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中国环境保护政策效力分析

2021-09-05刘诗沐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26期
关键词:污染治理

刘诗沐

摘要:继续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是“十四五”阶段的重要规划和任务目标。文章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2012)(下文简称《规划》)政策出台前后,中国大气污染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协整关系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同相对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更加注重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政策出台后,我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产生了较大差异,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有效控制了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但也存在着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不足,区域差距较大等一系列问题。最后,针对研究的结论与存在问题,为“十四五”全面建成生态和谐社会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政策;污染治理

一、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走过了西方国家工业化的百年历程。但是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所产生的环境代价也是巨大的。在2013年前后,中国主要大气污染指标更是达到了历史最值。根据相关环保调查结果显示,全球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5个,占比高达75%。中国一度成为世界环境领域关注的焦点地区。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每年因空氣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在50万左右,肺癌已成为中国的第一大杀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美丽中国”建设,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积极探索,科学创新。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之路。以期改变“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模式。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一条以环境污染程度为纵轴,以经济发展水平为横轴的一条倒U形的曲线。相关学者研究发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产生显著的负向效应,而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拐点)之后,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正确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区间位置、判断拐点、研究环境政策效力,有利于及时调整环境政策,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目标。

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依托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依据国内外环境统计数据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拐点数据对目前中国经济所处区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进行分析与判断;二是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形态下生态环境治理措施成效,以《规划》为转折点,通过建立时间序列的门限模型,采用对数形式的二次型回归,研究政策出台前后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特点。研究发现: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存在着诸多共性,但中国在面临拐点时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对滞后,证明中国改变了传统发展道路,逐步探索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和谐共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规划》出台前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较大差异,政策的出台有效的促进了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降低,但也存在着“重在防,轻于治”的问题,典型表现即为污染治理投资不足;目前我国区域环境问题差异较大,产业结构仍待调整,国际合作形势依然严峻。针对上述研究成果,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本文在政策建议部分就当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加大环境整治投资力度、加强国际合作、产业持续优化等一系列政策建议,以期实现中国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与提升。

二、文献综述

从国外的研究来看,在21世纪初,大量学者利用不同的数据与模型结构证实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的结构特征。Schmalensee (1998)收集了140个国家的数据,使用分段函数研究了20世纪后半期二氧化碳排放与人均收入的关系,对EKC的存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除此之外,Brock(2010),Lopez(2000)等一系列学者通过构建动态跨际叠代、静态模型等,从不同方向对EKC进行了分析论证。Grossma(1995)认为环境污染是GDP 的三次函数,通过构建国际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大多数污染物随经济增长呈现倒U型特征,部分污染物呈现出N型特征。我国学者张赞(2006)用工业化水平替代了原先模型中的人均收入,研究了工业经济结构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李小胜(2013)利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捕捉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异质性。另一部分学者,如Stern等则认为曲线会因变量随机性偏差而改变形态,对倒U型的曲线特征提出了质疑。

近年来,我国学者从中国国情出发,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从区域发展、产业协调、污染防治等各个角度对当前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探索。王勇(2016)等,通过对人均收入与主要大气污染物关系的回归拟合发现,中国目前正处于跨越拐点的关键时期。吕杰(2016)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环境污染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不尽相同的区域特征。俞海(2016)通过模拟分析对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峰值进行了研判。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学者对EKC的认识不断加深,从数据选取到模型的优化调整逐步完善了相关系统体系,但是目前仍缺乏对生态环境政策影响效力的探究。本文将利用面板数据,采用门限回归模型,对《规划》政策效力进行探究,以期促进我国各区域生态环境政策的进一步优化,顺利实现“打赢蓝天保卫战”这一目标。

三、数据及分析

本文主要选取了中国2004~2017年人均GDP与二氧化硫排放量数据、中国重点城市环境监测站二氧化碳浓度数据、2011~2017年人均GDP与氮氧化合物排放量数据、2004~2017年中国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数据、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前后相关数据。以上国内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数据库;国外数据来自于WDI 数据库。

(一)二氧化硫排放量与人均GDP

通过分析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与人均GDP关系曲线,可以发现,在2005年以前,随着经济发展,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上升,到2005年左右达到短期峰值,此后近十年,排放量趋于平稳,有缓慢下降趋势。自2015年以后中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随人均GDP的提高而明显趋于下降,二氧化硫作为中国工业污染的重要和主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以及政策出台后对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抑制作用,展现出中国经济环境效力的整体提升。中国主要城市人均GDP与二氧化硫排放量离散图体现出中国不同区域城市发展特点,尤其是低经济发展水平高污染排放城市尤其值得关注,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较为艰巨。

猜你喜欢

污染治理
开州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调查研究
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困境
试论如何提高水质检测的准确性及稳定性
工业氧化钼生产工艺及污染治理分析
正阳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状况分析与研究
环境经济学视角下养殖业负外部性分析及治理
政府规制视角下的企业环境行为仿真研究
工业与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的大气污染治理研究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