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导学案问题设计中的逻辑性
2021-09-05陈祖川
陈祖川
摘 要:在设计导学案问题的时候,采用问题链的形式,可以有效规避导学案问题的零碎、杂乱和无序状态,既抓住了文本的核心意义,又发掘了文本的局部之美,同时通过问题的链式结构,构筑导学案的整体之美。
关键词:导学案 问题 逻辑设计 链式结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0.047
导学案教学是基于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而被广泛运用的,它是目前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正式上课之前,先让学生带着导学案所列的问题去阅读文本,这样不仅可以让课堂实现由“知识传递”向“知识建构”的转型,还可以克服文本阅读的盲目性,有效破除文本的迷障,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内在的思维和情感。所以,课前对导学案问题的设计关系到一堂课的深度和广度,对课堂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整体上看,设计导学案应以问题为支点,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形成链式结构。这个链式结构并不是问题的简单组合,它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
首先,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文本,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可以是多元、开放的,由此产生的问题也会是不同的。这样看来,教师预设的问题也应该有主要问题,有次生问题,导学案问题的设计也应遵循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其次,主问题与主问题之间、主问题与次生问题之间、次生问题与次生问题之间要能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一堂好课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应该是循序渐进的,那么,导学案问题的设计也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
为什么导学案问题的预设要强调这种具有逻辑性的链式结构呢?这是由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独特性决定的。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非常个性化的,不同的人阅读同一个文本,生成的问题可能各不一样。一个合理的逻辑生发点可以让读者迅速抓住文本的核心,而这个文本的核心是成功组织教学的基础。同时,语文学科的知识点、能力较为琐碎,这些知识点、能力要附着在文本之上,通过对文本的阅读鉴赏来拓展知识、提高能力和增强素养。高中语文的一个重要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我们设计导学案时,应该把这一能力作为重点加以落实,而一个链式结构的导学案可以在问题的推进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构建链式结构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环节,即主问题的设计、次生问题的设计以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
一、主问题的设计——抓住文本核心的意义
导学案设计中的主问题是在文本整体阅读的基础上、从文本的核心出发去预设的、能够抓住文本关键的问题。主问题的魅力就在于将文本的意义从大量零散琐碎、无关宏旨的意义中凸显出来,提纲挈领,帮助学生发掘文本核心内容。这个主问题设计关系到导学案后续问题的设计,往往决定这堂课的高度和深度。可以说,主问题的设计,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把钥匙,也是导学案链式问题结构的关键环节。
设计主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抓住文本的核心意义。我们在预设导学案问题的时候应充分研习文本,并参考前人的解读,在林林总总的解读中发现文本的核心意义。
研读巴金的散文《小狗包弟》,我们可以发现,文章写了两条狗,这两条狗最后的命运是相同的,都因为人而不得善终:一条忠诚于被批斗的艺术家,被人打断腿,三天就死掉了。另一条被“半靠边”的主人送到医院的解剖室,供科研人员做试验用。如果站在人性的高度去看待两条狗的死亡,那么这两条狗都死于人性之恶,一条死于人性的暴虐,另一条死于人性的懦弱。所以,这篇文章的匠心之处就在于作者巧妙运用了对比的构思方法。
在为这篇课文设计导学案时,可以从人与狗的对比入手去设计主问题:
1.文中的狗是什么样的狗?(温顺可爱、通人性的好狗)
2.通人性的狗为什么会被人杀?(狗通人性,人却没有正常的人性。扭曲的人性表现为,从艺术家的狗之死来看,时代造成杀狗者凶残的人性,由此产生“恨屋及乌”的阴暗心理;从小狗包弟的死来看,作者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而自己将狗送往死地,是自私、懦弱的,这同样是人性的阴暗面。进一步思考可以发现,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人不如狗,扭曲的人性不如正常的狗性)
