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功能评价的城市协同发展研究

2021-09-05郭倩钰邱伟杰陈倩倩鲁亚琪

中国商论 2021年16期
关键词:六安主成分分析法协同发展

郭倩钰 邱伟杰 陈倩倩 鲁亚琪

摘 要: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的不断深入,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受到了极大关注。关于各个城市在这一过程中所承担分工和所起作用的探究逐渐得到重视,各种有关某一类城市职能的评价体系也相继建立。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从城市功能角度出发,综合评价城市职能,探讨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本文将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城市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原始数据的搜集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市功能进行综合打分。通过对各项指标的比较,结合两地现有的发展规划,依托合肥六安经济走廊建设,探究合肥与六安的协同发展模式。

关键词:城市功能;协同发展;主成分分析法;合肥;六安

本文索引:郭倩钰,邱伟杰,陈倩倩,鲁亚琪.<变量 2>[J].中国商论,2021(16):-164.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8(b)--06

党的十九大以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和主要目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这一战略提出以来,从“一带一路”到京津冀协同发展,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逐步形成了都市圈点状分布、城市群块状发展、沿海沿江经济发展带扩展的全方位的区域协调发展布局,同时也是我国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战略布局。

在目前的研究中,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与讨论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首先从某一具体行业出发,探讨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之间的关系,如包剑飞 、张杜鹃(2020) [1]基于耦合协调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17年该区域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差异。探讨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其次是研究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普遍因素与存在的问题,如王曦、李丽玲、杨扬(2020)[2]从国家投资的角度出发,实证分析再理论演绎,综合保增长和提效率两方面探讨国家投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效果。也从某一具体地区出发,结合当地实际对协调发展提出具体的建议,如张宗书(2005)[3]针对德阳市现状 ,提出了五大发展对策。

在城市协同发展战略之中,探究各个城市在这一体系中承担着什么样的分工与职能对于城市之间如何进行协同发展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城市功能,即城市职能,是一个城市在一定区域内所承担的分工和所起的作用。在国外,由于城市化进程较早,所以对城市职能的研究也较早,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我国目前对于城市功能的研究中,大多是以一个城市群或一个省份为基础,研究各个城市的职能分工。如,高烨昕、郭晓佳(2020)[4]从山西省出发采用区位熵和职能强度指数相结合的方法,从职能规模、职能强度和专业化部门3个要素去分析山西省各地级市的职能结构演变。有些是从一个城市单独出发,研究这个城市的城市职能定位或者演变。如徐舟涟(2020)[5]在長三角区域一体化融合加速的新形势和背景下,聚焦苏州,探索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功能定位、政策举措。陈碧帆、孔敬(2020)[6]从城市职能的演变历史出发,以城市史研究为视角,对近代包头城市历史职能研究进行初步探索。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很多学者针对某一类型城市的评价进行体系的构建。如赵振宇,戴赛岚,郭润凡(2020)[7]以新能源城市为切口,从新能源开发情况、新能源利用情况及新能源发展环境三方面建立一套新能源城市指标体系,共选择 16 个指标,分析城市新能源发展的现状。周素萍、全世海(2014)[8]以学习型城市基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黄云凤、张项童(2020)[9]基于绿色城市发展理念与指标构建原则,从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环境质量3个维度构建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胡晓辉、杜德斌(2011)[10]从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两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城市科技创新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在研究城市功能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如潘承仕(2004)[11]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将城市功能分为对外功能和对内功能两个部分, 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也有将两个城市之间的比较建立在城市功能评价的基础之上,如廖玉娟(2005)[12]从城市作为居民生活场所,所承担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的作用,构建包括经济、社会生活、环境、公共管理制成的城市功能综合评价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比较成都与重庆两市的差别。

