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省德夯风景名胜区野生有毒植物资源研究

2021-09-05谭璐陈加蓓周雯颜静茹向晓媚陈功锡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1年3期

谭璐 陈加蓓 周雯 颜静茹 向晓媚 陈功锡

摘 要:为进一步了解湖南省德夯风景名胜区有毒植物资源现状,通过野外调查、标本整理及文献查阅等方法,对其有毒植物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有毒植物共有67科144属190种;含种数在9种以上的优势科有6科,分别是豆科、菊科、毛茛科、大戟科、芸香科和蓼科;含种数在5种及以上的优势属有2属,分别是花椒属和萹蓄属;生活习性以草本为主。有毒部位以全株有毒为主,毒性以小毒为主,剧毒仅9种,分别为萱草、响铃豆、美丽马醉木、博落回、巴豆、毛瑞香、棘茎楤木、刺楸和砚壳花椒。有毒化学成分复杂,以生物碱类为有毒化学成分的植物最多,毒理类型以神经系统毒和黏膜刺激性毒的种类较多。

关键词:有毒植物;植物资源;德夯风景名胜区

中图分类号:S6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57(2021)03-0062-07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sdnyswxb.2021.03.010

Study on Wild Poisonous Plant Resources in Dehang Scenic Spot of Hunan Province

TAN Lu1,2,CHEN Jiabei1,2,ZHOU Wen1,YAN Jingru1,XIANG Xiaomei1,2,CHEN Gongxi1,2*

(1.School of Pharmacy,Jishou University,Jishou,Hunan 416000,China;2.Key Laboratory of Plant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Jishou University,Jishou,Hunan 41600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poisonous plant resources in the Dehang,scenic spot of Hunan province,the wild poisonous plant resource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rough the methods of field investigation,specimens,and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190 species of poisonous plants belonging to 144 genera and 67 familiesin this area,The dominant families of poisonous plants with more than 9 species,were Leguminosae,Compositae,Ranunculaceae,Euphorbiaceae,Caprifoliaceae,Rutaceae and Polygonaceae.The dominant genera of poisonous plants,ontaining 5 or more specieswere Zanthoxylum and Polygonum,the life-form of the poisonous plants was mainly Herbaceous.The poisonous parts were mainly toxic to the whole plant,with mainly mild toxicity,there were only 9 kinds of highly poisonous plants,they were Hemerocallis fulva,Crotalaria albida,Pieris formosa,Macleaya cordata, Croton tiglium, Daphne kiusiana, Aralia echinocaulis, Kalopanax septemlobus and  Zanthoxylum dissitum.Toxic chemical components of plants were complex,which were mostly alkaloids.The types of toxicology were mainly nervous system poisoning and mucosal irritant poisoning.

Keywords:

poisonous plants;plant resources;Dehang scenic spot

有毒植物一般指對人和家畜等能产生有害作用的植物,其有毒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非蛋白氨基酸、生物碱、萜类、甙类、酚类衍生物、无机化合物和简单有机化合物等[1]。有毒植物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植物资源,可作为药用植物、工业用植物等进行开发利用;但另一方面又可能给人和家畜带来危害。据报道统计,近10年来因有毒植物中毒的病例达近40 000例[2]。因此,积极开展有毒植物资源研究,不仅能更好的利用有毒植物资源,还能为有效减少有毒植物对人和家畜的伤害做出贡献。

德夯风景名胜区位于我国第二阶梯至第三阶梯过渡地带,是湖南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亦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三园”结合部。境内溪流纵横,水热条件较为优越,孕育了较为丰富的植物资源。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很重视有毒植物资源研究工作,并相继开展了相关研究[3-5],但关于德夯风景名胜区有毒植物资源的研究尚未涉及,加之,当地居民素有食野菜的习俗,误食野生有毒植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当前对该区域有毒植物资源研究亟待加强。本文以德夯风景名胜区为研究范围,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等方法,对其有毒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构成、毒性特点等进行分析,旨在为有毒植物资源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地概况及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德夯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德夯)位于湖南西南部的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境内,地理坐标28°15′~28°43′N,109°30′~109°45′E。由凤凰、花垣、保靖三县的边缘部分组成,面积达108.74 km2,为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拔范围为189.4~966  m,该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地带,年均气温16.5~17.5℃,无霜期214~288 d,全年日照1 400 h左右,年降雨量1 200~1 600 mm。土壤以黄壤和青砂土为主,主要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及竹林。德夯生境异质性较高,内有峡谷峭壁、岩溶、河漫滩等多种生境,且地形复杂,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峡谷景观。境内谷底溪水无断流,峡谷呈“V”形,深达数百米。因其独特的地形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条件,使得境内孕育并保存了丰富的植物多样性[6]。

