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之文学”观念视阈下的当代电影启示录

2021-09-05韩琛

电影评介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文学传统

韩琛

一、“一代之文学”概念考

“一代之文学”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的广泛流布可能与王国维先生有一定关系[1],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的序言中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2]自王国维先生之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理论逐渐深入人心。从社会普通民众角度来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已经成为人们头脑中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认识的先行概念;从研究者角度来看,民国之后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学史叙事都出现了一个有趣之处:每个时代都有诸多文体,且在唐宋以后大多数文体都已出现,但文学史书写者都不约而同地以楚辞、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主要叙事线索重构文学史的脉络。总而言之,无论对于研究者和普通受众而言,“一代之文学”理论都能够让他们迅速抓住一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感受到一个时代最芬芳的文学之美,亦能够透过这些文学作品感受那个时代最有活力的气息,因此,“一代之文学”理论能够得到学界和广大民众的认可,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理论价值。

“一代之文学”的衡量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文学”才能称之为“一代之文学”?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才能从中发现“一代之文学”理论是否和当代电影相关。考索古代关于“一代之文学”的论述,我们没有发现具体线索,但透过雪爪鸿泥,我们还是从古文献中发现一些残迹。

胡应麟在《诗薮》中说:“诗至于唐而格备,至于绝而體穷,故宋人不得不变而之词,元人不得不变而之曲。词胜而诗亡矣,曲胜而词亦亡矣。”[3]胡氏看到了唐诗的“格备”“体穷”,这是很有见地的,事实上,唐诗在宋人看来确实已经较为成熟,无论是格律、体制、风格都非常完备,宋人想要超越唐诗的规模也确实存在一定难度。此外,相对于唐诗的“格备”,词对于宋人而言是较为新兴的文学体裁,故其可供宋人发挥的余地更多,宋人于宋词就有了更多制定规则的可能和权利,曲之于元代、小说之于明清,也同样是这个道理。由此,可以从胡氏材料中得出一个结论:“一代之文学”是一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一代之文学”都在整体上做到了超越前人,而后人亦难以追赶的高度(并非完全无法超越)。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宛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4]从上述材料可知,由于骚、赋难入汉人之乐,故有古乐府;由于古乐府不入唐人之风俗才有绝句,由于绝句缺少宋人所欣赏的婉转才有词,词不能符合元人的审美才有北曲,北曲不能让南方人感到和谐愉悦才出现了南曲。由此可见,王世贞认为“一代之文学”的诞生还和当时受众的接受有关,在他看来,一代的审美风气造就了“一代之文学”。准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代之文学”符合当时的时代风气,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要求,且能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

袁宏道关于“一代之文学”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5]从袁氏此句可见,“一代之文学”没有定法,“极其变”“穷其趣”是“一代之文学”可贵之处。袁氏眼中的“一代之文学”不是沿着传统文学体裁的老路亦步亦趋,而是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变化、不断创新,这是袁氏所理解的“一代之文学”能够成立的一个前提。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初步拟定“一代之文学”的评定标准:“一代之文学”是一种相对新兴的文学体裁,它在质量上能够超越之前同体裁文学作品,它在形式上已经为后世立下范式,它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得到受众的欢迎,同时也符合这个时代的发展潮流。

二、当代电影是“一代之文学”理论初探

国内外学者已经注意到了传统文学的式微和电影的崛起[6],但学界关于当代电影是“一代之文学”的说法似乎还没有人提及,笔者认为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如果用现代文艺学科划分体系来看,很难将电影纳入到文学范畴之列,故提出当代电影是“一代之文学”本身就是混淆概念,理论上的漏洞让此说很难具有说服力;第二,相对于中国其他传统文学,电影是新兴艺术,在蓬勃发展中的当代电影远远还没有到达丧失活力的境地,因此将电影纳入整个中国文学史的脉络中去考察似乎还言之过早。上述讨论是前人没有关照此说可能存在的两方面原因,亦是笔者为此说预设的两个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认为“一代之文学”理论从始至终都在中国诞生、发展,故为了尊重先贤对于此理论的开辟之功,沿用中国传统泛化之“文学”概念在学理上并非不能通达,如果用中国古代“文”之概念来衡量当代电影,电影完全可列入“文学”之范畴。对于第二个问题,相对于其他传统文学,当代电影的生命固然还将持续,但将当代电影放置整个中国“文学”史中考察不仅不能阻碍当代电影的发展,相反,此举还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电影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的历史地位,让当代电影在横向比较中更加明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那么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是什么?在笔者看来,内外两方面因素都促使当代电影成为“一代之文学”。

