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金锁记》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2021-09-05李心之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1期
关键词:曹七巧金锁记张爱玲

李心之

张爱玲是在战火纷繁中成长起来的伟大天才,以其才情在近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作品总蕴藏着挥之不去的悲凉,笼罩着悲剧的氛围。扭曲的人生和苍凉的意境似乎成为张爱玲小说的标志。张爱玲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众多,本文结合《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命运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一、悲剧意识的成因

回顾张爱玲的一生,她几乎是在孤独与封闭中度过的。父親的打骂、母亲的疏离给她的童年烙下了伤痛的疤痕,童年未曾体验过温暖,成年后也不曾得到幸福。遇人不淑的爱情和不被祝福的婚姻让张爱玲本就脆弱的心变得更加千疮百孔。出国后,本以为开始新一段的感情实则是她另一个不幸的开始,这位才女蹉跎了半生还是没能寻得幸福的归宿,只给世人留下一声叹惋。她始终浸染在寒彻心扉的凄凉与孤独里。张爱玲作品中挥之不去的悲凉,也是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所投射的。

(一)少年缺失家的温暖

她出身名门世家,却没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父母亲无休止的争吵给张爱玲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抹去的伤痕。亲情和温暖的家庭于张爱玲来说是奢侈的,是遥不可及的,这个早慧、敏感的少女就这样跌跌撞撞地长大,养成一颗脆弱疏离的心,却怀揣一个孤傲伟大的梦。

悲惨的家庭生活和不美好的童年回忆使得她过早形成对美满生命的天然抵触,文学自然地成为她情感的寄托。少年缺失家的温暖造就了张爱玲敏感个性中最初的苍凉情结,奠定了她作品的悲剧基调。

(二)遇人不淑导致爱情破灭

童年未得到的温暖,张爱玲没有放弃寻找,成年以后她还是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命运的安排下,她坠入了爱河,她不顾世俗的眼光,用情颇深,但对方却另结新欢。张爱玲苦等对方回心转意,为了爱,她勉强支撑着自己。但她没有为了爱放弃自己的尊严,面对冷峻的人生,她轻轻摆出“苍凉的手势”继而转身茕茕孑立。

这段昙花一现的失败爱情对张爱玲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对美好人生的憧憬和现实的巨大反差给她的人生增添了无尽的悲凉,感情的兴衰在她冷静的文笔下体现并产生影响。小说中看似没有掺杂作者太多的情感,但字里行间却都传达了她对爱和婚姻的感受:爱是靠不住的,婚姻是失败的。感情基调悲凉。

(三)生逢乱世特殊的审美眼光

20世纪40年代的张爱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失语者。动荡的现实生存环境,使她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生逢乱世,对一向远离政治,留恋风花雪月的张爱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前途渺茫,她倍感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她以笔力诉心绪,作品多抒写沪港洋场中的虚伪人生,对于自己身世命运的渺茫也多体现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挥之不去的悲剧情结始终笼罩在她的创作过程中。

二、张爱玲小说中悲剧意识的特征

张爱玲的小说大多以悲剧收场。作品在意象的使用、色彩的渲染和塑造人物形象上都独树一帜、别有风格。由于作者心中总怀着一种悲情,所写所作也不自觉地打上这样的底色,以下笔者从几个角度说明张爱玲小说中悲剧意识的特征。

(一)“月”意象的采用

“意象”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复合体,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对“月”意象的描绘颇多。一轮苍凉的冷月,悬于《金锁记》中,静谧的寒光,充斥着悲剧色彩。在《金锁记》 这个故事里,月光洒在了多处,“月”意象的重点描写之处,都表现出淡淡的凄凉。

以长安退学前的那一夜为例“长安爬下床来,半蹲半坐在地上,……这时候窗子外面月亮出来了: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残月……”这里的月亮是残缺的,代表长安的退学是一种牺牲。“月”意象烘托了悲哀的气氛,是悲剧意识的特征之一。

《金锁记》中“月”意象的采用带有作者强烈的情感,在整篇小说中贯穿,与人物同悲同喜,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与主人公的悲情不谋而合,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意象来传达小说悲剧意识的特征。

(二)凄凉色彩的使用

在色彩的使用上,张爱玲也展现出不同常人的天赋,如她所说,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是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由于她的审美和敏感,对于色彩的搭配选择,张爱玲是十分精心的。她擅长于运用色彩来表达人物的内心和营造氛围的凄凉。

《金锁记》中从曹七巧穿衣打扮上的明显变化可见,当她还是麻油店里小姑娘时,穿着明媚热烈“蓝夏布衫裤”和刚嫁到姜家时的“银红衫子,雪青的小脚裤”都表现出人物此时还是充满生命力的。但当她在大家庭衰微破败的过程中逐渐沉沦,心理变得扭曲时,穿着无论从颜色上还是款式上都变得冷清、暗淡许多,与曹七巧苍凉的人生经历相吻合。张爱玲以色彩的有意运用,投射人物生命阶段的变化,传达出作品悲凉的文学底蕴,显示出小说悲剧意识的特征。

(三)着眼小人物的悲欢

由于独特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张爱玲作品融古今中外于一炉,形成“非中非西”的特色。在她的作品中,多是描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着眼于社会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张爱玲笔下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为温饱奔走的人们,为了生活费尽心思,只能在钻营算计、钩心斗角中勉强生活。他们是不完美的,但相比带着光环的人物,他们更立体、更能反映时代的特征。

他们身上固有人性的弱点,可正因为他们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才折射出当时黑暗的社会和扭曲的人性。张爱玲着眼平凡人的生活,透过他们的悲欢,传达出自己的悲凉,她自己亦如这时代浮萍,随着社会的大潮涌动,通过作品抒写悲情和悲剧意识。

三、曹七巧的悲剧命运探析

曹七巧,一个本来烂漫、有活力的好姑娘,被攀高枝的父亲嫁到姜家后,在正常的情欲长期得不到满足以及金钱的诱惑下,心理畸变,最终毁灭了自己的一生,也耽误了儿女的幸福,使“三十年前的故事—完不了”,这完不了的悲凉,使小说具有了更加深重的悲剧意识。以下笔者将简单探析曹七巧悲剧命运的原因和张爱玲笔下的悲剧意识。

(一)囿于黄金的枷锁

猜你喜欢

曹七巧金锁记张爱玲
九月雨
解读《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香港舞台剧女王”焦媛和她的《金锁记》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张爱玲在路上
悲悯中的苍凉一一透过《金锁记》看张爱玲小说的底色
《金锁记》改写改译的曲折历程及其分析
《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