1.2 研究方法

1.2.1 有毒植物名称的确定

依据本研究团队对德夯的野外植物进行调查后整理的《德夯维管束植物名录》,筛选出有毒植物基础数据,再结合《中國有毒植物》[1]、《毒药本草》[7]等相关书籍和文献,确定德夯有毒植物名录,其中植物名称以《中国植物志》为准。

1.2.2 有毒植物类别及毒性大小的划分

根据文献[2,8-11]和植物有毒部位的分布特点,将德夯风景区有毒植物划分为7大类,即全株、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有毒植物(多个有毒部位的同株植物可重复统计)。

将有毒植物的毒性大小划分为4级:剧毒、大毒、中等毒、小毒。剧毒一般指植物有毒部分的小剂量便可引起中毒,中毒症状剧烈,会快速造成人或家畜死亡;大毒一般指中草药的剂量引起中毒,中毒症状较快且剧烈,对人或家畜的身体器官造成严重损害甚至死亡;中等毒一般指植物有毒部分的较大剂量或累积到一定程度引起中毒,中毒症状较慢且轻,对人或家畜的身体器官造成一定损害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小毒一般指植物有毒部分的较大剂量引起中毒,对人或家畜只会产生不良反应,很少造成器官损伤且不会致死亡。

1.2.3 有毒植物化学成分类别及毒理类型的划分

根据文献[1,4]将植物的有毒化学成分主要划分为6类:非蛋白氨基酸、生物碱、萜类、甙类、酚类衍生物、无机化合物和简单有机化合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2]将植物有毒化学成分引起的毒理类型主要划归为7类:精神性毒、神经系统毒、呼吸系统毒、免疫系统毒、器官损伤性毒、皮肤毒以及粘膜刺激性毒。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毒植物多样性构成

2.1.1 有毒植物物种组成

德夯有毒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共190种,隶属67科144属,分别占德夯维管束植物科、属、种总数的35.26%、16.27%、8.05%,占全国有毒植物科、属、种总数的66.33%、33.33%、16.71%,足见其丰富性(表1)。其中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都有2科2属2种,各占德夯有毒植物科、属、种总数的2.99%、1.39%、1.05%;被子植物共63科140属186种,分别占德夯有毒植物科、属、种总数的94.03%、97.22%、97.89%,可见被子植物占有明显优势。

在科级层面上(表2),德夯有毒植物以单种科为主,共31科31种,占总科数的46.27%,占总种数16.32%,如商陆科(Phytolaccaceae)、鸢尾科(Iridaceae)等;含2~5种的科共27科72种,占总科数的40.30%,占总种数37.89%,如菖蒲科(Acor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等;含6~9种的科仅3科19种,占总科数的4.48%,占总种数10.00%,分别为天南星科(Araceae)、罂粟科(Papaveraceae)、夹竹桃科(Apocynaceae);含9种以上的科为优势科共6科68种,占总科数的8.96%,占总种数35.79%,如豆科(Fabaceae)、菊科(Aster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等。可见,该区有毒植物单种科占有优势。

在属层面上(表3),德夯有毒植物以单种属为主,共115属115种,占总属数79.86%,占总种数60.53%,如八角枫属(Alangium)、巴豆属(Croton)、博落回属(Macleaya)等;含2~4种的属共27属65种,占总属数18.75%,占总种数34.21%,如络石属(Trachelospermum)、天南星属(Arisaema)、紫堇属(Corydalis)等;含5种及以上的属为优势属共2属10种,占总属数1.39%,占总种数5.26%,为花椒属(Zanthoxylum)、萹蓄属(Polygonum)。可见,该区单种属极为丰富,而多种属较少。