(一)当代电影符合“一代之文学”的内在要求

将电影放置“一代之文学”的标准之下衡量,可以发现电影在以下四个方面都符合“一代之文学”的标准:

第一,无论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文体在当时而言都属于相对新兴的文体,就电影艺术而言,它在我国的发展从产生至今不过100多年的历史,因此电影属于相对新兴的“文学”,从这个角度考察当代电影,它无疑符合“一代之文学”的标准。

第二,“一代之文学”是富有创新意义的文体,从艺术呈现方面来说,唐诗、宋词、元曲之所以能够超越前人,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它们能够在形式上大力创新。当代电影无疑是当代更富创新精神的“文学”体裁之一,它的创新体现在各个方面,无论是电影的拍摄方式、屏幕投放、后期剪辑、题材选取,电影内部都在不断创新,而传统文学在题材、形式上几乎已经演进结束,很难再有创新余地。仅就电影呈现方式而言,电影从最初的光学影戏机放映,再到超大银幕、动感球幕、环幕、3D、4D、P2P等放映模式,这其实就是电影内部创新的一个缩影。富有创新精神是“一代之文学”的显著特征,电影无疑具备这一特征。

第三,“一代之文学”是富有活力的文体,就其内部而言,“一代之文学”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电影在当代发展迅猛,无论从数量还是总体艺术水准上来讲都超过了1949年之前的发展水平。仅就当代电影题材来说,当代电影已经有了动作电影、奇幻电影、喜剧电影、恐怖电影、冒险电影、爱情电影、警匪电影、科幻电影、战争电影、灾难电影、温情电影、史诗电影等等类型,这些类型不仅远远超过之前的电影类型,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学的题材来讲,当代电影亦较之更为丰富。无论从数量还是艺术角度考虑,当代电影都符合“一代之文学”的标准。

第四,“一代之文学”的确立一方面是超越古人,另一方也为后世立下较为成熟的范式,唐诗、宋词、元曲莫不如此。电影在当代也开始逐步形成自己较为成熟的体系,从电影剧本的改编,到导演的拍摄,再到演员的呈现,电影的创作流程开始专业化,电影在当代所呈现的成熟是之前所没有的,这也同样是“一代之文学”所具有的一个显著特征。

(二)外部环境适宜当代电影的繁荣发展

以上从当代电影内部角度论证当代电影是“一代之文学”的合理性,事实上,外部因素也同样造就了当代电影的繁荣。举凡几乎所有“一代之文学”,都有它们茁壮成长的时代土壤,那么,当代电影有哪些适宜他们生长的外部土壤呢?

第一,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更适合当代电影的发展。相对于较为封闭的传统社会,当代社会的活跃度更高、人们的生活节奏更快,对于大多数民众而言,人们都似乎都愿意用更短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迎来了所谓的“图像时代”和“读屏时代”。电影的优势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更加凸显,“在电影中,文学向其受众所强制的诸如文字、典故、韵律以及悟性等先在接受条件在这里一概获得了豁免权,观众不再需要凝心静想,不再需要先期的知识投资以期回收具有某种稀缺性的精神利润的回报;当他们的眼睛在永无困倦地追随着画面的快速变换时,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介入到银幕的故事之中,使自己成为某种事件的目击者。”[7]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能够与时代的发展紧密贴合,它能让受众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娱乐享受,能够让受众在一种不费脑力的状态下得到休闲,此外,电影还能够不断运用科技的进步为受众创造更易于接受的艺术呈现,能够抓住当代社会人们更愿意“读图”“读屏”的艺术接受模式。当代电影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更能赢得广大受众的欢迎,这一特征也是历代“一代之文学”所具备的。

