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是唤醒:通过语文读写课程实施生命教育
2021-09-05罗宝荣
罗宝荣
摘 要:没有活动,没有课程,便没有教育。“从长辈的生命叙事寻找生命原型”读写课程在对学生的生命现状和读写实际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生命叙事为主线,以读写活动为主要载体,多学科融合,凝练读写主题,与生活文本、生命原型对话,与自我、自然对话,以叙事写作来内化对于生命的认识与超越,着力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责任担当四大核心素养。
关键词:唤醒 生命叙事 生命原型 读写课程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0.038
我们探索实施的基于生命叙事的农村学校新生命教育读写课程,以写作为突破口,从乡土人文、家族历史、村落变迁、文学作品、经典电影等的生命叙事中寻找生命原型,以叙事写作来内化对于生命的认识与超越,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一、农村学校生命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是遭遇,也是挑战。2020年停课期间,笔者在“一墨草堂诗文雅会”微信公众号中推出了生命叙事一篇,本土历史沿革与文化两篇,总结提炼了如水柔韧的本土文化精神,并观照当下的现实生活,以线上校本课的形式,和全校学生共读分享,使语文、历史、地理、思政学科有机融合,使学生的读写素材与自我、现实、家国情怀紧密相连,从学生返校后上交的作业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对于本土文化精神的理解是很到位的。
但由于现行考试形式的影响,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普遍存在重视成绩,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据我的调查统计,近百分之三十面临毕业的初三孩子,对人生与未来缺少规划。在我对九年级学生的一项调查中,仅有百分之十八的孩子认为疫情期间“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学校班级层面的生命教育,仍然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以传授安全知识为主,流于形式,与学生生活脱节。
家庭是每个学生赖以生存的港湾,然而当他面临生命的困惑,最亲的父母又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时,他们又该向谁请教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生返校后,我对九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他们解决的途径有三:一是向同伴倾诉,二是深藏于心,三是自我写作。在写作中,更多的笔墨是用在情绪的宣泄上,获得自我疗伤,而鲜有超越困境的语义表达,其根源在于学生的生命叙事没有生命原型和人生榜样,汲取不到前行的力量。这种自我宣泄疗伤式的写作往往下笔千言,但教师布置作文时又无话可说,假话空话连篇,其缘由在于作文教学游离于生活之外。
二、课程的实施
2020年4月中旬,笔者接到了兰州市教育局举办第二届青少年历史写作活动的通知,以此为契机,笔者在九年级各班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引领学生直面人生,唤醒他们对于家族长辈生命叙事的深度探究意识。因为,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处于花季的初中生而言会留下真实的记忆,而这些记忆也必将融入他们的生命成长与精神建构中,成为他们生命叙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要从生命困境中超越自我,最重要的是寻找到生命原型。在课堂上,笔者引领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危机,与生活对话,用生命言说。家族繁衍生息的历史,就是典型的生命叙事,与祖辈的苦难相比,我们所遭遇的一些困境,又算得了什么。在梳理家族历史中,我们会更有使命感,因为在家族的历史中,我们都是溪流中的一滴水,我们可以清晰地辨析自我生命在家族时空上的位置。
之后,学生陆陆续续交来了稿件,有几篇较出色。九一班邸同学《树与娘娘》,回顾了兰州邸氏六百年的历史变迁,但略显散乱,笔者提示她以传说为线索,叙事以老榆树与邸娘娘为核心,因为她叙述的几个有关邸氏的传说,其特点是以农事为中心,反映的是农业时代以农为本的思想,而有关大榆树的神话传说,其实反映的是兰州邸家庄人的植物崇拜。生活艰难的农民,对树给予信仰、希望,并成为一个族群的文化象征。榆树耐旱、生命顽强的特征不就是邸氏乃至黄土地上人民生生不息的写照吗?经此指点,她对作品进行了不小的删改。而笔者也总结认为,如果勉强引导学生去写一些较为宏大的历史叙事,如村庄的变迁、校史等,学生受视野、素材等多方面的限制,极有可能无法驾驭,不如写好身边长辈或家族的历史,通过他们的生命故事去感染教育学生,这样意义更大。因此,笔者给这次历史写作活动确立了“从长辈的生命叙事中寻找生命原型”的主题。事实证明,这个主题高屋建瓴,为我写推荐意见指明了方向,也为后续全校性的读写活动指明了方向。
