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
2021-09-05宋清杰
宋清杰
摘 要:核心素养这一教育理念一经提出,就为我们提供了未来教育的方向,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培养?这是许多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问题。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正是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本文就此开展讨论,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出具体的策略,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 道德与法治 教学反思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0.053
开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不是只会记忆理论知识的“工具”,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更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尤其是在当前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要能够完善和进一步推进教育过程。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来看,与立德树人的观念具有高度的契合。所以开展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能力的学生,是实现德育的重要环节和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一、明确教学目标
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明确教学目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的。通过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认真解析教材,努力寻找所学知识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之间的契合点,并根據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明确的目标。
从教材来看,传统教材科目名称是《品德与生活》,现在已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通过这一变化,我们就可以明确未来教学发展的方向是致力于开展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
通过仔细剖析每一个教学阶段的教材,我们发现德育的范围正在逐步扩大,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低年级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随着学段的逐步增加,进一步涉及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到了高年级,学生就会简单地涉及公民等相关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所学的内容越来越抽象,这就需要教师仔细寻找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增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础要求。
二、优化教学设计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无法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无论是对于家长还是教师来说,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但如果片面地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则无法使教师积极创新,只能依托教材内容向学生灌输知识。可以看到,许多课堂都是教师一直在讲,学生只负责听和抄写板书,这样的教学现状虽然能帮助学生学习所学知识,但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与当前倡导核心素养的理念是相违背的。针对这一现象,需要在教学中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提高课堂的趣味性。除此之外,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探究问题。
例如,教师在讲授《我们的班规我们定》这一内容时,首先可以向学生提问:班规的作用是什么?在学生交流讨论之后,与其他同学进行观点分享,进而全面认识到班规的作用。然后教师可以提问:请同学们列出班规的内容。学生可以在互动中更加深刻地认识班规的积极作用,从而罗列班规内容。在完成这一环节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制定班规。在制定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并与其他同学共同解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实效。
再如,教师在讲授《吃饭有讲究》这一内容时,可以针对教材中的绘画,为学生讲述其背后蕴含的寓言故事,并对学生吃饭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教育。在教师讲述故事之后,适当加入提问环节,让学生指出图片所展示的主人公的做法是正确还是错误,并主动思考在家庭里是否还有其他要遵守的规则。通过为学生提出相关教学问题——如果你的家庭里有小孩在吃饭时一直挑不喜欢吃的菜,这样的做法是正确还是错误的?你有什么想法?教师为学生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餐桌礼仪的重要性,而且能够明确哪些行为习惯是错误的,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中会努力改正,从而在心中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进一步提高核心素质。通过加入寓言故事等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这不仅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环节。
三、创新教学模式
开展德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应该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常态化工作。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实现这一目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渗透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为此,如何让学生保持强烈的兴趣和积极性,认真对待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采用更加丰富的授课形式,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比较贪玩,容易分心,所以,教师一味地讲解很难使学生保持专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重要帮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师要密切关注课堂时间和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可以合理解决这些难题。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微视频,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在教学过程当中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例如,教师在《骄人祖先灿烂文化》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当中,可以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的每一环节中。教材所展现的内容是十分有限的,通过课前预习,不同小组的学生整理不同主题的课外资料,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自主意识。除此之外,还能够提升互联网技术的积极作用,这些都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核心素养重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创新思维。理论和实践始终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这一点,合理利用课外时间安排适当的活动。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安排与所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并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全面认识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
例如,在学习《我想和你们一起玩》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设置游戏环节,如:拔河、捉迷藏、踢毽子等,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享受快乐,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总之,在素质教育逐步完善与推广的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了热门词汇,逐渐受到许多教育者的重视。家长和学生也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单纯地死记硬背所学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宋金花《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分析》,《华夏教师》2019年第19期。
[2] 闫美丽《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思考》,《华夏教师》2019年第14期。
[3] 夏佳佳《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分析》,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年会论文集》。
[4] 刘燕《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情感读本》2019年第6期。
[5] 黄干雄《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44期。
[6] 杨铭芳《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小学教学研究》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