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丝绸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创新路径探索

2021-09-06张洁梁大刚林声伟

丝绸 2021年8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发展路径浙江

张洁 梁大刚 林声伟

摘要: 加强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有利于丝绸产业的发展,更有利于提升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文章通過介绍浙江丝绸文化的起源、特色,并结合浙江省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强基地建设、打造丝绸品牌、融合旅游元素和强化人才培育等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来提升浙江丝绸产业效益、激活旅游产品活力,为浙江丝绸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参考。

关键词: 丝绸文化;丝绸品牌;旅游;发展路径;融合发展;浙江

中图分类号: F307.3(252);G89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7003(2021)08000704

引用页码: 081102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1.08.002(篇序)

Exploration of the innovation path for Zhejiang silk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ed development

ZHANG Jie1, LIANG Dagang2, LIN Shengwei3

(1.College of Business and Tourism, Hang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ngzhou 310018, China; 2.Hangzhou Agricultural andRural Affairs Security Center, Hangzhou 310020, China; 3.Zhejiang Meijiabiao Clothing Co., Ltd., Hangzhou 311106, China)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ilk culture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developing the silk industry but also beneficial to enhancing the self-esteem and pride of national culture.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Zhejiang silk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Zhejiang tourism culture industry,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paths for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uch as strengthening base construction, establishing silk brand, integrating tourism elements and intensifying talent cultiva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benefits of Zhejiang silk industry and activate the vitality of tourism products.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Zhejiang silk culture.

Key words: silk culture; silk brand; tourism; development path; integrated development; Zhejiang

收稿日期: 20210330;

修回日期: 20210702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张洁(1978),女,讲师,主要从事旅游教学工作。通信作者:林声伟,董事长,lsw@meibiao.com。

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积淀的丝绸文化,蚕在中国人心里被奉为神圣的动物,吐丝成茧,化蛹为蝶,预示着一个美好、圆满的生命轮回。世界了解中国是起源于中国丝绸,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就跨越亚、非、欧洲大陆,成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友好交流的使者。文化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能够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通过对文化资源、遗产及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将文化产业融入旅游产品中,有助于文化的交流和价值的实现,增强文化软实力,扩大文化影响力,对促进两个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浙江丝绸文化为立足点,探讨丝绸文化与浙江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1 浙江丝绸文化的起源与特色

浙江是丝绸文化底蕴较为丰厚的地区之一。1958年在湖州南郊钱山漾新石器遗址,考古人员发掘出绸片、绢片、丝带、丝线、麻绳等一批尚未炭化的丝麻织物残片,其平纹结构、密度说明当时的织造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检测,其中的绸片和丝带属于4 7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为目前发现的最早丝绸织物成品。其中还出土了网坠、纺轮等纺织工具残件,说明早在新石器时期湖州地区先民就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也充分证明了湖州是蚕桑丝绸发源地之一[1]。1977年,余姚河姆渡出土了一件盅形雕器,上面刻有四条蚕纹,其头部和身上的横节纹清晰逼真,好像蚕在蜿蜒移动。由此可见,当时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野蚕已被河姆渡人所认识与喜爱[2]。

丝绸文化的发展是随着丝绸产业的发展而发展。朱新予[3-4]、王庄穆[5-6]、吴淑生[7]等以絲绸文献、史料为依据,研究中国丝绸史通论和相关专论;赵丰[8]、袁宣萍[9-10]研究各历史时期的中国丝绸文化特征;同时朱新予、徐新吾[11]、蒋猷龙[12]、蒋晓娜[13]等对江南地区和浙江省的丝绸产业发展、丝绸传播的历史和路径进行研究。根据史料记载,史前时期浙江丝绸曙光初现,良渚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但浙江丝绸发展从良渚时期至先秦,目前详细记载考证较少。先秦开始浙江丝绸业又开始复苏,汉晋南朝时期走出低谷,隋唐五代时期随着南北大运河的全线贯通,丝绸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两宋时期走向辉煌。元代,浙江成为全国丝绸业发展最快、最兴旺的地区。到明代,浙江的湖丝已遍布天下,清朝乾嘉年间,已达到了极盛,品质优闻名全国,浙江“丝绸之府”的地位也逐渐稳固。

