎坷不无关系。“我认为,男性面对世界的时候一定要有舍身而取义的勇气,敢于面对失败,要能坚持下去。”崔磊坚定地说。

如今,年近五十,崔磊身上的英雄气息不减,又更添了一些柔和的因子。他开始尝试探究另一个世界—与力量相反的柔性的世界。“当下是一个物质极度发展、但精神领域相对匮乏的阶段,我们应该放慢脚步,低头学习,慢慢思考一下我们该做什么。”于是,他开始从童子的天真切入,透过作品展现人性中“柔”的一面。崔磊描述:“未来,我们会做更多这方面的题材,母性的光辉、同窗的友谊、夫妻的和谐……我希望把对世界温柔以待的精神做出来。”

推倒与建立不只在作品的题材上,在技艺方面,崔磊表示,他会将更多目光放在目前行业里较少被关注的领域,如圆雕等,他希望能够去引领一些事、一些人。与此同时,跨界的结合,对于从心所欲的崔磊来说,也从不是禁忌,此前玉雕与动画的结合是一个初步尝试,未来,“跟雕塑、绘画、紫砂、瓷器……都可以试试能不能碰撞一下,玩出点新东西”。

最后,用崔磊自述的四个字“大工斩玉”作为结尾。这个词被他多次用在作品展和正在筹备的玉雕艺术电影的标题中,作为对自己治玉半生的定位与总结。问及详细含义,崔磊郑重地说:“沉默的执行者,我认为是我们这个行业里最重要的角色。外界的肯定是我向内对自我的满足。”所以,他选择用“大工”一词来描述自己。

而“斩玉”则代表了他对玉雕的态度。崔磊直言:“在玉雕收藏行业,玉一直作为主体出现,人是被弱化的,工艺与创作都被置于材料之后。”这与他的理念有所相悖—他始终认为玉终究是一种材料,他对材料的态度是大刀阔斧,是果断决绝,“斩”字就带有一种一去不返、一刀下去见分晓的气势。“这不是说我胆大,我敢去浪费,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搞创作的人一定要有取舍精神,要知道我要留什么,我要去什么。”崔磊进一步解释说。“大工不惜料”,是他真实谦逊的处世立场,也是他大开大合的勇敢表达。

猜你喜欢

青藤海派玉雕
浅谈近代玉雕工艺
论玉雕山子工艺
浅谈近代玉雕山子工艺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聪明的猴妈妈
聪明的猴妈妈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为“海派”正名
跨界合作引领时尚
生命中的“青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