从实践上来说,合肥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承担着连接中部与东部地区重要纽带的作用。六安市作为合肥市向西发展的重要通道,合六同城化发展也是大势所趋。2020年3月13日,安徽省发改委发布了《合六经济走廊发展规划 (2020—2025年)》,合六经济走廊建设有了初步的“施工图”。本文将通过构建城市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从综合经济子系统、科技创新子系统、交通通达子系统、社会生活子系统以及教育文化子系统这五个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各级指标的相对比较,结合合肥市与六安市现有的发展规划,探究合六协同发展模式,并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1 城市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 城市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代表性原则:选取的评价指标要具有明显的代表性,能够极具代表性的反映出一个城市在某个方面的功能特征。

(2)可操作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应是可以被定性或者定量分析并进行评价的,不应纳入过于模糊的指标或者难以分析和评价的指标。

(3)评价一致性原则:选择指标或者在采集原始数据时,应该以统一的统计口径和一致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4)系统性原则:城市功能包括综合经济功能、科技创新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等子系统,所以构建城市指标体系时要根据所研究城市的实际情况全面系统的发映各个功能层以及整体功能的水平,构建一个具有明确层次、全面系统的城市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1.2 城市功能指标体系架构

基于此次研究对城市及城市功能定义的基础之上,依据各个城市的实际情况,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具有三个层次的城市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包括5个二级指标和45个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

2 评价过程

2.1 原始数据搜集

在前期整理和搜集数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仅仅以合肥与六安两个城市的数据为基础进行计算,得出的结果缺乏可比性和严谨性。所以本文选取了位于合肥都市圈内的六个城市,分别为合肥、六安、马鞍山、芜湖、滁州以及淮南。由于各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发布速度不同,为了能够使数据更加符合现在的发展现状,此次研究中的大部分数据采用2019年的数据,有小部分数据未更新,采用的是2018年的数据。原始數据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2020》《合肥统计年鉴2020》《芜湖统计年鉴2020》《六安统计年鉴2019》《马鞍山统计年鉴2020》《2019年滁州70年统计年鉴》《淮南统计年鉴2020》及安徽省、各市政府相关统计公报等。

2.2 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所构建的城市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评价指标的性质不同,通常具有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应该对所搜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将原始数据变为标准化数值。

此次研究中选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原始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通过以下公式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X=(=1,2,……,n)(1)

以此形成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新的样本矩阵X。

2.3 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的处理

本文采用SPSS20对各个指标进行处理与分析。此次研究的城市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中一共包括五个子系统,我们要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五个子系统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计算出各个城市的子系统得分,最后计算城市功能总得分。

首先进行因子分析,确定进行分析的变量,要求输出各变量的均值、均方差以及相关系数矩阵。同时,选择主成分的因子抽取方法,设置抽取标准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为主成分。要求输出共同度、因子荷载阵和可解释的方差 (以综合经济子系统为例)。

(1)计算主成分

以上结果并不是真正的主成分,此次研究将进一步通过以下的计算来求得综合经济子系统的主成分。由于上述过程中输出的结果是因子负荷,没有给出主成分。我们可以把因子负荷除以相关矩阵特征值的平方根,即

(2)

其中,表示原始变量x1, x2, x3,……, xp在第个主成分上的负荷量构成的向量;是相关系数矩阵R的第个特征值。

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地区GDP总量、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 (重点)企业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保险业务保费收入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第一主成分上负荷相对差别较小。而金融机构存贷款额在第二主成分上的负荷相对较大。计算对应六个城市前两个主成分得分,=1,2,公式如下:

(3)

X表示某个城市的无量纲化数据,计算结果如表3

所示:

(2)其他各子系统得分(如表4所示)

2.4 计算城市功能综合得分

在一定程度上这5个子系统的权重无法用客观的方法得出,所以在二级指标的确定中我们选择使用德尔菲法,即专家调查法,通过多位专家打分的方法,去掉最大最小值求取平均数,得到最终的二级指标权重,如表5所示。

结合各个子系统的权重,通过加权平均可以得出各个城市最终的总得分,结果如表6所示。

从上述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在六个城市中只有合肥市的城市功能综合得分为正数,其他五个城市得分均为负数,由此可见合肥都市圈内的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一分析结果与合肥都市圈的现状相符,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目前结果的相对可信性与真实性。

