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1-09-05杨柳青
杨柳青
摘 要:在学科素养理念的指导下,教育工作者应跳出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限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与综合品质。立足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对如何在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展开分析,共同促进小学生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语文素养;培养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学科素养的组成共包括4点,分别为基础读写能力、句子理解能力、情感分析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这四大要点的有效锻炼可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有效形成。对此,在现代社会,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引导者,必须对教学方法加以创新,对教育理念加以调整,在学科素养的指引下重构教学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注重基础教学,夯实文学功底
小学低年级学生没有丰富的学习经验,甚至没有较强的学习意识,整个人处于十分懵懂的状态。夯实基础、激发意识是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的重点任务。如果学生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掌握,那么在之后的学习中必然会出现不稳定的状态,直接影响自己的学习效果与学科素养。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能过于着急,而应该以基础为主。例如,先带领学生识字,然后学习拼音。在课文教学中,教师也应重点带领学生了解文后的生字、生词。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学习这些知识时,教师需要巧妙地利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1]。
二、加强教学引导,指引良好方向
引导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开展的一项工作,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引导辅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的掌握。例如,在一年级教学中,教师需要巧妙地引入阅读,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逐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及素养。但一年级小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和词汇量,在阅读中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对此,教师需要稳定心态。在日常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地做好教学延伸,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接触的书目,如《百家姓》《三字经》等。通过这些字词较多的文本,加大学生的词汇量,也可对其形成一定的德育引导,促使其产生德育思想,为其语文素养的发展提供养分。
三、鼓励基础创作,锻炼实践能力
小学生虽然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相对较为薄弱,但由于身处网络时代,所以接受信息的途径较多。并且,在多方信息的融合下,很多学生都会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在学习古诗词时,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替换其中的一些字词,变成另外一首打油诗或者吐槽诗。简单分析来看,在这种学生视为游戏的行为中,其自身的创造能力与创作能力可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增强。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然后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根据古诗基础展开创作,增强自身的实践水准,进而提高学科素养。
例如,讲解完《咏柳》这首古诗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诗人对春天柳树的描写尝试性地将“咏柳”替换为“咏荷花”“咏松树”。这一形式可以减缓学生的写作压力,锻炼学生的写作思维,让学生产生遣词造句的意识。除此之外,在教学之余,教师也可借助网络为学生介绍一些同龄小朋友所撰写的诗歌,让学生看到其他同龄小朋友的优秀,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
四、创新教学氛围,促进素养提升
氛围是小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教师可以放下自己的职业刻板形象,不要一味地把自己看作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命令者,而是可以放平身段,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组成师生共同体[2]。在学习文章时,师生共同交流;在学习生字、生词时,结合翻转课堂,鼓励学生反向传授。在和谐、民主的氛围里,激发学生的动力,给予学生自主锻炼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的学科实践水平与语文素养。
除此之外,语文教师也可与学生家长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给家长分享一些专业的教育信息,让家长意识到培养孩子学科素养的重要性。或者可为家长介绍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鼓励家长在家中营造适合阅读、适合学习的氛围,为孩子灵感的激发提供有效支撑。在学校与生活的双向熏陶下,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的修养,促进学生素养、素质的综合形成。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夯实学生的文学功底,丰富学生的课堂感受,给予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可有效为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提供养分。对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新教学模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增强其课堂参与感。在有效调整教学结构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丹丹.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文化創新比较研究,2019,3(32):134-135.
[2]杨文惠.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上),2019(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