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其趣”而“领其味”
2021-09-05储薇薇
储薇薇
摘 要: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承载着璀璨的华夏文明;文言文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承载着厚重的智慧结晶。学习文言文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信息时代下,教师需要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跳脱出来,合理分析传统教学的不足,创新优化教学策略,不断增强教学效率。本文主要就小学小古文诵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具体实施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小古文诵读 现状及问题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0.028
诵读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阅读方式,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学生若想更为准确地去挖掘课文内容,有效阅读就是第一步。文言文在语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效诵读小古文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水平、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可是,在当前学小古文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部分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古文的教学中只是注重学生字词的理解以及小古文内容的背诵,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以及小古文实际内涵的教学认识不足。
一、小学语文小古文诵读教学的现状
1.学生诵读时间安排得不合理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尽管教师已经在语文课堂中加大了对小古文诵读的重视程度,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无法更多地开展小古文诵读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依然将教学的重心放到对学生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上面,课堂中留给学生的诵读机会不是很多,学生无法更好地去进行古诗文诵读的训练。
教师教学的内容非常多,可是其教学的时间却相对少,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再加上自身精力的“限制”,也就导致了学生本就很少的诵读时间又一次被“压缩”。有些老师会因为课堂教学时间不足,而将学生小古文诵读的相关训练挪到课后的学习之中,可是这样的方式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忽略了这个年龄段学生自主学习不足、自制力不够等特征。学生很难在课下独自完成小古文诵读的训练。通过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当前小学小古文诵读的“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真正意义上进行诵读练习的时间非常有限。
2.未能真正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
经典诵读意义很大,在诵读过程中,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如果只是从字面上进行理解,必然会在具体的认知中产生一定的偏差。当前环境下,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是会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他们普遍认为学生在经典诵读训练中,只要简单对小古文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自己进行一定程度的讲解就足够了,没有真正意义上体会到诵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是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无法有效展开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生由于自身年龄的限制,思维能力还相对薄弱,学生体现出较强的依赖性,在学习中过于依靠老师的指导,一旦老师在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上出现些许偏差,会对学生的理解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小学阶段的小古文诵读训练,不是为了让学生单纯地进行背诵,更为主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有效的诵读训练,进一步去体会和了解经典作品。
二、小学语文小古文诵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加深学生的感悟
语言是富有情感的,是一门艺术,对于学生的诵读学习也是一样,学生通过对小古文的诵读,可以有效加深自身对小古文的理解。诵读,顾名思义就是指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在这期间通过对停连、语调、重音等方面的良好把控,进一步抒发文章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先保证学生字词诵读的准确性,然后再借助视频、故事等使学生理解朗朗上口又简短的文言文,从而进行正确断句和轻重读。
例如,教师在讲解《龟兔竞走》这篇小古文的时候,首先通过龟兔赛跑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古时候说的竞就是“跑”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进行整体朗读,在朗读中找到自己不认识或者拿不准的字词,借助注释。在保证字音没有问题的前提下,再进行后续朗读技巧的学习。如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体会龟与兔的不同速度,告诉学生龟行迟,语速放缓;兔行速,语速轻快。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更好地理解小古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带上动作,让孩子们置于真实情境,化身小乌龟、小兔子,孩子们在“竞”中体会跑的不同速度,朗读的不同节奏,而且通过动作的加入,也可以对学生阅读兴趣进行有效激发。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曹冲称象》这篇古文的诵读教学中设计一些小组竞赛活动,首先需要让学生将古文中每个字的实际含义弄清楚,然后对长句子进行有效分层,如:“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诵读,而且有效划分层次对于学生小古文的记忆效率也有很大帮助。老师通过为学生创建更多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高效的诵读训练。
2.培养学生自主诵读能力
教师在小学小古文诵读教学中,需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切记不能长时间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直接将相关知识灌输给学生,需要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学习、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小古文的学习中,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诵读能力。
例如,在小古文《蜻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展示蜻蜓的美丽,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当中。孩子借助自己的语言介绍蜻蜓,感受蜻蜓的可爱,了解这个昆虫的主要特点,如:“六足四翼”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借助画面,带着理解,尝试诵读小古文《蜻蜓》,并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最好”的学生上台进行“展示”,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天气的阴沉变化、蜻蜓的美丽、儿童的好奇表现出来。在这期间,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活动、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可以在诵读学习中更好地体会小古文的内容以及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进而构建高效的语文学习课堂。
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在保证学生相关字词字音读准确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注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实质,进而实现学生自读、生生合读以及师生合读的教学氛围。
如教师在小古文《囊螢夜读》的教学中,就需要将这篇文言文涉及的注释以及较难理解的字词运用多媒体进行体现,只有保证学生可以将古文中的各个细节都加以了解以后,才能让学生更为主动地投入到诵读训练之中,进而逐步提升学生的诵读体验。如在“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句话中,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知道整句话的含义以及当时的背景,只有学生知道为什么“不常得油”,为什么车胤以如此方法读书,以及从那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车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后,学生才能更好地去进行诵读。
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自主诵读的相关能力进行拓展,学生不仅需要做到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阐述小古文,以及有感情地对小古文进行诵读,而且也需要在完成学习以后,通过诵读训练逐步体会主人公身上的良好品行以及精神。
总之,在新课改的视角下,小学小古文教学需要将诵读作为“基础”来进行体现,教师需要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及培养,让学生养成诵读小古文的习惯,进而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承与深度挖掘。
参考文献:
[1] 李青学《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策略探究》,《新课程研究》2020年第2期。
[2] 吴海侠《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第23期。
[3] 申云霞《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初探》,《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年第2期。
[4] 龚循玉《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诵读的研究与实践》,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所《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九卷)》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