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研究

2021-09-05谢卫星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博物馆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提升,多媒体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我国优秀文化的展示窗口,博物馆也需要与时俱进,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传统博物馆的“科技感”,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博物馆,更轻松更便利的获取知识,感受文化,增加人们的体验感和参与感,让博物馆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本文分析了多媒体在博物馆展示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目前的应用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旨在增强博物馆对不同人群的吸引力和其社会效益。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博物馆;应用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2-202-03

【本文著录格式】谢卫星.关于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2):202-204.

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强,博物馆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是座巨大的文明宝库,不仅可以提供文物的保护与研究场所,还是群众文化、休闲、旅游的目的地。然而,传统的博物馆只注重展示文物,缺乏科普和沟通作用,使参观人员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降低了博物馆参观人员的热情和对外吸引力。如果合理的将多媒体手段运用到博物馆展览中,势必可以增加展品与参观者的互动,更全面的展示文物的细节与内涵,加深参观者对文物的理解,实现“以人为本”的博物馆工作理念。

一、何为多媒体

多媒体,简单来说就是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传播模式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交互的技术,也就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的多种元素的传播模式。多媒体模式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为人們提供信息服务,因此多媒体模式广泛应用于教学、展览等领域。

多媒体突破了传统的单一信息传播模式,能够生动全面的提供信息服务,并且能够根据个人的喜好屏蔽接受者不感兴趣的内容,筛选出接受者感兴趣的信息,打破了接受者无法主观选择的尴尬局面,提升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兴趣和积极性。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给接受者提供良好的感官体验,可以说多媒体是传播模式的发展方向。

二、建设多媒体博物馆的意义

对博物馆来说,传播和宣传是使命,也是责任。以孔子博物馆为例,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孔子以及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孔子博物馆是座传承文明的宝库,内藏文物70余万件,其中包含古籍善本、文书档案、衣冠服饰、礼器等,代表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如果按照传统的展柜、展台的方式简单布置,参观者很可能只是“走马观花”似的游览,孔子博物馆主要是收藏、展览儒家文化遗产的,这样粗略的游览模式根本无法体现孔子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对参观者来说,简单的“看”文物并不能充分展示儒家文化,想要感知文化,必须通过深刻的体验和互动,才能使人们理解和体会儒家文化,才能让古老的文明焕发出不竭的生命力。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多媒体博物馆和传统博物馆并非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弥补的关系。多媒体技术能够一定程度上补充博物馆的不足,丰富博物馆的参观方式,但本质上还是要依托传统博物馆的实物展示,不可因技术性和娱乐性而模糊了传播文化的重点,必须尊重文物、尊重历史。

三、多媒体博物馆的优势

如今,创新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代名词,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进步。如果能够好好利用创新技术,用多媒体给博物馆注入新鲜的活力,就能够有效的提升参观者的兴趣,也能给参观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官享受。

(一)多媒体技术能传递更多信息

由于文物的特殊性,博物馆展示往往是固定的,不可移动的,但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实现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博物馆藏品展示。相对博物馆的传统展示方式,多媒体可以全方位、立体化对文物进行展示,展示内容丰富,传递的信息也更加精彩多元。比如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的《大哉孔子》,以叙述的手法对孔子的生平事迹和对后世的影响展开讲解,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孔子的历史故事和史实相结合,突出孔子的文化核心,拉进孔子和现代人的距离,让观众对孔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二)多媒体能丰富展览手段

通常我们认为的博物馆展示是单一的实物展示,依靠视觉传递停信息,而多媒体则可以带给人类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综合感官体验,将静态的文物展示变成视频、文字、声音等多种表达形式,丰富的内容和互动性可带给观众沉浸式的参观享受,在多维度的展览方式刺激下,观众也会对博物馆的展览主体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多媒体能增加博物馆的教育性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到博物馆已经不是东看西樵、走马观花似的浏览了,而是在将参观博物馆当成另一种学习的途径,在休闲放松中学到我国古代灿烂的文明和历史文化,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博物馆所传达的知识信息更加明确和易懂,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群体,丰富有趣的多媒体展示手法能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将教育与游乐相结合,让博物馆成为校外的“第二课堂”。