2.1.2 有毒植物生活习性组成

生活习性指植物为适应其生长环境所表现出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德夯有毒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可划分为草本、藤本、灌木和乔木4种类型,藤本可进一步划分为木质藤本和草质藤本。由表4可知,德夯有毒植物资源的生活习性以草本为主,共96种,占该区有毒植物总种数50.53%,如萱草(Hemerocallis fulva)、金钱蒲(Acorus gramineus)、打破碗花花(Anemone hupehensis)等。其次是灌木,共38种,占总种数20.00%,如醉鱼草(Buddleja lindleyana)、常山(Dichroa febrifuga)、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等。藤本共29种,占总种数15.26%,包括草质藤本18种,占总种数9.47%,如隔山消(Cynanchum wilfordii)、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等;木质藤本11种,占总种数5.79%,如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等。乔木最少,共27种,占总种数14.21%,如女贞(Ligustrum lucidum)、白栎(Quercus fabri)等。总体来看,德夯有毒植物中草本植物居多,共有114种,占总种数60.00%;而木本植物共有76 种,占总种数40.00%,故以草本植物占优势。

2.2 有毒植物特点

2.2.1 有毒部位与毒性

植物毒性大小由植物有毒化学成分的剂量和种类决定,而这些化学成分在植物中的存在部位是固定的。介于此,将德夯有毒植物的有毒部位与毒性归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5。

全株有毒植物:全株(全草)有毒植物指根、茎、叶、花、果实、树皮、汁液等部位都具有有毒成分的植物。德夯全株有毒植物共有52科88属115种,分别占德夯有毒植物科、属、种总数77.61%、61.11%、60.53%。毒性以小毒为主(表5),共60种,占总种数31.58%,草本植物的多数种类均属此类,如鬼针草(Bidens pilosa)、透骨草(Phryma leptostachya)、鸢尾(Iris tectorum)、猫爪草(Ranunculus ternatus)等;其次是中等毒,共37种,占总种数19.47%,如云实(Caesalpinia decapetala)、乳浆大戟(Euphorbia esula)、油桐(Vernicia fordii)等;大毒共15种,占总种数7.89%,如石蒜(Lycoris radiata)、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金钱蒲、半夏(Pinellia ternata)等;剧毒种类最少,仅3种,占总种数1.58%,分别为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巴豆(Croton tiglium)、棘茎楤木(Aralia echinocaulis)。

根有毒植物:根有毒植物指根、块根、块茎、鳞茎、根皮等部位具有有毒成分的植物。德夯根有毒植物共有27科38属44种,分别占德夯有毒植物科、属、种总数40.30%、26.39%、23.16%。毒性以小毒为主(表5),共26种,占总种数13.68%,如贯众(Cyrtomium fortunei)、牛皮消(Cynanchum auriculatum)、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薯莨(Dioscorea cirrhosa)等;其次是中等毒,共9种,占总种数4.74%,如窃衣(Torilis scabra)、念珠冷水花(Pilea monilifera)等;大毒共6种,占总种数3.16%,如红茴香(Illicium henryi)、露珠草(Circaea cordata)、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等;剧毒仅3种,占总种数1.58%,分别为萱草、毛瑞香(Daphne kiusiana)、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茎有毒植物:茎有毒植物指茎、茎皮等部位具有有毒成分的植物。德夯茎有毒植物共12科15属15种,分别占德夯有毒植物科属种17.91%、10.42%、7.89%,且茎有毒植物均为单种属。毒性以小毒为主(表5),共7种,占总种数3.68%,如常春油麻藤(Mucuna sempervirens)、繁缕(Stellaria media)等;其次是中等毒,共4种,占总种数2.11%,分别为乳浆大戟、香花鸡血藤(Callerya dielsiana)、寻骨风(Aristolochia mollissima)、醉鱼草等;大毒共3种,占总种数1.58%,分别为风龙(Sinomenium acutum)、露珠草、毛八角枫(Alangium kurzii)。剧毒仅1种,占总种数0.53%,为美丽马醉木(Pieris formosa)。

叶有毒植物:叶有毒植物指枝、叶等部位具有有毒成分的植物。德夯叶有毒植物共22科30属37种,分别占德夯有毒植物科、属、种总数32.84%、20.83%、19.47%。毒性以小毒为主(表5),共16种,占总种数8.42%,如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算盘子(Glochidion puberum)等;其次是中等毒,共13种,占总种数6.84%,如野花椒(Zanthoxylum simulans)、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等;大毒共6种,占总种数3.16%,如雀儿舌头(Leptopus chinensis)、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等;剧毒仅2种,占总种数1.05%,分别为砚壳花椒(Zanthoxylum dissitum)、美丽马醉木。

