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秀华《我爱你》的意象解析

2021-09-05徐璠婧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1期
关键词:我爱你稗子余秀华

徐璠婧

“意象”是寄予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在现代诗人余秀华的《我爱你》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诗人在这些田园风格的“象”中,寄托了许多隐含了的“象”。文章将结合诗人余秀华的意象使用手法与创作背景,解读分析这些意象背后的生动情感,共赏诗歌之美。

从古至今,从诗歌的风格中便可窥探出,我国的情感表达方式都是委婉且含蓄的,通常都将主观的情感意识借以客观存在表达出来,而这种客观存在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意象”。早在南朝就有对“意象”的初步解读,刘勰云写道“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文心雕龙·神思》,1958),本意是眼光独到的工匠,能够按着心中的形象挥动斧头,其中的“意象”就是人们物化的情感,越是含蓄委婉的诗歌,意象运用的越多,其中韵味越是深远。至今“意象”的用法,对许多诗人来说已经熟能生巧。意象是以独特的审美表现创造出的具有双重意义的艺术形象(屈光,2002),其中的“意”是作者独特审美创造的成果,而“象”则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這个客观存在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与创作者的生活轨迹、性格形成同步。现代诗人余秀华的《我爱你》就是一篇典型的中式表达的爱情诗,全诗运用了大量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或统一或对立,非常具有艺术张力。全篇没有提及一个“爱”字,却将爱意藏在了字里行间里,每一个意象都让读者觉得熟悉又陌生,诗中的意象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之物,在揣摩出诗人的情感后,都变得熠熠生辉,这首诗中的意象是值得令人揣摩的对象。

《我爱你》出自余秀华的诗集《月亮落在左手上》(2015),彼时的诗人在文坛崭露头角,在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强大的同时,与前夫的婚姻也已经快要走到尽头,身体的“疼痛”与精神的“疼痛”,始终缠绕着她。诗人称诗歌是“灵魂的自然流露”,而这时流露出的灵魂,除了卑微还有对美好的憧憬。

诗中一开头“每天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阳光好的时候把自己放进去,像一块陈皮”,“陈皮”这一意象,诗人运用得非常巧妙,“陈皮”本是中药药材,是晒干后的橘子皮或橙子皮。诗人每日于田野农作,简单地活着,可她又比普通人多了一层身份,那就是“病人”,终日与药为伴,自己仿佛一个药罐子,所以选择“陈皮”这一意象。全诗开头就奠定了一种悲凉的基调,在暗叹无奈的同时,诗人又习惯于命运这样不公的安排。但诗人的内心还是向往着阳光的,这种习惯却不屈服、默默忍受却又暗自向往的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形成了巨大的艺术冲击力。在诗人的眼里阳光好的时候,连诗句都是欢愉的,沉浸在阳光之下时,连空气都是安静的。在阳光下,唯愿蒸发掉所有的阴霾,就像一块“陈皮”似的。以“陈皮”作为意象,身体的疼痛、植物的萎缩、灵魂的凋零本就是相通的。

诗中的前半段写出了许多让诗人感到美好的事物,这些事物都是因“你”而美好,而“你”就是美好的本身。而这时诗人运用了“雪”这一意象,这是诗人刻画的浪漫,同时也是诗人无声的呐喊,这生命像置身于寒冬之中,美好的事物想想遥远,却又好像触手可及,诗人此刻的内心如“雪”一般,是盲目的、孤独的、虚无的、脆弱的,像心动时肚子里的蝴蝶,又像一个荒唐的笑话。无法用更露骨的词语描述更多,诗人只能告诉你,当她触及这些美好的事物时,内心下了一场“雪”,而她又抑制住了这场“雪”。在爱情里,诗人是如此的小心翼翼,又是如此的深情且克制,这样的比喻方式如同一根羽毛飘在读者耳朵里,一动就让人酥麻,轻而易举地沉浸在这样的篇章中,听诗人娓娓道来。

诗的第二段“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这人间情事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而“麻雀儿”就是象征着时间流逝的意象,有意义的时间流逝是刻骨铭心,无意义的时间流逝是消磨时光。意象具有其内在的生命,它的形成与发展与人类同步(曹苇航,2002),所以这个意象的选择有章可循,它是“麻雀儿”,而不是“金丝雀”“海鸥”“苍鹰”“黄鹂”,是因为诗人诞生在田野乡间,自认为是平凡的存在,没有华丽的外表、动人的嗓音、傲人的胸襟,只有随处可见。而且在众多诗作中,“麻雀儿”也出现过多次:《赞美诗》中“经过了那么多灰心丧气的日子,麻雀还在飞,我还在搬弄旧书”(《月光落在左手上》,2015);《麦子黄了》中:“我很满意在这里降落,如同一只麻雀儿衔着天空的蓝穿过”(《月光落在左手上》,2015);等等。麻雀飞过,时间也飞过,诗人笔下的这只“麻雀儿”有无聊的也有深刻的。