刘同学的祖上多木匠,她从曾祖父写起,跨越了四代人,但缺少一根叙事明晰的线索,我点拨她以木匠具有的工匠精神来贯穿全文,这样叙事会更集中,人物性格会更鲜明。她改后令我眼前一亮,因为她已经悟到了这样一点,并书写了出来:家族的精神与文化,渗透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血液之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性格的一部分。
我们将其中优秀的九篇作品在“一墨草堂诗文雅会”中分五期推出,主要的阅读对象是我校学生与家长,而且在全县教师中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影响力甚至波及外省外县。鉴于此次历史作文展播主题明确,反响较好,我们决定推出一期“生命叙事”校刊专集,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一墨草堂诗文雅会”公众号推出的生命叙事系列文章,围绕生命与叙事两大关键词展开写作,写长辈或自己的生命故事。利用周一全校性的升旗仪式,由笔者对全校学生的生命叙事作文进行现场指导,进一步明确了生命原型的概念,教育学生不追星,而以朴素坚韧的长辈为生命原型展开书写。
八一班张同学深切缅怀了自己的外曾祖父和外曾祖母,以细腻的笔触写当年一家老小“跑土匪”的经历,细节真实感人,读来惊心动魄,而这种真实是建立在作者对人物的精准把握和对素材的精心选择上。在文末,张梓涵同學这样写:“时光如梭,善良的外曾祖父母音容逐渐被他们的儿孙们淡忘,但他们的品行已渗透在后人的血液里。他们的后世子孙虽很平凡,但都自强不息!”
三、实现课程目标
管金麟先生在《文章写作原理》中认为:“写作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与途径,写作行为具有一种哲学性、生命性。”至此,从“长辈的生命叙事寻找生命原型”读写课程有了更为明晰的目标与课程框架:在对学生的生命现状和读写实际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生命叙事为主线,以读写活动为主要载体,多学科融合,凝练读写主题,与生活文本、生命原型对话,与自我、自然对话,以叙事写作来内化对于生命的认识,着力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责任担当四大核心素养。综合性、活动性和生活性是该课程的显著特征,其最大意义在于引领学生书写自我生命的叙事。从2020年5月至今,有10篇生命叙事在省市报刊发表,笔者获得了市级历史写作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奖,陈同学、刘同学、许同学的作品分获市级历史写作初中组一、二等奖,是全市乡村中学中唯一获奖的学生。
其实,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叙事,这个叙事一定有他特定的生命原型,我们也把它称为自我镜像或者人生榜样。无论是自觉的还是无意识的,我们都会为自己的生命叙事选择一个“生命原型”。皮尔逊在《影响你生命的12种原型:唤醒内在英雄》中说:“每个人都有极大的心灵力量,却不自知。”朱永新说:“生命原型对缺乏理想的人,就是点燃理想的火种,对追寻理想的人,就是让理想之火燃烧得更旺盛的干柴。”从更深层的心理学、哲学意义上来说,生命原型不是寻找到的,而是自我唤醒的,无论是长辈凡人还是传奇英雄,他们只是外在的,更有力量的、内在的、深远的生命原型就藏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或暗处,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生命脚本或密码。
我们赞同斯普朗格的观点:“教育是一种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唤醒。
参考文献:
[1] 管金麟《文章写作原理》,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
[2] 皮尔逊《影响你生命的12种原型:唤醒内在英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
[3] 朱永新《致教师》,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
[4] 冯现冬《语文唤醒教育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生命叙事的农村学校新生命教育读写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0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