花、果实及种子有毒植物:花、果和种子有毒植物所含种类较少,为便于统计分析进行归并。花、果、种子有毒植物分别指花、果、种子部位具有有毒成分的植物。德夯该类植物中花有毒仅白栎和醉鱼草2 种(表5)。果有毒植物共10科13属17种,分别占德夯有毒植物科、属、种总数14.93%、9.03%、8.95%,毒性以小毒为主,共7种,占总种数3.68%,如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ensis)、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竹葉椒(Zanthoxylum armatum)等;其次是中等毒,共6种,占总种数3.16%,如枹栎(Quercus serrata)、窃衣等;大毒共4种,占总种数2.11%,分别为毛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蜡梅、红茴香和露珠草。种子有毒植物共7科10属12种,分别占德夯有毒植物科、属、种总数10.45%、6.94%、6.32%,毒性以小毒为主,共6种,占总种数3.16%,如山乌桕(Triadica cochinchinensis)、石楠(Photinia serratifolia)等;其次是中等毒,共2种,占总种数1.05%,分别为光叶石楠(Photinia glabra)、椤木石楠(Photinia bodinieri);剧毒的仅1种,占总种数0.53%,响铃豆(Crotalaria albida)。

2.2.2 有毒化学成分与毒理类型

植物有毒化学成分的剂量和种类会对人或家畜产生不同程度的毒理作用和毒理类型。介于此,将德夯有毒植物的化学成分与毒理类型归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6。

生物碱:生物碱是植物有毒化学成分中最多的一类,如乌头碱、秋水仙碱等[13]。德夯以生物碱为有毒化学成分的植物共28科54属69种,分别占德夯有毒植物科、属、种总数的41.79%、37.50%、36.32%。其毒理类型共6类,分别为神经系统毒、黏膜刺激性毒、器官损伤性毒、呼吸系统毒、精神性毒、皮肤毒(表6)。其中以神经系统毒为主,共31 种,占总种数16.32%,如苦参(Sophora flavescens)、一把伞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石蒜等;黏膜刺激性毒和器官损伤性毒均为11种,各占总种数5.79%,前者如少花龙葵(Solanum americanum)、酸浆(Physalis alkekengi)、刻叶紫堇(Corydalis incisa)等;后者如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巴豆等;呼吸系统毒共9种,占总种数4.74%,如木防己、血水草等;精神性毒较少仅4种,占总种数2.11%,分别为萱草、乌头、吴茱萸(Tetradium ruticarpum)和黄堇(Corydalis pallida);皮肤毒仅3种,占总种数1.58%,分别为东亚唐松草(Thalictrum minus)、天葵(Semiaquilegia adoxoides)和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总体来看,神经系统毒占比最高,黏膜刺激性毒和器官损伤性毒次之且两者占比相同,呼吸系统毒和精神性毒占比较低,皮肤毒占比最低。

甙类化合物:甙是糖和非糖分子缩合生成的化合物,植物体中有些甙类化合物生物活性较强,可直接造成中毒,而有些甙类则须在相应的酶作用下生成有毒甙元,而引起中毒[14]。德夯以甙类为有毒化学成分的植物共24科28属30种,分别占德夯有毒植物科、属、种总数35.82%、19.44%、15.79%。其毒理类型共4类,分别为黏膜刺激性毒、神经系统毒、器官损伤性毒、皮肤毒(表6)。其中以黏膜刺激性毒为主,共17种,占总种数8.95%,如臭牡丹、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花蘑芋(Amorphophallus konjac)等;神经系统毒共8种,占总种数4.21%,如醉鱼草、白饭树(Flueggea virosa)等,器官损伤性毒较少,仅3种,占总种数1.58%,分别为鬼针草、牵牛(Ipomoea nil)、乳浆大戟;皮肤毒仅2种,占总种数1.05%,分别为山乌桕、宽叶荨麻(Urtica laetevirens)。总体来看,黏膜刺激性毒占比最高,神经系统毒占比次之,器官损伤性毒和皮肤毒占比较低。