(四)多媒体技术有助于文化的传承

博物馆除了展示实体文物,还有如民俗、音乐、节日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仅仅依靠浏览,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被人们所理解,而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增加观众互动式的体验,突破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展示的局限性,实现全方位、立体、多维度的展示方式,利用感官体验构建观众和传统文化的桥梁,将观众带入过去的时间和空间,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状态”,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生动的传达给观众。

(五)多媒体技术有助于提升体验感

随着布展理念的更新,博物馆在展览陈列上“以人为本”的设计越来越重要,观众与文物之间已经到了相互协同、相互整合的体验式参观模式,当今博物馆不仅仅是单向的展示文物的场所,而是将参观中的感受纳入设计范畴之中,满足人们对文化体验的心理诉求,珍贵的文物如果只停留在观赏的层面,既无法体现文物珍贵的价值,也是参观者的巨大损失。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实现全方位展示的同时,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趣味性设计大大提升观众的体验感,满足观众的感官需求。

四、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多媒体是多种媒体传达技术的组合,例如将视频影音、触屏技术、VR技术等加以融合,合理有效的运用到博物馆的展示平台上,为观众形象生动的展示需传达的内容。多媒体在博物馆中的运用,一方面考验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考验相关人员对馆藏文物的理解,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多媒体技术才能合理的运用到博物馆的展览中。

(一)多媒体视频影音技术

视听体验是增强博物馆体验感的重要一环,在符合博物馆整体布局的条件下,结合文物的历史环境,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视觉层次,减少文字描述,降低对观众的阅读要求,辅助观众轻松便捷的理解展示文物的信息,达到“观有所得”的目的。

视频影音技术是博物馆展示文物的常见手法,大致可分为展厅影音播放和影院播放两种,具体实施方法通常根据博物馆的实际情况来定。

展厅播放一般是在展示文物周边,用屏幕播放文物的图片、发掘现场等信息。影院播放是博物馆专门划一展区当作播放厅,与播放电影类似,工作人员在大屏幕上播放文物的相关信息,如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这些不适应于平面展示的内容都可通过影音模式传达给观众。如孔子博物馆的序厅,每隔半小时就会播放一次视频短片《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短片对孔子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配合着古朴悠扬的音乐和解说,孔子逐渐浮现在巨大的屏幕上,他背对观众,身形高大,周边的场景不断变换,唯有孔子不曾停下传学的脚步,最后不同朝代的人物头像朝画面中间聚拢,形成一个“和”字,而“和”又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观念。整部短片节奏紧凑,解说澎湃、配乐激昂,为观众后续的参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科技的进步,不少博物馆的播放区已经升级为3D播放、4D播放等,给观众带来了更精彩的视听体验。

(二)多媒体触屏及互动技术

触屏技术是参与者点击电子屏幕上展示的信息,系统会根据点击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和说明,触屏技术的一大好处是参与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主选择的模式可以提升觀众吸收信息的效率,方便快捷的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博物馆也可通过这类方法统计了解观众最想知道的内容,根据观众的喜好对博物馆的展览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反馈。

多媒体互动技术是在触屏技术上的延伸,也是博物馆多媒体技术里观众参与性、互动性比较高的一环。如孔子博物馆设置的“夫子问答”互动项目,参与者可点击屏幕上移动的孔子语录,相应的屏幕上会出现关于语录的详细解释,方便观众查看。

互动技术的运用能够让观众和展览结合起来,增强人与信息之间的联系性,与单向信息传递相比,互动性的设置可以用更加新颖和生动的形式营造轻松有趣的氛围,给参观者留下难以忘怀的体验。

