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视角下的农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路径探析
2021-09-05邓思宇向小倩姚艳
邓思宇 向小倩 姚艳
摘要:农地自古是农民赖以生活的基础,是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的关键,积极引导农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需要。文章总结了自“三权分置”实施以来,我国农地经营权流转所取得的成效及仍然存在的问题。并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视角出发,探析农地经营权流转的路径,提出要完善农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整合农地资源、搭建“农户+”平台、创新金融保险支持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路径
农地是农民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鼓励农地承包经营权公开流转。积极引导农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是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目前学者们对农地经营权流转的研究多集中在流转模式、流转意愿、流转利益保障与风险等方面,对新型农业主体培育与农地经营权流转结合的研究较少。农地的有序流转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二者相辅相成。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视角,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利于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农地经营权流转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流转成效
1.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地经营效益
目前,我国农地流转发展迅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不断探索流转发展模式。一方面,部分资金雄厚的农地经营主体通过资本进行土地整合,实现规模化生产,随后由专业人员统一管理。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的专业化与机械化程度,使单位面积的农地只需较少的劳动力便可获得更高的产能。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新型经营主体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管理農产品质量与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地经营效益。
2. 促进农地经营主体多元化,提高农地利用效率
农地经营权通过出租、转包、转让等多种方式流转,使经营主体从最初的单一农户逐渐发展到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外部企业等,经营主体呈多元化趋势。一方面,多元的经营主体催生多元利用方式,利于创新农地经营管理模式,稳定农村的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化转型。另一方面,可将不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地转给其他经营主体,减少土地撂荒,也减少因经验不足而导致农地减产或生态破坏,提高农地的利用效率。
3.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
农地经营权流转的施行解放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一些不擅长从事农地经营管理活动的农民将农地经营权流转出去,寻找更适合的工作,增加收入来源。农民不仅能获得农地经营权流转的费用,还能享有外出打工获得的报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存在的问题
1. 农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不健全
农地经营权流转形式多元化,但未形成规范统一的流转市场,流转主体获取信息渠道单一,多数通过村委会获取信息,但村委会在农地经营权流转中并没有发挥引导、监督、中介等职能。此外,部分地区农地经营权流转手续复杂,耗时长,在经营权办理期间农地处于空闲状态,利用效率较低。部分已经种植的庄稼幼苗在农地交接期间被忽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 缺乏对农地的监管
流转后地区缺乏对农地经营权的监管,一些农地经营主体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未遵循自然法则导致农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当农地生产条件较差时,经营者会放弃农地另寻新地,最终土壤条件较差的土地只能由农民买单。此外,虽然我国对农地流转的用途有明文限制,但由于地方政府疏于管理,农地非农化与非粮化现象仍屡见不鲜。
3. 农民权益被忽视
农民由于缺乏对农地经营权流转的相关认识,在流转中处于弱势方。村民的农地流转多由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代处理,在谈判中,会因整体稳定利益降低土地真正价值。其次,农民对农地流转市场不了解,又缺乏统一的定价机制,在流转相关主体的利益博弈中处于下风,部分农民未获得与流转农地相匹配的价值。
二、农地经营权新型经营主体
(一)专业化家庭农场
专业化家庭农场主要包括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以家庭为基础的小规模经营组织。专业大户是基于传统小农户的影响,专业化更高规模更大的农户。为追求经济利益会根据市场变化种植一种或几种农作物,实现某一农业产业专业化经营;家庭农场是将资本与劳动高度结合,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业生产方式。家庭农场的专业化、规模化与商品化程度高于农业大户,既有传统小农经营的制度优势内核,又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是未来农业生产环节的主力军。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建立的经济组织,如生产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这类组织采取入股、置换等多种流转形式,在村集体进行二次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将农户组织起来,提供相应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此外,通过标准化、商品化的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能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了农业市场的竞争力。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以依托农副产品基地,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为主,将农产品和农户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联系起来的特殊企业群体,该类型主体需要雇佣当地基础农户,也需要高技术人才作为支撑,此外还需大量的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农业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条件。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困境
新型农业经营涉及主体多元,流程复杂,在培育过程中难度较大。不管是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外部环境还是内在因素来看,都面临着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