第二,现实的利益和激烈竞争促进当代电影的发展。电影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与时代选择有关,另一方面,高额的资金回报也极大的促进了当代电影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电影的经济地位构成了它向文学场强加符号暴力的符号资本。显然,同电影写作所获得的高额报酬相比,文学创作所得到的可怜的稿费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8]。此外,当代电影的激烈竞争也促进了当代电影的兴盛。具体而言,受众在同一段时间内有机会选择多部影片,受众的最终选择固然与个人喜好有关,但从总体上来讲,电影本身的质量是赢得更多受众选择最可靠的保障。因此,当代电影想要在当下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票房,想要在众多电影中脱颖而出,当代电影就必须提高自身的质量。概言之,现实利益导致当代电影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而当代电影在激烈竞争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回顾历代“一代之文学”可以得知,以往“一代之文学”也都是在激烈竞争中得到迅猛发展。

第三,传统文学的衰落加剧了当代电影的发展。据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报刊和电子书阅读量均有所下降。[9]无论从官方数据还是从日常生活的直观感受来看,普通民众对于传统文学的兴趣大体呈现一种下降趋势。与之相反,当代电影正是在传统文学衰落的背景下迅猛发展,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电影票房市场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观影人次从2012年的4.4亿,增长2018年的17.16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5.5%。国内电影票房从2012年的170.7亿元增长到2019年642.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達到20.85%。中国电影产业在国民经济新的发展形势下实现了快速增长。以电影票房收入衡量,我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银幕总数居全球领先的地位。”[10]按照常理来讲,随着民众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较之以往会越来越高,传统文学的衰落势并不代表人们的精神需求降低,而是人们需要新的“一代之文学”填补这一精神需求。因此,在笔者看来,当代电影的迅猛发展还与传统文学的衰落有关。

从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来看,当代电影是“一代之文学”的论证似乎可以成立。

三、“一代之文学”理论对当代电影发展的启示

当代电影能够成为“一代之文学”,时代风气与受众的选择可能是其得以成立的重要前提,而将当代电影放在整个“一代之文学”的发展史中去考察,它是否能够达到对前人全面的超越,笔者不敢妄下雌黄。但有两点可以肯定,科技的进步让电影在视觉感官方面取得了前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受众的选择和电影产业的兴盛让当代电影成为当代最具活力的“文学”之一。面对当代电影迅猛的发展势头,我们当然有理由骄傲——当代电影在票房、电影数目、电影体裁、拍摄技法、整体艺术呈现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对前人的超越,但笔者认为,当代电影作为“一代之文学”不能将自己的比较对象仅仅局限于中国早期电影,而应该在“一代之文学”的大背景下审视其成绩和不足,以虔诚的敬畏心继承中国历代“一代之文学”的优良传统,如此当代电影才可能无愧于时代的选择。“一代之文学”理论对于当代电影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启示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对此问题展开论述:

(一)从传统文学理念中汲取养分

中国传统文学源远流长,虽然“一代之文学”有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中国传统文学的内核却从来没有中断,例如“文质彬彬”“自然天成”“意境浑融”始终是历代“一代之文学”所追求的文学理念。以杜甫为例,如果他没有对熟读儒家经典,那么他的作品就会缺少“民胞物与”的“仁”心,如果他没有对《文选》认真研读,那么他的诗歌就会缺少丰富奇瑰的文字,如果他没有对汉代乐府、六朝诗歌、初唐四杰乃至祖父杜审言的悉心学习,那么他的律诗就缺少了沉郁顿挫,由此可见,杜诗能够成为“一代之文学”中的代表和杜甫对传统对继承有很大关联。同样的,我们举凡后世“一代之文学”中的一流作品,我们无不发现他对于前人的继承。阅读柳永的慢词、周邦彦的长调,明显能够发现他们对于五代“花间词派”的继承;欣赏马致远、张可久、乔吉等人的散曲,也能从中感受到他们对于唐诗意境的模仿;感受曹雪芹红楼之美,如果少了诗歌、词曲、楹联、书画的点缀,不知道《红楼梦》的韵味要消减多少。

