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苦难中探寻“活着”的意义
2021-09-05费嵩翔
费嵩翔
每个人都会因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个人性格等内部与外部因素的促使下,而经历不同的人生际遇和体验不同的生活酸楚。无论悲或喜,一切皆是人生的常态和馈赠。因此,当处于盛世安平中,人们都应尽情地享受生活的平凡和体验简单的乐趣。在苦难面前,学会承受、克服,逐渐成熟,做到坦然处之、笑着生活。余华的《活着》,写的正是“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这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和个人经历下总结得出的。对于现今社会而言,也极具借鉴价值。鉴于此,本文以余华的小说《活着》为例,来分析阐述什么是活着,什么是苦难,以及苦难与活着二者之间的潜在关系,从而告诉人们如何于苦难中探寻“活着”的意义。
一、从余华的《活着》来阐述人们活着的现状
《活着》既是余华本人对活着这一重要人生问题的提出与回答,也是其对“活着”和“苦难”二者之间关系的具体阐述,为人们在困苦中探寻活着的意义提供了一条思路和方法。
在余华的笔下,小说《活着》中的主人公徐福贵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浓重的悲剧色彩。他的悲剧根源于社会,也根源于个人。在他所处的时代,生活总是充斥着苦难,生存也似贫瘠的土地那般,显得十分苍白无力、没有生机。另外,在余华的文字勾画下,福贵的生活也并不像他的名字那般充滿着多福多贵的美好寓意,反之其人生中所遇之事大多是大悲的演绎。从早年时期家庭的破败、衰落,再到身边至亲之人一个又一个死亡的接踵而至,直至晚年时期身边唯有一头老牛伴其余生。可以说,其一生都在与死为邻,孤独好像注定是他的命运。不仅如此,就连生活中仅存有的美好的人和事物于他而言也似昙花一现般无法长留,皆被他一一送走、埋藏。然而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中,苦难并没有完全磨灭福贵继续活下去的意志,反而让他做到了以微笑的方式继续过完剩下的日子,哪怕只是自己独自一人的生活。也许,活着就是如此。无论周遭事物如何变化,活着的人即使再痛苦也要继续下去。毕竟,人活着不是为谁而活,只为了自己,为了活着的本身而活着。
《活着》记录了福贵的一生,包括他的家庭、本人经历和社会背景等等。其中,主人公福贵对于人生不同阶段的态度也决定了他的生活经历。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享乐生活、忍受苦难和以苦为乐。
首先,在享乐主义阶段,福贵出生于地主家庭,且娶有千金小姐家珍为妻。生活可以说吃穿不愁、幸福美满,是当时许多人都羡慕不来的。然而好景不长,总有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徘徊在作死的边缘,福贵就是如此。年轻时期的福贵,虽然表面上有着光鲜亮丽的身份地位和美好的家庭生活,但是他却不懂珍惜当下。反而因其愚昧无知、不谙世事,且沉迷于嫖赌的行为败光了整个家产,使一家人同他一起承受因他而导致的惨痛结果。自此,一家人掉入了社会底层,也陷入了一贫如洗的境地。最终,福贵挥霍、虚度光阴的日子也落下了帷幕。
其次,在忍受苦难的阶段,余华对于苦难的书写主要侧重在对死亡的描述,且占有较大篇幅。毕竟,身边亲人的死亡所带来的心灵震撼和生活打击是其他事情都无法比拟的。细数福贵的一生,他所经历过的死亡总共有七次,且造成人们死亡的原因也无所不有。总的来说,每一次的死亡对于活着的福贵而言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在那段时间里,他的活着几乎被笼罩在死亡的氛围下。在见证所有亲人的离世后,福贵的生活也变得越发沉重,喘气也变得极其困难。他哭泣过、大喊过,也一度陷入悲伤中。但是他知道,自己现在能做的也只是用自己的活着去对抗已经死亡的过去。同时,他也深知自己唯有忍受死亡和生活带来的苦难,才能继续在这个艰难的世界里活着。
最后,苦中作乐是福贵余生阶段的生活态度。在经历种种苦难过后,福贵仍旧是活着的。但他并没有忘记那些痛苦,而是一直背负着这些记忆生活着。从《活着》的开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年老的福贵正拉着一头老牛耕田。嘴里还吆喝着:“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而当书中的“我”问他一头老牛怎么会有那么多名字时,他只是说这牛叫福贵,就一个名字。深究这一举动,不仅是福贵对离世之人的缅怀与挂念,同时也是对无法改变的事实的认命,也是福贵对生活所叹出的一声无奈回应。他内心渴望着能与家人一同生活,但现实让他认清了只有自己活着的事实。
综上所述,余华的《活着》是沉甸甸的,他善于把人们生活中的苦难放大、再放大,以此来考验人们对苦难的忍受程度能有多大。从而告诉人们,即使活着有很多苦难,都是不足为奇的。它的出现虽然会影响生活,但并不会妨碍人们继续活着。在他的故事中,能看到的煽情痕迹很少,但悲苦的意味却很浓重。也正因如此,《活着》才更使读者久久回味、为之动容。
二、对生活中出现的苦难的认识及其意义的解读
(一)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
苦难,又指痛苦和灾难。它源于生活,又作用于人们的身上。所谓痛苦,是一种广泛而不安的人类感受。其含义有三层:一是指身体疼痛苦楚,二是指精神上的折磨疼痛和希望破灭后出现的心理不平衡状态,三是指佛学中对现世人生基本情状的描述。所谓灾难,顾名思义就是灾祸苦难,即自然的或人为的严重损害,所带来的对生命的重大伤害。简而言之,它们都是苦难的呈现形式之一,但不是全部。
自古以来,使人痛苦的根源有很多。例如:生老病死、郁郁不得志、贫穷等等。自然,对于人生苦难的态度,不同的人群亦各执己见。对于苦难认识,本文比较偏向于学者叶嘉莹的观点。她在为周梦蝶的诗集《还魂草》作序时曾把人们对悲苦的态度言简意赅为三类。第一类人是能将悲苦消融于智慧的体悟,如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第二类人是一味沉溺于悲苦而不能自拔,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试问心中唯有愁字之人,其生活怎会不沉浸于苦闷之中;第三类人则是借山水的悠闲来排遣心中的矛盾,如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类人对悲愁的看待方式是可取的,也是相对实用的。生活虽有很多事本就是人们无法左右的,若是固执地坚持到底,到头来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还不如多去感受自然的生命,去看看现存的自然美好。让心里的苦难得到释放,让自我回归自然。总的来说,不同的悲苦态度,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态度的好与坏,皆是个人的选择,旁观者没有权利去批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