从各个子系统的得分中,可以看出合肥市在各个方面都领先于其他城市,综合实力较强。芜湖市除了在交通通达子系统得分为负分外,在其他各个子系统的得分都为正数,可以看出芜湖市在各个方面的实力也较强。但六安市与淮南市的各个子系统得分均为负数,说明这两个城市在城市功能的各个方面实力都相对较弱。

在城市功能的相对比较中,我们选择从三级评价指标出发分别进行相对比较,提高精确性与真实性。从经济方面来说,六安市和合肥市主要是在地区经济发展总量以及规模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在相对比较中发现六安市的城市经济结构优化程度较好。在科技创新方面六安市与合肥市相比,科技创新实力较弱,也说明六安市在科技创新方面有较大的发展余地,为进一步发展或者承接合肥市的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在交通方面,六安市在公路运输方面反超合肥,但是在铁路运输方面较差。在社会生活方面,在居民生活保障以及空气质量等环境问题上,六安市超过了合肥市,但是在医疗卫生人员和设施的配置上存在人均较少的问题。在教育文化方面,六安市与合肥市之间的差距较大,说明六安市在一定程度上要加强对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投资与引导发展。

3 合肥与六安的协同发展模式探讨

3.1 综合经济方面

在综合经济方面合肥市与六安市之间的相对差距较大,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六安市应该依托靠近合肥、位于安徽省与湖北省的交界地带的区位优势,与合肥市进行协同发展。一方面,在传统产业方面要通过与合肥市共建产业园区,对合肥市的传统产业进行承接转移,通过共用的基础设施以及人员配置,进行产业技术上的交流和上下游产业的合作,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链,既能够在技术上得到发展,又能够节约一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合作可以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在交通、社会生活、产业经济等方面构建更加紧密的城市间联系,推动合六经济走廊建设进一步发展,合肥都市圈进一步融合以及长三角城市群的深入一体化发展。

3.2 科技创新方面

在科技创新方面,合肥市作为国家级创新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远远领先六安市,但六安市可以借助临近合肥经济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优势,依托与合肥之间便利的交通条件,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同时大力建造“六安新城”,积极与合肥市两大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取得合作,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打造“六安新城”这一名片,同时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

另外高新技术产业要与高校教育与研究结合,也就是要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合肥市拥有先进光子科学技术安徽省实验室、磁约束聚变安徽省实验室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具有较好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六安市要借助市内拥有的科技人才优势,与合肥市重点实验室加强学术交流与产业合作。

3.3 交通通达方面

通过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六安市的公路交通运输较为发达,但与其对应的是铁路运输与航空运输的较不发达,六安市可以依托合肥站、合肥南站以及合肥新桥机场发展自身的对外交通,促进两市之间人流、物流的运输与传送。在交通协作发展中,要打通主干道、通轻轨、城际铁路、公交等城市间的综合交通体系。积极推进合六城际铁路的建设,拉近两市的距离,促进同城化。由于铁路连接机场,可以使合肥六安共用机场并且将一起利用航空港经济,未来临空产业园会在机场周边特别是东西区域重点发展,随着合六工业走廊的形成,辐射周边的经济效应极为明显。同时要加强公路体系的建设,形成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乡镇级道路等多等级道路的联系。另外,通过公交降价与通行时间的压缩,刺激合肥市与六安市的双向人流往来,加强两个城市之间的交通与人口的交流。

3.4 社会生活方面

通过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六安市存在着医疗卫生人员与设施人均配置较少的问题,促进与合肥市的医疗卫生机构的积极合作,建立跨区域、紧密型的医联体、医共体,促进医疗服务同城对接,使合肥的医疗卫生资源向六安市输出。基于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要在两市之间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处置和联防联控机制,探索建立双方定点医院双向转诊、医保定点互认和急诊报销机制,努力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综合管理等资源信息共享。