通过对比来批判人性,这是这篇文章的核心之所在。抓住这一个核心去设计主问题,就能帮助学生去发现包弟的死不同于生活中发生过的一般动物的死亡事件,巴金先生笔下所倾注的,是强烈的批判和深深的忏悔,这就是文本核心的魅力所在。
二、次生问题的设计——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发掘文本的局部之美
导学案主问题指向对文章义脉的宏观把握。一个切中肯綮的主问题能催生出一系列有价值的次生问题。次生问题是主问题的延伸,也是对文本局部的深入解读。
导学案次生问题的设计要以主问题为支点,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在思维的不断跃升和突破中深入开掘文本的内涵。设计次生问题常用的落点是:“是什么?”“在哪里?”“怎么样?”“为什么?”“会怎样?”“怎么办?”这些角度的追问能体现次生问题对主问题在逻辑上的拓深。但是并非随便什么文本都可以从这几个方向去展开进一步追问,因为设计次生问题的着力点在文本之上,设计什么问题取决于文本的内涵。
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导学案设计中,可以从文本结构出发去设计如下的主问题:
1.从文章的标题来看,这篇序文叙写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夜宴从弟)
2.文中表明这一中心事件的是哪一句?(“会桃花之芳园,叙天伦之乐事”)
设计这个主问题的好处是能将文章以“会桃花之芳园,叙天伦之乐事”一句为分水岭,從中间剖开,使文章脉络清晰,行文的思路一目了然。
那么,对主问题加以延伸,就可以设计出下面的次生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夜宴从弟?(“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2.从这些原因可以窥探出李白具有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因为人生易逝而珍惜光阴、及时行乐,因为春光绚烂而意兴阑珊)
这两个次生问题的设计,落点是“为什么”和“怎么样”,是在主问题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开掘,学生可以由此感悟到李白对人生易逝无奈和对春光的挚爱,这正是《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一文的情感密码。
三、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环环相扣,构筑导学案的整体之美
导学案链式问题结构包括每一个具体的环节,有主问题,有次生问题,次生问题又包括一级次生问题、二级次生问题……这些问题并非杂乱无章,主问题与主问题之间,主问题与次生问题之间,次生与次生问题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这种逻辑联系可能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点到面、从现象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这样,这些问题组合起来,整个导学案就可以是层进式结构,层层深入,起承转合,呈现一种整体的美感。
比如,《兰亭集序》导学案的问题设计:
起:作者在文中表现了人生的两种矛盾的情境,这两者情境分别是什么?(“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和“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承:对这两种矛盾的情境,作者有没有找到暂时的排解之道?(有,顺应自然以排解人生的矛盾,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转:然而,现实却是复杂的,作者在文末又“不能喻之于怀”,这是为什么呢?(“修短随化”并不是万应神药,它并不能解决人生悲喜与生死的终极命题。摆在现实中又有两个鲜明的矛盾对立面,一是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即看重死生,对生的执着,有极端化傾向;一是老庄的“齐彭殇、一死生”,这是完全虚化生死的界限,虚无主义。而这两个对立面又各自互为对立面,所以作者“不能喻之于怀”)
合:作者的矛盾最终有没有排解?(没有。这不仅是人生的大困惑,还是永远的困惑,就如文中所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篇文章的哲学思辨就在这里,因为哲学的问题都是无解的。因为无解,所以作者和在座名士只能兴怀,而且“其致一也”)
这个导学案中,“起”是主问题,“承”是次生问题,“转”是二级次生问题,而最后的“合”又会到主问题上来。整个导学案的问题设计环环相扣,借助这个链式结构的导学案,学生可以领悟到:《兰亭集序》跟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一样,都是对人生终极命题的思考,作品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
总之,对于导学案教学,有一种约定俗成的看法,一个好的导学案就是一堂好课。而一个逻辑严谨、环环相扣的导学案就能借助问题链催生出一堂紧张、有序、活泼、高效的好课。因为它既能抓住文本的核心,又能发掘文本的局部之美,同时通过问题的链式结构,构筑导学案的整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