(三)VR技术的运用

VR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是多媒体的终极应用技术。VR技术是借助计算机和传感器构建一种人机交互手段,利用电脑模拟出三维立体空间,通过对参与者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的呈现,让参与者身临其境的感受三维空间内的事物。

通过对博物馆文物建模,观众带上3D眼镜就可以从各个角度仔细欣赏文物细节,给参观者带来近距离接触文物的机会的同时能够保证文物不会遭到破坏,VR技术给文物展览和文物保护都带来了新的发展。

(四)其他多媒体技术简述

多媒体语音技术。多媒体语音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博物馆自助式解说的技术,观众头戴耳麦,耳麦内根据观众浏览位置的变化进行相对应的讲解,自主音频讲解不仅可以节省人力成本,还可以内设多种语言及方言,让观众可以自主选择播放模式,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

建立网站来提供更多的信息参考。通过建设网站,博物馆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来展示馆藏文物,观众也可以及时掌握博物馆的基本概况,在参观前对文物的相关背景有基本的了解,在参观的过程中观众将更容易接受文物传递的信息。并且网站可以用来增强观众与博物馆的互动,博物馆工作人员可以定期在网站上展开主体讨论,大家从不同角度进行研讨,加强群众和博物馆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便博物馆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服务。

五、多媒体技术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博物馆带来了全新的升级体验,但是通过观察,多媒体技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依然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何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将是今后多媒体博物馆发展的重点。

(一)盲目追求高级技术

随着科技更迭速度的加快,如果只一味地追求最新的技术,在展览中打高科技的噱头,势必是会影响展览呈现的效果。多媒体始终是博物馆展览的辅助手段,要合理、适当的运用科技手段,而不是用科技掩盖文物本身的价值。博物馆展览最重要的目的是通过馆藏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大众传递文化内涵,如果博物馆相关人员对多媒体没有清晰的认知,很可能造成本末倒置的结果。

(二)缺少对多媒体设备的规划

博物馆的陈列设置都是有主题,有主线的,如果不顾博物馆的陈列规划,将多媒体设备生搬硬套的放在陈列中,不仅不会提高博物馆的科技感,还会影响展览本身的风格,给人杂乱无序的感觉。博物馆在设计上,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结合展览特点,预先留出放置空间,以免造成多媒体设备和展览文物相互影响,生硬刻板的局面。

(三)不重视多媒体设备和内容维护

多媒体设备多为高科技技术,因此在日常使用中一定要注意保养和维护,定期给设备进行“体检”,以免影响正常使用。除了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注意设备的养护以外,还需提醒观众注意保护设备。因部分观众可能不清楚设备的使用方法造成设备损坏,工作人员需提前告知观众注意事项,避免造作不当。对某些参观者可能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博物馆采取提前预防,事后追责的措施,只有要求参观过程中的行为规范,才能有效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发挥出设备的最大价值。

有些博物馆虽然购置了多媒体设备,但是多媒体展现的内容却平淡陈旧,无法提起观众的兴趣。为了给观众呈现出最好的状态,相关人员需要对多媒体设备的展示内容进行及时更新,把简洁明了、生动有趣的内容展示给观众,为观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六、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进步给博物馆带来了新的发展,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博物馆需要有机结合多媒体技术,用丰富多彩的展示方法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增加观众与文物的互动、与信息的沟通、与博物馆的距离,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静下心来感受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为增强我国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展帆.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作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4).

[2]石俊.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如何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J].品位经典,2020(2).

[3]陈谷铨.数字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运用分析[J].时代报告,2019(2).

[4]施榕.浅谈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数字媒体技术[J].知识文库,2019(1).

[5]周一川.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数字媒体技术分析[J].参花(下),2018(7).

作者简介:谢卫星(1973-),男,山东省曲阜市,大学,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与历史性研究。

猜你喜欢

多媒体技术博物馆应用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与多媒体的有效结合
博物馆
多媒体技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运用多媒体技术 服务生物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