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尊重”理念下基地“送课到校”管理模式研究
2021-09-05刘思良李长城
刘思良 李长城
摘 要: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为了继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面向区内中小学校开展送课到校。基地送课到校秉持尊重校内管理、教师成长规律、学生学习、校际合作理念,构建了一套具有特色的送课到校管理模式。
关键词:导学案 问题 逻辑设计 链式结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0.048
一、问题的提出
2020年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所有校外活动暂停,但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大“双基融合”,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在社管局的领导下开展送课到校活动。实践基地经过一个月的细心筹备,开始给全区的小学、中学进行送课。在此过程中形成具有基地特色化的“四尊重”管理模式。这是“双基融合”的一个契机,一种深入,更是一种突破,打破了原有的基地场地式教学,形成一个新的基础学校实践活动的模式,构建基地特色化“送课到校”管理模式。
二、送课到校综述
1.内涵
送课源于教育资源流动的一种形式。当前,送课成为教育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载体。送课包含送课下乡、送课到校。但究其本质,都是课程多对象运用。送课到校主要是指校际的课程互通,通过校际的示范课或观摩课,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效率。
送课到校与送课下乡有所不同。送课下乡是许多地方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的常规活动,即城区优质学校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上示范课或观摩课,为乡村教师提供“攻玉之石”。送课到校可以看作一种新型的教研方式,通过学校之间的课程互通,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形式
送课到校共有四种形式。一是送特色教师到校,即骨干教师到其他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二是送优秀课程到校,即课程可能是线下形式,也可以是线上形式。三是校际的相互促进送课,该形式是送课到校的核心形式。四是不同教育质量地区的支教活动。
大连长兴岛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在疫情期间,更新了送课到校的形式,赋予了送课到校更深层次的含义,以送特色教育课程为途径,在保持校际独立性的通识,又相互帮助来完成素质教育的教学任务。
三、基地送课到校的实施路径
1.构建校内“四要素”管理模式
在送课到校活动当中,是历来活动当中变数最大的活动,其中除了教师不变,学校在变、学生在变、课程在变。因此,学校管理工作必须要自在变与不变当中转换。学校管理工作的内容就很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基地管理工作主要分为四个要素“人、物、时间、信息”。送课的流程包括:准备活动所需耗材,召开送课到校活动筹备会(筹备会中有教学活动设计分享、安全工作提示、摄影摄像人员安排、耗材装箱安排)、活动作息时间表的发布、建立活动通知群、作息时间表二次发布,出发前集合、搬运活动耗材、到校送课、双基学校合照、耗材回收与整理、召开送课到校总结会(筹备会中有教学反思分享、安全工作总结、学生管理工作总结、活动环节反思)。
虽然整个送课活动期间各个学校送课基本流程不变,但是其中的每一环节却有很多变化因素。
在人员管理方面:通过整个筹备流程,做到各部门间,老师分工明确,统筹兼顾,各司其职。
在物资管理方面:主要完成两个方面,第一是送课耗材的准备,不同于中小学上课内容,综合实践活动对耗材的要求较高,为了尽量将原汁原味的实践活动送到学校,耗材准备不仅要充分,更要具有可携带性,因此基地教师根据活动具体情况进行耗材准备,基地后勤保障中心及时进行相关耗材采购。第二是防控物资的准备,基地做好口罩和消毒物资发放工作。确保达到防疫规范要求标准。
在时间管理方面:整个活动期间,时间管理科学有效。由基地学校共同协商、统一管理,做到一次活动、一个作息时间表,一个活动注意事项清单,工作流程清晰明了。为整个送课到校活动打下最坚实的时间管理基础。
在信息管理管理方面:整个送课活动期间,基地活动信息全部进行扁平化传递,包括信息输入、处理、输出及反馈,做到每次活动建一个群,让所有消息进行扁平化传递,即一活动一工作群,方便对信息的直接传输,做好整个活动的跟踪管理工作,并对相关工作进行及时纠正。
除了信息扁平化管理,送课到校信息留存也非常及时:每次活动安排专门教师进行摄影摄像,制作视频,不仅作为学校留存资料,更为教师留下精彩瞬间、美好回忆。为后期活动宣傳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送课到校的校内“四要素”管理模式不但尊重学校管理工作的要素,而且提高管理工作的灵活性,拉近活动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2.构建教师的集中—分散型管理模式
送课到校活动采用的管理方式主要是集中—分散型管理模式,即由校长统一全面制定计划,分管副校长进行安排管理,学生活动中心、教学中心、办公室、后勤保障中心四个中心具体落实这是集中。通过筹备会和总结会,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式的分享,及时收集信息,调整活动安排,进行信息扁平化传递,这是分散。
从最开始细节对细节沟通,到最后的点对点沟通,从重点管理总结转向教育教学反思充分尊重了教师的成长规律。每次进行开会调研、反思、交流,教师的课堂活动得到信息交流,课堂管理和安全等问题得到及时调整,充分尊重了老师的意愿,有效引导教师将教学活动问题化,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间的相互沟通交流,不仅拉近了教师与活动间的距离,更是促进了教师的共同发展。
3.构建学生的破冰活动管理模式
“冰山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相互之间会因为外界的隔阂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在人与人之间就像隔了一层冰。在送课过程中,在学生熟悉的学习环境当中,每个基地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双方存在着“冰层”,如何打破这中间的隔阂,基地教师做了非常多的“破冰活动”,用以建立新的活动关系。
经过尝试,基地教师常用以下几种破冰方式,主要包括技术破冰、视频破冰、游戏破冰等。在模拟驾驶活动当中,基地教师以播放专业视频的方式进行破冰,如专业教师播放车祸幸存者的纪录片,让学生直接进入生活场景中,感受活动的实际意义,产生亲切感,隔阂自然消失,冰层也融化了。在家庭电路活动中,活动教师利用“传话筒”的游戏进行破冰,让学生在游戏中放松下来,感受教师授课风格,同时通过亲身实践感受沟通的重要性。
4.构建校际合作管理模式
在送课到校活动当中,最后重要的管理环节就是——校际合作管理模式,为了提升双方活动管理的有效性,实践基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研和融合。
时间调研——时间管理的融合:双基融合的重要前提就是尊重,尊重送课到校的内容和活动之前的沟通,在尊重学校具体教学的情况下,结合实践基地送课时间段和基础学校上课时间安排进行课程安排。
场地调研——活动场地管理的融合:实践基地活动的特色之一就是特色活动室,采用的是浸入式的学习体验方式,不同的活动需要的实际场所也是有具体要求的。
跟踪调研——双方管理模式的融合:在具体活动中,基地安排专职领导与基础学校领导进行沟通,确保活动的有效性。这既是一种对双方的尊重,又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方便及时沟通。
总之,在基地开展的送课到校活动中,实践基地牢牢把握“四尊重”的中心,构建基地特色化“送课到校”管理模式,让整个活动有章、有法、有序,在真正意义上进行了“送综合实践活动”到校的活动,为全国综合实践活动送课到校提供了非常有效的管理模式,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宁、张力维《“破冰活动”在在线教育中的应用与探索》,《教育现代化》2017年第42期。
[2] 张福兰《核心素养走进高中英语课堂——有感于“送课到校”活动的示范课》,《海外英语》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