2 丝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浙江的丝绸文化以传承发源地湖州较为典型。如蚕花节,俗称“轧蚕花”,是崇拜蚕神的一种表现形式,每年清明时节,蚕农们就聚集在蚕神庙,祀神游艺;含山镇至今还保存着一条古老的“蚕花路”,德清新市、桐乡河山等附近的蚕农自发到净慈院和含山塔祀拜蚕花娘娘,蚕农们希望踩上蚕花娘娘走过的脚印,保佑一年蚕桑生产丰收;新市蚕花庙会,俗称“扫蚕花地”,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浙江较早就开始建设丝绸文化基础设施,如在杭州西子湖畔建有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占地面积4.2万 m2,建筑面积2.3万 m2。承担着丝绸和纺织品及相关服饰类文物的收藏、保护、展示、修复、复制、鉴定,以及对蚕、桑、丝、织、染、绣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馆内展示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的古代丝绸相关文物,包括丝绸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丝绸织物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14]。

全国首个高校丝绸博物馆2017年10月27日在浙江理工大学落成,内有藏品一千余件(组),包括大量现代珍贵的丝绸国礼,譬如第一、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G20杭州峰会礼服,非遗传承人大师作品,以及丝绸史料、手迹、品种、机械设备等。作为丝绸产业的知名企业浙江万事利集团也建有丝绸文化博物馆,面积约1 800 m2,收集文物包括清代宫廷刺绣服饰、明清民间刺绣服饰,清代文武官员官补及服饰刺绣配饰等1 000余件。

2018年,位于湖州南浔区的桑基鱼塘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据考证,该系统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中最集中、最大、最完整的区域,有6万亩桑地和15万亩鱼塘[15]。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在加强种桑养蚕的同时,通过挖掘蚕桑文化,建立了蚕俗文化园,再现了种桑养蚕、缫丝等传统技艺、蚕神信仰、养蚕禁忌、婚嫁等蚕俗文化,是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民俗文化村。2020年,代表丝绸文化的“万事利”品牌、桑基鱼塘系统、“丝绸之源”钱山漾文化交流中心,被列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IP库名单。

随着时代变换,社会发展,加大对丝绸文化建设的同时,丝绸产业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作为原材料的蚕茧产量、生丝产量日趋减少(表1、表2)。

从表1、表2可以看出,2015—2020年浙江蚕茧产量减幅达53.4%,全国生丝产量也下降明显,2019年比2013年下降73 007 t,达53.2%。丝绸企业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据浙江省丝绸协会统计的78家主要丝绸企业,2019年完成白厂丝产量1 573.20 t,同比下降25.69%;捻线丝产量1 512.44 t,同比增长55.37%;绢丝产量1 163.85 t,同比下降43.68%;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566.54亿元,同比增长38.52%,20家企业亏损,亏损面25.64%。蚕桑产业与丝绸企业效益的下降,制约了丝绸文化的传承发展。

3 浙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浙江拥有“鱼米之乡”的盛名,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文化昌盛,距今50 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有距今8 000年的跨湖桥文化、7 000年的河姆渡文化、6 000年的马家浜文化、5 000年的良渚文化和丝绸文化。浙江拥有杭州、绍兴、宁波等1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大运河等世界文化遗产,有河姆渡遗址、良渚古城遗址、杭嘉湖丝绸、青瓷、西施传说等文化印记。有思想家王充、王阳明、黄宗羲、龚自珍,诗人贺知章、骆宾王、孟郊、陆游,科学家沈括,戏剧家李渔、洪升,文学家鲁迅、茅盾等杰出代表。

3.1 文化旅游产业发达

浙江旅游景区众多,有杭州西湖、千岛湖、宁波市天一阁等5A景区18家,有杭州雷峰塔、临安东天目山、平阳南麂列岛等4A景区180家。“十三五”时期,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发力,双双迈入万亿产业。2016—201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高于全省GDP现价增速3.1个百分点;同期旅游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2%,高于GDP现价增速17个百分点,对全省GDP的综合贡献超过18%。根据“十四五”规划,浙江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达到8%以上,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达到19%以上。将为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贡献标志性成果[16]。

3.2 政策支持力度大

“十三五”时期,浙江省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2020年12月底,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在建项目共2 839个,总投资达201万亿元。根据文化和旅游“十四五”规划,浙江省将持续加大投资力度,系统集成打造浙江辨识度文化标识,培育100张文旅融合“金名片”,推出100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旅融合IP;实施文化弘扬工程,建设浙江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良渚文化、上山文化、阳明文化、和合文化、南孔文化、宋韵文化等100个文化标识;建设国际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中心[17]。

