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月亮与六便士》中叙事距离的作用
2021-09-05徐锶源
徐锶源
《月亮与六便士》是毛姆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深入探讨了生活与艺术二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在学术界一直被视为研究其长篇小说艺术技巧与思想的典型。叙事距离通過对文本的主题、人物、结构和对话的控制,影响文本的审美与解读。本文以叙事距离为核心研究论点对《月亮与六便士》进行文本分析、小说主题探讨。
一、叙述者距离
叙述者与所表现的人物或受述者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可能是时间上的、物理的、智力的、感情的、道德的,等等。在特定文本中,叙事距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这种变化正是达成叙事、升华叙事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与主人公的距离
《月亮与六便士》作品中,叙事者的身份是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的朋友。将故事情节以主人公的行动轨迹为依据可划分为:伦敦时期、巴黎—马赛时期、塔希提岛时期。在不同时期内,叙事者与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化,既是小说的艺术特色,也是高超的叙事技巧。
伦敦时期,叙事者与主人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与其太太有一些交集,叙事来自叙述者的直接观察。由于叙述者对事实的讲述和评判符合现实世界的认知,可靠叙述使读者完全相信叙述者的言辞,认为人物和事件是真实的。因而使读者对主人公产生亲近感,产生一种天然的代入感,仿佛他就是真实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某个朋友,过着平凡的生活。进而产生一种真实感,产生高叙事信度,使主人公平没于平凡人之中,塑造出早期思特里克兰德乏味证券经纪人的人物印象,为后期的追求反叛、自我释放与超脱做铺垫。
巴黎—马赛时期,叙事者与主人公见面次数并不多,大部分叙述是通过二人的共同好友转述完成的。部分实见与部分打听相结合的叙事,真实度下降,情节开始出现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叙事信度下降。读者逐渐从叙事者权威中清醒过来,开始对叙事者的叙事进行质疑和反思,从而达到二度解读与再创造,丰富文本内涵的效果。
到了塔希提岛时期,叙事者几乎再也没有与主人公打过交道,一切都是从船长那里听说,完全退出了主人公的现实生活,仅作为一个转述者。故事情节进一步模糊和不确定,使叙事信度大大下降。同时,读者先前产生的对于叙事的质疑和反思,在阅读到这一时期时走向高潮。在该时期,思特里克兰德真正找到了艺术的真谛,寻找到了自我的价值,开始了伟大的创作。而这种释放、超脱,这种从平平无奇的证券经纪人到艺术家的飞跃,本来就是魔幻且带有传奇色彩的。叙事的不确定性,正好契合了传奇性这一色彩,增添了文本魅力。
在物理属性上,叙述者与主人公的距离在由近而远变化,对他的情感态度也随之变化。对于思特里克兰德的画家梦想,叙述者一开始也和旁人一样表现出诧异和怀疑,在巴黎—马赛时期发现他“好像画得不算糟糕,虽然绝对称不上什么杰作”,一直到最后塔希提岛时期,开始对主人公表现出认可和敬佩。这种叙事距离在情感上的逐渐亲近,似乎也为读者指引了一个方向,逐渐理解这个“平庸”画家的所作所为,从中品读出作者关于艺术和人生的思考。读者似乎附加在叙述者身上,跟随叙述者的讲述进行主观体验,叙事距离在情感态度导向上起了一定作用,但又为读者保留了注入自我主观意志的空间。
(二)与读者的距离
在该小说文本中,叙事者与读者的距离并没有像叙事者与主人公那样不断变化,总体而言比较固定,呈现出统一稳定的静态特征。叙事者与读者的关系始终保持着一种疏离感,没有亲密,也没有过多的朋友倾诉式的真情表白,只是冷静客观地陈述情节,带有一定的主观情感态度倾向,不强行灌输也不试图说服。这种冷静感与叙述内容的传奇性和奇特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过分激情则接近于勾栏瓦市的说书人,拉开了读者与情节的距离,冲淡了情节真实感,将使读者把情节置于一种虚幻之境,在阅读文本时始终保留“看戏”的清醒意识,难以进入文本进行故事和情感的体验,难以沉浸其中感受文本的价值。
《月亮与六便士》的叙事高明之处,正是在于很好地把握了这种距离感,既有 “月亮”式的高远、朦胧、梦幻,又有“六便士”式的现实、世俗、亲近。
二、叙述空间距离
(一)伦敦与巴黎—马赛
思特里克兰德与其太太是始终存在的两条线。思特里克兰德经历了伦敦、巴黎—马赛、塔希提岛三个阶段,而太太始终居住在伦敦,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二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她对他的态度经历了轻视-怀疑—愤怒—放弃—欣赏几个阶段,从一开始的看不起,认为他“根本不是做艺术家的料”,到思特里克兰德死后,得知他成名后在沙龙里的炫耀与虚伪。
巴黎和马赛在地理空间上离伦敦有一定的距离,但并不太远,始终没有跳脱出欧洲大陆,没有跳脱出发达先进的现代社会。因此思特里克兰德在巴黎和马赛的追寻艺术之路并不顺遂,反而更加感受到来自现代社会的压抑感,更加穷困潦倒,离心中的艺术殿堂越发遥远。
(二)伦敦与塔希提岛
塔希提岛在遥远的太平洋,完全置身于现代社会之外,和巴黎、马赛、伦敦已经有了质的区别,那里民风淳朴,无论建筑还是民风、风俗都充满了原始特征,完全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空间上的疏离,是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想逃离现代社会束缚的决心,更体现了其对艺术和人生的不懈追求。
地理上的距离亦是两种社会之间的距离的外化表现,如果将塔希堤岛更换为西欧小岛,小说的艺术效果则会大打折扣。横亘在西欧与太平洋小岛之间的又何止是几片大陆?就像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中,主人公悉达多厌倦高高在上、锦衣玉食的皇家生活,一定要逃离宫殿到森林一样。作家们在作品中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毅然出离的人物,无一例外地都在逃离看起来金碧辉煌的生活,不断考问着“到底什么才是值得追寻的”的答案。
《月亮与六便士》文中的叙事空间距离强化了两个社会之间的差异,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文本中的两个地理地点赋予了经久不衰的象征价值,正是《月亮与六便士》经典之所在。
三、叙述者距离的作用
叙事距离对文本的结构控制主要体现在叙述者身上,作者往往通过对叙述距离的操控来制造推波助澜的叙事效果,展示高超的写作技巧。《月亮与六便士》中叙事距离由近而远的动态变化,产生一种叙事张力和神秘感,使作家的文本创作与文本本身的创作融为一体,给读者以神秘的审美享受和对现实世界变化无常的戏剧化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