全诗的最后一段“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告诉你一颗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稻子”和“稗子”这一组具有对立关系的意象,在相互作用中,将全诗情感推向制高点。“稻子”是最常见的农作物,也是使人们得以生存的最重要的食物。它受人们的圈养与喜爱,夏天、秋天都能成熟。而“稗子”虽然长得像稻子,但却是稻田间的害草,其果实也很少有人食用,遭人嫌弃。甚至连“稗”这个字,都是带有贬义的,《广雅》中称“稗,小也”,指出“稗”是形容很小、非正统主流的东西,而后延伸的词语“稗史”是指非正史的轶闻琐事,“稗政”更是指不良的政治手段。诗人让“你”知道“稻子和稗子”的区别,就是想要“你”知道“我”和其他人的区别。诗人就是这颗“稗子”,表面上看起来与寻常人无异,但其实是一个残缺的病人,被命运戏耍的独行侠。诗人是自卑的、不完美的,但她直面这种自卑,这种不完美,率真地走向“你”的内心寻求接纳,她不说风花雪月的诗歌,只告诉“你”最真实的自己。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这部纪录片中,诗人不顾父母的反对坚持与丈夫离婚,这种倔强、这种强硬,是在这个禁锢的时代中最欣喜的表现。这是底层妇女对生命的一种自我认同,也预示着女权意识的逐渐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向命运的不公、婚姻的不公宣战,哪怕是一个残疾妇女。一颗“稗子”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

最后,就是在全诗出现过两次的“春天”这一意象,这个意象与其他的意象形成了领属关系,包含了所有美好相关的意象。这个“春天”是美好的春天,冬雪消融,万物生机,没有哪个生物不向往着春天,不管稻子还是稗子,都像大自然恩赐的蜜糖,春天里的一切都是崭新的,富有希望的。诗人虽以稗子自比,但是稗子又何尝不暗自期待着春天呢?这是诗人心中的一块净土,被疾病缠身、被婚姻束缚、被道德绑架,单单一件都算得上人间疾苦,可是诗人仍然如此果敢,诗中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希望。同时这又是让人提心吊胆的“春天”,一颗稗子在田间有多么的显眼、多么的格格不入、多么的遭人嫌弃。生机勃勃又亟待割弃的春天,美好又提心吊胆的春天,这两种矛盾的纠葛被不断放大,让读者在感叹这意象运用得如此巧妙的同时,又不禁感叹,诗人笔下的生命是如此有力量,不管稗子还是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会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爱你》中的意象具有以下显著特点:首先,在意象的选择中,诗人都是以“陈皮”“麻雀儿”“稗子”等事物作为情感的寄托,整体类型属于田园风格,这也与诗人从小生活在乡村有很大的关系,诗人将这些意象用最简洁的语言向读者倾诉,这些意象源于生活,显得朴素、平实,做到了情与物的高度融合。其次,这些意象的状性,从前文的解读中可以看出,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之物,同时又极具生命力。这些意象单纯清新,却极具色彩美感、动态美感和审美愉悦,每一个意象都蕴含着丰厚的内涵,诗人又注入生命与意义,使之更为含韵生动。最后,是多层次的意象使用技巧,全诗的意象以统一、对立或领属的关系进行组合,这些组合间相互作用,使抽离的情感变得更具体,使不可捉摸的感情变得有声有形。诗中情感内敛却极具穿透力,诗人自卑却始终向往美好,这种情感的两极,极具矛盾性的表达效果,结合着意象,相互对照、相互转换,最后使全诗富有哲学性和美学冲击力。

这首诗歌作为一首现代爱情诗,极具代表性和创新性。代表在于这首诗延续了中国诗歌的风格,含蓄内敛又不失情感的厚重。创新在于这首诗歌的意象使用手法丰富,相互矛盾又相互作用,让读者在视觉和感觉范围极致的享受,同时砌文的背后又蕴藏着主体意识和个体生命意义,发人深思。这种带有余秀华独有色彩的诗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猜你喜欢

我爱你稗子余秀华
The Poet on Earth
我不想吃稗子草长大
一棵稗子在担心什么
无耻当有种
余秀华的慢写作
雪 山
一颗稗子和一颗麦子
如何说“我爱你”
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