4 丝绸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创新路径

丝绸作为华夏文明5 000年历史传承下来的珍宝,在带给人民幸福生活的同时,也给丝绸文化的传承带来机遇与挑战。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环境下,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背景下,浙江丝绸文化的保护传承,需要人们好好研究、探索和践行。

4.1 推进基地建设,提升产业效益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推广蚕桑标准化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充分利用各级财政支农扶持政策,稳固构建产量高、质量优、效益好的蚕桑原料茧基地。调整区域布局,推进千亩以上连片蚕桑园区建设,重点建成一批缫制5A级以上高品位生丝生产基地。鼓励桐乡、海宁、淳安等重点产区采用特色发展战略,推行订单蚕业、蚕农保险、家庭农场、蚕农专业合作社等助农措施,保证蚕农经济收入稳定,为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提供支撑。

4.2 打造丝绸品牌,讲好文化故事

丝绸既是一种产品,也是一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的发展历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要进一步打造丝绸产品,利用“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等浙江知名丝绸品牌企业,开发多元化丝绸产品,除传统的真丝围巾、真丝毛毯、真丝内衣等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外,要注重文创产品的开发、高端礼品的定制等。利用丝绸文化旅游的发展,做好品牌植入与管理,给游客灌输民族优质品牌的理念,逐步实现从加工型企业到终端全产业链研发的转变,创造更多市场利润。同时,要在丝绸产品上赋予更多文化内涵,将钱山漾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嵌入丝绸产品之中,让产品成为会讲历史故事的产品。另外,要挖掘文化故事,浙江丝绸文化虽然悠久,但故事不多,要组织相关历史研究者,收集、编写与丝绸相关的文化故事,比如丝绸与诗,“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丝绸与生活,如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当地居民温文尔雅,衣绫罗绸缎,恃工商为活”,以及“丝绸之府”的由来与发展等。通过这些历史故事,来进一步提升丝绸产品文化内涵,通过这些文化故事,来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4.3 融合旅游元素,激活产品活力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推动文化与旅游等产业融合”要求,开展以丝绸文化为载体,实现桑、蚕、丝及文化一体化的综合旅游发展思路,赋予丝绸文化全新的时代内涵,既有助于蚕桑传统产业的传承,也有助于旅游新兴产业的发展。

4.3.1 文化需要传承、弘扬与发展

目前浙江省利用桑蚕劳动密集型的特色优势,开展系列研学活动,如了解蚕宝宝的一生;通过桑果采摘、养蚕缫丝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劳动热情,既可以体验生活,又可以加快文化传承,一举两得,如表3所示。

4.3.2 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加以宣传展示

利用各种类型规模的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为平台,应用模型与实物展示、场景模拟等作为介绍东西方文化和贸易桥梁古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方法。展示浙江蚕桑的发展历程,丰富游客历史文化知识,做好知识普及与传承,还可利用融媒体等进行全方位的场景铺设,将种桑养蚕、蚕丝生产、丝绸织造的工艺和蚕桑丝绸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进行综合展示,层层递进铺开“蚕桑文化,文明瑰宝”的历史画卷,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加深参观游览印象。

4.3.3 利用丰富的丝绸文化资源,开发旅游线路

游览线路上应充分考虑蚕桑丝绸整体产业链特点,安排参观种桑、养蚕、缫丝及衍生产品如桑果酒的加工生产线等项目。游桑园、品桑茶、喝桑酒,享受生态农家美食,走进桑园,身临其境的体验来增强感性认同。产品开发上可深度开发蚕桑宴席、蚕丝被、桑葚酒、桑叶茶等蚕桑特色产品,打造以蚕桑宴席为主的农家乐,“蚕桑特色小镇一日游”等游览项目。还可在原有“桑基鱼塘系统”的基础上,建立高综合利用度的立体化现代农业展示基地,增加展示蚕桑特色产品加工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及立体农业种植的新模式。

4.4 强化人才培育,激发教育新活力

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的管理体制,注重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建设,多方位、多角度提升旅游从业人才培养水平,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校企地合作,建立发展集文化、旅游、技术推广、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型示范基地,组织学生在示范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并为乡村经济管理人才和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培训、体验场所。加强校企地合作,发挥文化旅游企业的主体作用,创造个性化的实地体验。

5 结 语

文化为魂,特色为先,创新为上。丝绸源于农业,成于工业,带动文化旅游业,根植得越深,产业链绽放就越绚烂。丝绸文化旅游的发展顺应丝绸产业个性化、时尚化的消费需求,积极开展“旅游+”模式,注重底蕴挖掘,创新游客体验,将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有助于旅游文化精品的打造,浙江丝绸文化也一定能够在新时代展现出强大生命力,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余连祥. 太湖流域的蠶桑丝绸文化[J]. 文化交流, 2013(4): 26-30.