萜类化合物:萜类(Terpenoids)指由萜骨架组成的各种衍生物,在植物中以强心甙、生物碱、皂甙等许多形式存在的混合萜类化合物具有强烈毒性[15]。含有萜类有毒化学成分的植物共12科14属14种,分别占德夯有毒植物科、属、种总数17.91%、9.72%、7.37%,且均为单种属。其毒理类型共5类,分别为黏膜刺激性毒、神经系统毒、皮肤毒、呼吸系统毒、器官损伤性毒(表6)。其中以黏膜刺激性毒为主(表6),共7种,占总种数3.68%,如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鸡矢藤(Paederia foetida)等;神经系统毒共4种,占总种数2.11%,如芫花(Daphne genkwa)、红茴香等;皮肤、呼吸系统和器官损伤性毒的植物均仅1种,各占总种数0.53%,分别为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旋覆花(Inula japonica)、烟管头草(Carpesium cernuum)。总体来看,黏膜刺激性毒占比最高,神经系统毒占比次之,皮肤毒、呼吸系统毒、器官损伤性毒所占比例最低且占比相同。

酚类衍生物:植物中酚类衍生物广泛分布,但其部分简单黄酮类、异黄酮等化合物却具有毒性[16]。德夯以酚类衍生物为有毒化学成分的植物共有7科13属14种,分别占德夯有毒植物科、属、种总数10.45%、9.03%、7.37%。其毒理类型共4类(表6),分别为黏膜刺激性毒、器官损伤性毒、精神性毒、免疫系统毒。其中以黏膜刺激性毒为主,共6种,占总种数3.16%,如常春油麻藤、三脉紫菀(Aster trinervius)等;器官损伤性毒共4种,占总种数2.11%,分别为假奓包叶(Discocleidion rufescens)、香花鸡血藤、木蜡树(Toxicodendron sylvestre)、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精神性毒共3种,占总种数1.58%,分别为菖蒲、金钱蒲、红毒茴(Illicium lanceolatum);免疫系统毒仅1种,占总种数0.53%,为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总体来看,黏膜刺激性毒和器官损伤性毒占比较高,精神性毒占比较低,免疫系统毒占比最低。

无机化合物和简单有机化合物:植物的简单有机化合物中某些有机酸类和聚炔类化学物生物活性较高,易对人体或家畜引起局部刺激作用和全身中毒,而植物体内的无机化合物一般没有毒性,主要是植物吸收累积有毒外源物质引起人或家畜中毒,如一些重金屬和硝酸盐[1]。德夯以无机化合物和简单有机化合物为有毒成分的植物共22科27属34 种,分别占德夯有毒植物科、属、种总数32.84%、18.75%、17.89%。毒理类型共7类,以黏膜刺激性毒为主(表6),共12种,占总种数6.32%,如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丛枝蓼(Polygonum posumbu)等;神经系统毒共10种,占总种数5.26%,如美丽马醉木、毛瑞香、棘茎楤木等;器官损伤性毒和精神性毒都有4种,各占总种数2.11%,前者如白栎、枹栎等,后者如露珠草、樟(Cinnamomum camphora)等;呼吸系统毒较少仅2 种,占总种数1.05%,分别为厚果崖豆藤(Millettia pachycarpa)、三叶木通;皮肤毒和免疫系统毒都仅1种,各占总种数0.53%,前者为长叶冻绿(Rhamnus crenata),后者为念珠冷水花。总体来看,黏膜刺激性毒占比最高,神经系统毒占比次之,器官损伤性和精神性毒占比较低且占比相同,呼吸系统、皮肤、和免疫系统毒占比最低。

非蛋白氨基酸:非蛋白氨基酸指植物體内存在的游离态氨基酸,其有毒的游离态氨基酸多具有累积作用[1],累积到一定程度易引起人或家畜中毒。含非蛋白氨基酸有毒成分的植物共2科3属3种,分别占德夯有毒植物科、属、种总数2.99%、2.08%、1.58%,毒理类型均为神经系统毒(表6),分别为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节节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

其他类型有毒化学成分:除上述几大类有毒化学成分外,还含有其他类型的有毒化学成分,共18科22属26种,分别占德夯有毒植物科、属、种总数26.87%、15.28%、13.68%,且以单种属为主。毒理类型共5类,其中以黏膜刺激性毒为主(表6),共11种,占总种数5.79%,如猫爪草、金线草(Antenoron filiforme)等;神经系统毒共6种,占总种数3.16%,如乌桕(Triadica sebifera)、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小果珍珠花(Lyonia ovalifolia)等;器官损伤性毒共6种,占总种数3.16%,如多须公(Eupatorium chinense)、滴水珠(Pinellia cordata)等;皮肤毒仅2种,占总种数1.05%,分别为大蝎子草(Girardinia diversifolia)、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精神性毒仅1种,占总种数0.53%,为云实。总体来看,黏膜刺激性毒占比最高,神经系统毒占比次之,器官损伤性毒占比较低,皮肤和精神性毒占比最低。

