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
2021-09-05方玉梅
方玉梅
摘 要: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注重文化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解放学生思想,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重在思想浸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中学语文 新课程改革理念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0.045
语文一线教师,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践行者,承担着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具体任务。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达到改革的目标,圆满完成新课程改革的任务,笔者认为要积极主动参加相关的学习培训,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弄清楚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这三个问题,树立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正确理念。
一、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就有多大。”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使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老教材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两个部分,新教材在阅读鉴赏、表达交流两个部分外,增加了名著导读、梳理探究两个部分,名著导读涉及古今中外的名著,例如必修一模块包括《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必修二模块包括《家》《巴黎圣母院》,必修三模块包括《红楼梦》《高老头》,必修四模块包括《莎士比亚戏剧》《谈美》。梳理探究内容涉及汉字简介,对联的教授,新词新语流行文化的概述,修辞、姓氏、影视文化的介绍等,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念。
根据教材变化,语文教师要改变教授老教材时只教授课文的模式,名著导读及梳理探究两个部分在教学中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联系《语文读本》,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熏陶。
大语文教学观可用“课堂小社会,社会大课堂”来概括,这一理论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以社会为大课堂。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内这一块阵地上,还应切实抓好课外这块阵地,通过课外活动去扩展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应用,从而形成各种语文能力。
例如,联系学生实际开展“祖国在我心中”诗歌朗诵比赛,“让青春在价值中闪光”演讲比赛,剪报和手抄报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开展读书讨论会等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文学社、青年志愿者队等社团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也应贴近学生生活,根据不同民族特点给学生命题,例如:《本地年俗文化概述》《本民族的民族文化简析》等,让学生走进社会,深入生活,用他们的眼睛去观察,用他们的心去感受,用他们的笔去记录。通过各种形式让他们把对人生的看法,对社会现象的评判、生活的忧喜、家庭的悲欢等充分表达出来,使学习与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注重文化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新《课标》明确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必修课程)“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选修课程)。
根据规定,新教材中除了少部分的外国经典作品外,大部分属于中国经典作品:诗词部分包括《诗经》《楚辞》中的名作《氓》《采薇》《离骚》,唐诗宋词中的经典,包括了李白、杜甫的诗歌,柳永、李清照、苏轼的词;古代戏剧代表作《窦娥冤》,现代戏剧代表作《雷雨》;古代散文代表作《兰亭集序》《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以及现代散文经典《荷塘月色》《囚绿记》等。名著导读涉及了《红楼梦》《家》等。梳理探究中对汉字的起源进行了讲解,对对联相关知识进行了教授,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注重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古典诗词基础知识、文言文相关语法的讲解,以及对现代散文写作背景的讲解。根据名著导读的要求,完成对《红楼梦》《论语》《家》等原著的完整阅读,并要求学生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读后感。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教室布置、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活动,书写对联,并张贴。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了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解放学生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后,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包括五个必修模块,注重基础性与均衡性。五个选修系列注重基础性与个性发展,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必修是基础课程中的“共同基础”,选修是基础课程中的个性倾向。必修和选修共同构建的课程结构,更能适应现代中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用五个学期的时间学完必修课程,其余时间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修。教师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学,教要转化为学。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支持下,激起、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应尊重学习主体的独立性,应重视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作业布置也应注重解放思想,少一些答案唯一的客观题训练,多一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主观题。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例如,教授陆蠡的《囚绿记》时,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不仅是“绿,象征着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也可引导学生理解为“绿象征着生命力,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力的赞颂”。
四、重在思想浸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就是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出来的意志品质,沉淀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此次新课程改革,教材编写注重人文性,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首先,授课过程中,既要注重词语运用的奥妙,对文字的掌握,对文章意义的进一步理解,更要把每篇文章看作一个世界,一个生命。将其视为一个生命体,去谛听、去感悟、去体味、去进行心灵的交流。接触到了文章之“道”和文章之“理”,體“道”明“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例如,教授海明威《老人与海》时,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置探究题目“分析老人桑地亚哥是胜利还是失败?”引导学生领悟:人类是伟大的,然而伟大并不仅仅在于事业和业绩,人类的伟大应该具有更深的内涵,那就是人的自信、自尊和自强。让学生懂得: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是要不服输,做意志上的伟人、行动上的巨人。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其次,要用课外阅读帮助学生成长。教师要求学生每月根据教材要求读一本名著,如《论语》《巴黎圣母院》《红楼梦》等,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读书笔记。教师要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点评。假期时,要布置阅读练习,并让学生的阅读成为常态。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想提升,培养有思想有情感的学生,达到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
再次,可以根据教材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如举行“祖国在我心中”的诗歌朗诵,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或举行“读书的价值”演讲比赛,让学生在掌握演讲技巧的同时,明确读书的价值,自觉抵制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错误理念。
以上只是笔者对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粗略认识,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毕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加强学习,深入研究,进而深入准确地理解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用改革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从而达到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
[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
[4]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