YU Lianxiang. Sericulture in Taihu Lake basin[J]. Cultural Dialogue, 2013(4): 26-30.

[2]林华东. 河姆渡文化初探[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2: 372-374.

LING Huadong.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Hemudu Culture[M]. Hangzhou: Zhejia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2: 372-374.

[3]朱新予. 浙江丝绸史[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1-3.

ZHU Xinyu. A History of Zhejiang Silk[M]. Hangzhou: Zhejia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5: 1-3.

[4]朱新予. 中国丝绸史[M]. 北京: 纺织工业出版社, 1992: 1-7.

ZHU Xinyu. A History of Chinese Silk[M]. Beijing: Textile Industry Press, 1992: 1-7.

[5]王庄穆. 民国丝绸史[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5: 1-5.

WANG Zhuangmu. A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ese Silk[M]. Beijing: 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 1995: 1-5.

[6]王庄穆. 新中国丝绸史记[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 1-5.

WANG Zhuangmu. A History of New Chinese Silk[M]. Beijing: 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 2004: 1-5.

[7]吴淑生. 中国染织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1-3.

WU Shusheng. A History of Textile and Dyeing Technology in China[M].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6: 1-3.

[8]赵丰. 丝绸艺术史[M]. 杭州: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2: 1-3.

ZHAO Feng. A History of Silk Art[M]. Hangzhou: Press of Zhejiang A Cademy of Fine Arts, 1992: 1-3.

[9]袁宣萍, 徐铮. 浙江丝绸文化史[M]. 杭州: 杭州出版社, 2006: 1-14.

YUAN Xuanping, XU Zheng. A History of Silk Culture in Zhejiang[M]. Hangzhou: Hangzhou Press, 2006: 1-14.

[10]袁宣萍. 中国丝绸文化史[M]. 济南: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9: 1-8.

YUAN Xuanp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ilk Culture[M]. Jinan: Shandong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2009: 1-8.

[11]徐新吾. 近代江南丝织工业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1-19.

XU Xinwu. A Industrial History of Jiangnan Silk Weaving in Modern Time[M].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1: 1-19.

[12]蒋猷龙, 陈钟. 浙江省丝绸志[M].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9: 1-16.

JIANG Youlong, CHEN Zhong. Silk Records of Zhejiang Province[M]. Beijing: Local Records Publishing House, 1999: 1-16.

[13]蒋晓娜. 明清时期浙江丝绸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J]. 新闻传播, 2014(11): 131-132.

JIANG Xiaona. Study on the spreading path of Zhejiang silk cultur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J]. News Dissemination, 2014(11): 131-132.

[14]周学江. 文化生态视角下蚕桑丝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规划探索[C]//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13: 248-260.

ZHOU Xuejiang. Planning exploration on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sericulture and silk weav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C]//Proceedings of 2013 China Urban Planning Annual Meeting. 2013: 248-260.

[15]郭佑. 湖州桑基鱼塘: 穿越2500年的生态农业“活化石”[J]. 中国生态文明, 2016(1): 82-84.

GUO You. Mulberry fish pond in Huzhou: a living fossil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fter 2500 years[J]. Chin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2016(1): 82-84.

[16]褚子育. 以文旅魅力增强“重要窗口”文化自信[J]. 政策瞭望, 2020(9): 12-13.

ZHU Zhiyu.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important window" with the charm of culture and tourism[J]. ZHENGCE LIAOWANG, 2020(9): 12-13.

[17]文化和旅游產业迈入万亿产业 浙江文旅“十四五”目标出炉[N]. 浙江日报, 2021-02-02(003).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ies enter into trillions of industries Zhejiang cultural tourisms "14th five year plan" goal[N]. Zhejiang Daily, 2021-02-02(003).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发展路径浙江
Mother
Task 2
2020年浙江经信定下了这些目标
数字经济 浙江这么干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