从历代“一代之文学”的发展演变来看,一流作品从来不能和传统割裂,继承“一代之文学”的优良传统是当代电影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工作要重视传统:“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11]在此,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提到了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和《花木兰》,他认为好莱坞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素材和灵感,我们也更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如果用历史观审视当代电影,会发现当代电影也是我们这代人留给后世的一份精神财产,当然需要绵延“一代之文学”的优良传统,将古人留给我们“文质彬彬”“自然天成”“意境浑融”等文学理念融入到当代电影的创作当中,如此才无愧时代。

继承和创新的结合从来都是一流作品的标配,但怎么继承、如何继承是摆在当代人面前的棘手问题。笔者认为,创新地继承是当代电影应该秉持的创作理念。质言之,在笔者看来,需要用电影语言将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学理念表现出来,表现古人的文学理念就是继承,而用电影语言表现其实就是创新。创新的成功与否跟导演、编剧的总体筹划有关,同样与艺术呈现部分能否对于传统的深刻理解有关,如果能将传统理念呈现出来,这就是好的创新。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传统的继承不是将古典诗词完全照搬到屏幕之上,这种继承是机械化的继承,我们所说的继承传统是指继承传统的理念,继承诸如“文质彬彬”“意境混融”等一流“一代之文学”所共有的文学理念。因此,我们拍摄的题材并不一定完全要是古代的事迹,举凡古今中外,凡是能够表现出传统理念的电影,即使没有古典文学内容,也丝毫不妨碍它们对于传统文学的继承,反之,这种继承更能凸显我们的创新意识。

《霸王别姬》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获得金棕榈奖的当代电影,这部电影并没有取材古代事迹,而是通过段小楼和程蝶衣两人的爱恨纠葛还原了从民国到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历史面貌。该电影既有史诗般的厚重内容,又有巧妙的编剧技法,真正做到了“文质彬彬”。透过一幕幕引人入胜的电影画面,让人们在电影叙事中不仅看到了一场悲欣交集的爱情史诗,更让受众得到了灵魂的洗礼,这是“文质彬彬”之后所到达的艺术混融。就其文学理念来讲,《霸王别姬》与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艺术混融感何其相似。

(二)从现实生活中发掘艺术素材

反观“一代之文学”的演变规律,会发现几乎所有“一代之文学”都从民间现实生活中发端,无论是诗、词、曲、小说莫不如此。《诗经》中的《国风》本是周朝的民歌,词在唐代本是通俗的曲子词,而戏曲则源于宋代市井的勾栏瓦舍之中,小说起源至今没有定论,但不为士大夫重视的小说出自民间应该没有异议,“一代之文学”源于民间生活为其提供了很好的群众基础,是其保持活力、充满生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来审视“一代之文学”中的一流作品,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都非常重视从现实生活中攫取素材。如果没有对底层百姓怜悯关注,白居易就不可能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千古讽喻;辛弃疾如果没有真正的军旅生涯,他就不可能有“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样的豪迈气魄;关汉卿如果没有“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这样丰富的生活经历,他就写不出那些本色而又富有市井气息的杰作;蒲松龄如果没有多年的科举经历,他就不会有《聊斋志异》里的揶揄与心酸。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很多一流的“一代之文学”都源于民间,且在民间养分中成长壮大。与之相反,过分雅化使得“一代之文学”丢掉了早期的灵动与生气,这同样也导致普通群众在接受端发生了障碍。纵观“一代之文学”的兴衰史,雅化是“一代之文学”步入衰颓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代之文学”的这样一个演变规律给人们什么样的启示呢?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重视从现实生活中攫取素材,这是保持当代电影具有活力的一件重要法宝。实际上,注重从生活中发现艺术素材是我党一贯大力提倡的文艺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就谈到:“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12]综上来看,无论是从“一代之文学”的演变规律,抑或从我党一贯的文艺方针来看,从现实生活中发掘艺术素材都是当代电影需要特殊关注的意见事情。

