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别康桥》绘画美的解析及审美探索

2021-09-05张文婕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1期
关键词:辞藻再别康桥康桥

张文婕

鉴赏文学作品要求我们有积极的、主动的审美投入,在对文本进行分析时不只是理性分析,还应该有一种审美的体验,以达到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目的。现代诗歌以其独特的文体形式、富丽唯美的辞藻、细腻浪漫的情感,吸引着读者审美的眼光。《再別康桥》作为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更是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诗篇。在对《再别康桥》的阅读、鉴赏中,我们可以从新格律诗派体现的“三美”中直观的绘画美出发,体会诗歌描绘的画面,正确理解其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继而了解诗歌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一、品味色彩,描绘风景画

“三美”是新月派的新诗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闻一多先生曾指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关于新诗“三美”的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其中,“音乐美”是指诗中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则主要强调辞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再别康桥》作为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在“音乐”上隔句押韵,朗朗上口;在“建筑”上错落有致,美观大方;在“绘画”上更是蕴含丰富的极具色彩的意象,呈现出浓烈的画面感,十分清晰地展现了“三美”中的“绘画美”,给人以直观的美的感受和美的享受。

《再别康桥》这首诗仿佛一幅唯美画卷徐徐展开,于眉眼间徘徊清新疏朗之气,于心底间流淌温暖柔软之息,呈现一幅五彩斑斓、顾盼生辉的画面。针对这首富有鲜明审美特征的诗歌,笔者以为在阅读、赏析过程中,应以鲜明的色彩为导向,初步感知全诗,从色彩出发,品读、寻找、分析诗中出现的具有色彩指向性的意象。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强调诗画同源这一特色,王维的诗就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比如“客舍青青柳色新”“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等诗句,给人带来直观的画面感。《再别康桥》中不仅出现了水草的绿、青荇的青这样或润泽深厚或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色彩,还出现了浓烈鲜艳的油画色彩。那河畔翠绿色的柳树在晚霞的余晖中染上金色,就像穿着红嫁衣的新娘在夕阳的照耀下披上一层光辉。河畔绿色、金色、红色交相辉映,色彩浓烈、色彩鲜明的现代油画与康河里清淡雅致的水墨画交相辉映、互相融合,丝毫不显突兀。徐志摩十分喜爱并擅长色彩描写,林徽因在《悼志摩》中曾说:“他喜欢色彩,虽然他自己不会作画,暑假里他曾从杭州给我几封信,他自己叫它们‘描写的水彩画,他用英文极细致地写出西桑田的颜色,每一分嫩绿,每一色鹅黄,他都仔细观察到。”

徐志摩在这首诗中对画面的描绘,不仅有静态的斑斓的色彩,还有“云彩”“波光”“星辉”等,不仅带给人华丽典雅、庄严肃穆的色彩感,还呈现出一种在夕阳照耀下波光粼粼、闪闪发光的夺目的光彩感。这倒映着五彩斑斓波光的潭水,是诗人心中的“天上虹”,多彩而炫目。初读全诗便能获得一种静中有动、实中有虚的感受。

美妙的画面能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感知画面的基础上,读者可跟随诗人的脚步运用细腻的线条、丰富的色彩勾勒出脑中萦绕的康桥美景。“金柳”“青荇”“天上虹”……当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时,就能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进行清晰解读,将感受到的情和意揉碎在康桥的湖光山色中。

二、体会画面,描绘情感画

《再别康桥》是一首极具朦胧美的现代诗,写的是诗人的离别愁绪,突出的感情是一个“别”字。康桥曾是徐志摩美梦的摇篮,这里承载着诗人太多的情感内涵。康桥成为在这个时代背景环境中诗人为求学的场所,在这一段求学旅程中,康桥也曾带给诗人一段朦胧难忘的恋情。

徐志摩曾三次来到康桥,第一次于1921年来康桥留学,在这期间他接触到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文艺观。信仰爱、美与自由,向往英国式文明,树立他所追求的“康桥理想”。学习兴趣也转向了文学创作,他喜爱写诗。回国后写了《康桥再会吧》。第二次去康桥是在1925年,归国后创作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在1928年,当他再到康桥时,物是人非。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经历了甜美爱情的破灭。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纯真的心灵依然保持着向真、向善,心头依然笼罩着淡淡离愁的甜蜜和留恋,最终写下了《再别康桥》。他把康桥当作自己“生命的源”“精神的依恋之乡”,他曾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所以,他写下“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诗句,别情美景、无尽依恋的画面感油然而生。

康桥承载与见证了诗人的成长,陪伴了诗人的梦想。只有在了解了诗人的求学经历、情感波折后,才能感受到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准确地把握康桥对于诗人来说非同寻常的意义,也更能体会到诗人所描绘的康桥不仅仅是康桥,更是那一段逝去的岁月、一场不可握在手中的理想、一次只能咫尺天涯的恋情。

三、发掘画面,描绘个性画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鉴赏诗歌要切实能够读懂,走进诗人内心深处。徐志摩的诗歌之所以动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具有一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风貌。分析这首诗不仅要欣赏其富有流动性的画面美,还要体会其反传统离别诗“伤离别”的精致构思。诗歌往往通过赋予事物生命,抒发作者无尽的情感。为此,根据诗歌的语言、意象所营造的画面进行审美鉴赏,需要丰富的想象力。透过作品描述的表象,探求其无形的情感世界。

在探究过程中,揣摩诗人描绘的画面,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之处,比如,“金柳”是金色的,“新娘”却是火红的,为什么要把金柳比作新娘。再如,“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明明描绘的是清泉,诗人又为何要做刻意的否定。此时,就需仔细体会《再别康桥》从类别上讲是一首离别诗的本质。那么基于这样的情感态度,结合作者创作诗歌的背景,就可以感受到,一方面徐志摩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里的新娘,金柳在风中摇曳飘摇的景象如同新娘被风吹起的裙摆,做新娘时是女子一生中最美的时刻。诗中又将清泉比作彩虹似的梦,梦本就是虚幻的、美好得不真实,美丽得如同假象,作者将康桥清泉的美景当成了美梦,此景只应天上有,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回味。而另一方面,诗人将康桥的景色一一细数,沉溺于康桥的景色间流连忘返,沉浸在美好回忆中无法自拔,将自然风光的描绘呈现在我们面前,更加深切直观地展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对逝去年华的追忆。

猜你喜欢

辞藻再别康桥康桥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星辰
基于UMU平台的语文互动教学探究——以《再别康桥》一课教学为例
“雨巷诗人”与“康桥诗人”
郑州康桥悦蓉园新中式院墅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脱变蔓延
种植诗行
为你
《雨巷》与《再别康桥》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