3 结论与讨论

3.1 有毒植物多样性基本特征

德夯有毒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共有67科144属190种,高于同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庐山地区[17]。豆科、毛茛科、菊科、大戟科、芸香科和蓼科为该区的有毒优势数量科。生活习性以草本为主,与庐山地区相同。同时,灌木、藤本及乔木植物也占有一定比例,说明了该地区有毒植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2  有毒植物毒性特征

德夯植物的有毒部位以全株为主,毒性除花部位为中等毒外,其余部位毒性以小毒为主,中等毒次之,大毒较少,剧毒最少。有毒化学成分组成较为复杂,其中含生物碱的种类最多。此外,有些同科不同属,甚至是同属不同种的有毒植物所含有毒化学成分也不尽相同,如同属不同种的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和黄独所含有毒化学成分分别为生物碱和萜类。德夯植物的有毒化学成分引起的毒理类型较为复杂,但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即除生物碱外其余有毒化学成分引起的毒理类型均以黏膜刺激性毒为主且简单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引起的毒理类型最多。

处于亚热带的德夯与热带的西双版纳有毒植物的毒性特点[2]相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的有毒部位以全株为主,毒性以小毒为主,而后者有毒部位的果实和种子占据较大比例,毒性以中等毒为主。此外,与处于温带的北京有毒植物毒性特点相比较[11],德夯有毒植物的有毒部位和毒性大小呈现出一致性特征,即毒性以小毒为主,有毒部位以全株为主。但毒理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德夯有毒植物毒理类型共7 类且以黏膜刺激性毒和神经系统毒为主,而北京毒理类型仅5 类且以黏膜刺激性毒为主。可见有毒植物毒性特点与气候地带可能存在着相关性。

3.3 德夯风景名胜区有毒植物保护与管理

德夯风景名胜区区内居民较多且游客来往频繁,接触到有毒植物的机率较大,应对当地居民和游客普及有毒植物的识别和防范等知识,减少中毒事件发生概率。在进行景区观赏植物栽培时,需充分考虑植物的毒性大小,应种植观赏价值较高且毒性小的植物。对已栽培的有毒植物,需挂牌标识,避免误采和误食。此外,还应加强对有毒植物的保护管理,尤其是对国家重点保护及濒危的物种,如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等。对于利用价值较高的物种,如药用的半夏和食用的花蘑芋等,应杜绝掠夺式的采挖,使该区的有毒植物种质资源能得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这样既可保持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又能促进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陈冀胜,郑硕.中国有毒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2] 郭芳,李海涛,李婷婷,等.西双版纳野生有毒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9,39(11):2082-2087.

[3] 刘富顺,郭小强,王根旺.陇东子午岭林区野生有毒植物资源调查[J].生物学杂志,2006,23(6):4-7.

[4] 刘利红,刘博,曹瑞,等.内蒙古野生有毒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3):118-123.

[5] 孙仁爽,赵敏婧,张儆文.长白山区有毒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人参研究,2018,30(6):44-49.

[6] 向晓媚,谭璐,刘冰,等.湖南德夯风景名胜区植物多样性研究与展望[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1(5):45-51.

[7] 杨仓良.毒药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3-15.

[8] 徐如松,李珍,孔庆丽.安徽野生有毒植物资源调查[J].福建热作科技,2008,33(4):13-15.

[9] 万定容.中国毒性民族药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2-5.

[10] 邓德山,张华,唐赛春.我国中越边境地区有毒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J].广西植物,2003,23(1):7-10.

[11] 陈伯毅,张燕如,赵良成,等.北京市野生有毒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32(S1):23-28.

[1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1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

[13] 阙云飞,王晓红,吕享,等.钩藤生物碱的组织化学定位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9,38(3):27-32.

[14] 高岩.葎草中甙类化合物的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5.

[15] 王艺萌,王知斌,孙延平,等.苍术属植物中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中草药,2021,52(1):299-309.

[16] 金宇婷,支德福,郭永泰,等.酚类衍生物的美白和抗氧化活性[J].应用化学,2019,36(11):1257-1265.

[17] 魏宗贤,梁同军,李晓花.庐山自然保护区有毒植物资源及其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1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