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三导”策略

2021-09-05梁登柱

新课程·上旬 2021年28期
关键词:有效指导

梁登柱

摘 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希望学生能够积极探索,获得知识。同时,也希望教师能够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如今,大多数教师都已经认同了这一教学观念,但在观念落地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教师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后就显得无所适从,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忽视了;一些教师希望让学生更加全面、细致地掌握知识,所以将教学内容全部“嚼碎”后再教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是学会了知识,但却忘记了该怎样思考。诸如此类,教师应当引起重视,改变这些行为,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精、巧、妙、活,使数学课堂魅力四射。

关键词:导入设计;以问导学;有效指导

一、优化导入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课堂导入就像一出好戲的精彩序幕,它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对后续的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课堂导入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具备饱满的学习热情,从而主动学习。所以,教师要设计出一些精彩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形成和谐、融洽的教学课堂。

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认识长方体”的教学时,可以用一张A4纸引发学生的思考。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大家观察老师手里拿的这张白纸,大家知道它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长方形。”接着,教师又拿出一张A4纸,并且将两张纸重叠,再询问学生:“同学们知道老师新组成的是什么形状吗?”学生答道:“长方形。”此时,教师就需要继续问:“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老师一直往上面叠纸,一张、两张、三张……这时候它又是什么形状呢?”学生陷入思考,教师便可以拿出一整包A4纸,引导学生观察,这样学生很快就能想到长方体就是由一张又一张的长方形叠放在一起形成的。然后,教师可向学生讲解长方体是立体图形,并问学生:“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拿出自己生活中所用的长方形物品,用手触摸,用眼观看,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学生自然就会主动探索知识了。

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将学生生活中最常用的物品融入课堂,让学生自行观察、思考,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自然水到渠成。这样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实现了进一步提升。

二、以问导学,引导自主学习

教师想要实现“以问导学”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强调引导的作用,教师要精于引导,善于引导,掌握“问”的技巧以及价值。教师在布置课堂作业时,只能给出一个问题,此问题可以与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所连接,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猜图导入”的环节。

生1:2是余数,代表有两个多出来了。

生2:我认为2是余数,但它代表了多出部分的第2个。

生3:2是余数,是指新1组的第2个。

师:那同学们思考一下,第17个图形在第几组?又是第几个?

生4:在第6组,第2个。

师:那么是什么图形位于第6组第2个呢?

生:我认为是三角形这个图形。

师:可是老师并没有放第6组的图形啊,同学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5:第1组的第2个图形是三角形。

生6:所有组的第2个图形都是三角形,第6组也一样。

师:那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往后放图形吧,看看到底是什么图形。

证实是三角形以后,教师再向学生询问:第18、19个图形都是什么?

……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师生一起验证问题,得出最后结论,这是一个相互关联、由浅入深的完整的探索过程,这一过程十分有效地回答了学生“怎么算”和“这样算的原因”,同时,“余数代表的是第几个图形”的难点也被攻克了。学生在探索中找到并且理解了规律,又运用规律对问题进行了解决。

三、有效指导,提升学习效率

教师应当因材施教,重视启发性引导,解决好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的关系,使学生不仅能学会数学知识,还能掌握一些数学技巧,以此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进行“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教学时,首先应当向学生传递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教师在预先设计课堂流程的时候,要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其准备好纸和剪刀,小组合作剪出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而后,指导学生观察三角形,并进行移、摆、拼等操作,如有发现就记录在本子上。结果,学生将记录下来的发现归纳、整理后就会发现,长方形(还有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可以通过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组合而成。这时,教师就可以给出引导式提问:“同学们都知道长方形(或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是不是可以推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学生答道:“三角形的底可以看成是长方形的长(或宽),高可以看成是长方形的宽(或长),类似的,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也是如此。”教师此时就可以让学生注意三角形的面积其实只有组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二分之一。学生明白了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自然能够得出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即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二。

以上案例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学生自主观察、实践、获得答案,从而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 “以问导学”这一教学模式使教师更加充分地研究教材,将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变成“引导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教学手段的革新。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十分重要,这样,才能促成他们在课堂上数学学习的高效化。

参考文献:

郭漪玮.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14).

猜你喜欢

有效指导
襄助文章成锦绣
立足生活,点亮文字
有效指导幼儿活动区游戏研究
低年级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有效指导促成长, 潜心研究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