《我不是药神》是近年来口碑、票房双佳的优秀电影,这部电影就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并在现实素材基础上加以艺术改造而成。如果没有无锡人陆勇的原型故事,那么这部电影中感人的情节就无从谈起,如果缺少了导演、编剧的艺术改编,也不会呈现出如此感人的艺术效果。但归根结底,“中国的电影产业需要艺术创作者深入人民生活,以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为创作视角,创作出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生活、满足人民需求的好作品”[13],只有这样,更多像《我不是药神》这样优秀的影片才会诞生。

(三)从多元地域文化的碰撞中寻求突破

唐诗是“一代之文学”中的一个特殊存在,有趣的是,唐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成熟都与地域文化的碰撞有关。从内容题材来讲,盛唐诗中边塞诗派就是地域碰撞之后的产物。具体而言,西域的风土人情迥异内陆地区,如果没有这种空间转换,王维就没有机会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风光,王之涣也就不会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哀思惆怅,王翰当然也无法切身感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战争残酷。从形式上来讲,唐诗格律的成熟与汉字四声的发现有直接关系,据陈寅恪先生考证,汉字四声的发现与佛典翻译有关,这也就是说唐诗格律的成熟与中印两国的文化碰撞密切相关。[14]此外,作為“一代之文学”的唐诗歌素来以其恢宏的“盛唐气象”为世人所称道,“盛唐气象”的背后折射的是唐人的开放包容,也正是唐代对这些来华异族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才造就了盛唐诗歌的博大气象。

唐诗在多元地域文化的碰撞中得到了提升和发展。笔者认为,当代电影不仅需要对传统创新地继承,同时需要以一种开放心态审视不同文化的差异,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寻求突破。具体而言,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学习不同地域电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以美国好莱坞为例,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技术、市场运营模式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对于技术开发,“好莱坞的IP开发与运营机制,包括跨界整合的集团化结构、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及好莱坞电影从创意、制作到发行、营销、衍生品开发的全产业链运营中所贯彻的IP思维,为正处于IP开发探索期的中国电影业提供借鉴。”[15]除了好莱坞之外,欧洲电影、印度电影、日韩电影等其他盛产优质电影的国家也同样值得学习,要学习他们优秀电影到底好在哪里,认真琢磨,认真思考,思考这些东西是否适合中国当代电影的实际情况。

李安导演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华人导演,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能够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找到新的电影思路,从他的《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断背山》等电影中都能够看到这一点。可见,“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16]

结语

“一代之文学”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当代电影不仅符合“一代之文学”概念的内在要求,外部环境适宜当代电影的繁荣发展。从内外两方面因素来看,当代电影是“一代之文学”在当代的延续。考察“一代之文学”的兴衰演变可为当代电影的发展提供借鉴,从传统文学理念中汲取养分、从现实生活中发掘艺术素材、从多元地域文化的碰撞中寻求突破是“一代之文学”理论给予当代电影发展的三点启示。

参考文献:

[1]王齐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史观的现代意义[ J ].文艺研究,2002(6):50-54.

[2]王国维撰,叶长海导读.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

[3][明]胡应麟.诗薮[M].北京:中华书局,1958:1.

[4]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第4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7.

[5][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87.

[6][7][8]朱国华.电影:文学的终结者?[ J ].文学评论,2003(2):74-80,76,77.

[9]刘彬.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发布[ J ].新阅读,2020(5):7.

[10]谭云明,国立波主编.中國文化传媒投资发展报告2019[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145.

[11][12][16]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108,77,119.

[13]许春姝.《我不是药神》的人民性解析[ J ].电影文学,2018(23):143.

[14]陈寅恪.陈寅恪集 金明馆丛稿初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367-381.

[15]彭侃.好莱坞电影的IP开发与运营机制[ J ].当代电影,2015(9):13.

猜你喜欢

文学传统
我们需要文学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