在居民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城市环境方面,合肥市由于城市的快速扩张与发展,不可避免地在城市空气质量以及人均公共绿地方面存在问题。而六安市的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位于全国前20名,所以两个城市可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协同发展,相互借鉴经验,对于空气质量的治理问题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合作。

3.5 教育文化方面

在高等教育方面,合肥市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一批较高水平的高等院校,应该鼓励两市高校之间在学术交流、产学合作、学术研究以及科技竞赛等方面进行合作。同时不仅仅是高等教育上的合作,还要从基层教育方面入手。两地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鼓励两市学校牵手帮扶、互换交流,深化教育相关人员的深入交流机制,创建一批高水平的共建幼儿园、中小学校。另外,还将构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平台,推动两市之间的中高职学校深度合作,建设产教融合、开放共享的职业教育园区,创建一批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产学研深度发展的校企合作共同体。从历史文化上来说,合肥市与六安市有着相似的方言、相同的习俗。两个城市应该在相同的文化基础上,以经济交流与合作为载体,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与流动,进行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

4 结语

从城市功能评价的角度出发,一方面构建了城市综合功能评价体系,为城市功能的进一步探究提供了一定的可能;另一方面从各城市之间所承担的分工进行研究,为城市区域协同发展的探究开拓新的角度。本文基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从目前全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发现不仅仅是安徽省存在这样的情况—省会城市在全省范围内的城市首位度极高,无论是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社会等方面都与其他地级市具有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对城市功能的相对比较,得出相应的城市协同发展模式。同时,对于其他省份或者其他都市圈中各城市实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可以采用此次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即在各项小指标的相对比较之下进行协同发展模式的制定。合肥市与六安市之间的协同发展作为安徽省目前最为重要的发展规划之一,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其他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作为参考模板,也为合肥都市圈其他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样板,在参考这一样板的发展中,更重要的是结合城市自身的情况因地制宜,择优发展,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与模式。

参考文献

包剑飞,张杜鹃.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演变分析——以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117-127.

王曦,李丽玲,杨扬.国家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实证评估与投资依赖[J].经济学报,2020(1):60-88.

张宗书.德阳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 德阳教育学报,2005(2):9-12.

高烨昕,郭晓佳.基于区位熵的山西省城市职能结构识别[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4(4):79-86.

徐舟涟.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州城市功能定位浅析[J].当代经济,2020(11):74-79.

陈碧帆,孔敬.近代历史发展背景下的包头城市职能演变研究(1840—1949)[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4):76-77.

赵振宇,戴赛岚,郭润凡.新能源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黑龙江电力,2020,42(1):17-21.

周素萍,全世海.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4):111-120.

黄云凤,张项童.绿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权重[J].环境科学学报,2020,40(12);4603-4612.

胡曉辉,杜德斌.科技创新城市的功能内涵、评价体系及判定 标准.[J].经济地理,2011,31(10):1625-1629+1650.

潘承仕.城市功能综合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4.

廖玉娟.城市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及成渝两市比较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

Research on Cit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ased on City Function Evaluation

——Taking He (Fei) Lu (An) as an Example

Anhui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  GUO Qianyu  QIU Weijie  CHEN Qianqian  LU Yaqi

Abstract: With the current deepening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cities has received great atten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 on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role of each city in this process have gradually gained attention, and various evaluation systems related to a certain type of city function have been established one after another. So on this basis, we will st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functions,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urban functions, and discus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ities. This article will construct a city func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roug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collect the original data and use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to comprehensively score the city function. Through the relative comparison of various indicators,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development plans of the two places, and rely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e-Lu Economic Corridor, we will explor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odel of Hefei and Luan.

Keywords: city func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Hefei; Luan

猜你喜欢

六安主成分分析法协同发展
六安号角
六安茶香也袭人
中国装备制造业阶段竞争力研究
陕西省各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吴月娘爱的,贾母不待见的,都是这杯六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