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雄师过大江
2021-09-05东方
东方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4月20日夜至21日,人民解放军千帆竞发,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长江防线,并于23日攻占南京。消息传来,毛泽东在香山欣然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表达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迈之情。71年后,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视察工作期间,来到安徽省合肥市巢湖之畔的渡江战役纪念馆,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重温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恢宏历史。
打过长江去
1949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人民解放军应在1949年争取解放湘、鄂、赣、苏、皖、浙、闽、陕、甘9省的大部,其中有些省则是全部。会后的2月11日,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邓小平为书记的渡江战役总前委在河南商丘张菜园村成立,统一指挥渡江作战。
1949年3月初至4月初,渡江部队百万大军陆续到达长江北岸,开始进行渡江作战的准备工作。4月3日,中央军委批准了总前委制定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决定以第二、第三野战军组成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采取宽正面、有重点的多路突击的战法,于4月15日实施渡江作战。《纲要》规定,以三野八、十兵团共35万人,组成东突击集团,以两个军佯攻,6个军由三江营至张黄港段渡江;以三野七、九兵团共30万人,组成中突击集团在裕溪口至枞阳段渡江。东、中两路渡江后应迅速会合,割裂包围敌人,这是全战役的关键;以二野三、四、五兵团共35万人,组成西突击集团,在枞阳至望江段渡江,主力沿江东进,准备参加夺取南京的作战。
国民党军为阻止解放军渡江,在宜昌至上海1800公里的长江沿线,部署了115个师70万兵力,另以海军舰艇122艘、空军飞机285架支援作战。
为了摸清对岸的敌情,渡江部队在沿江地方党组织和江南游击队的配合下,对敌军的防御部署、工事情况、火力位置和地形、水情等进行了全面的侦察,做好摧毁敌人江防工事、掩护渡江部队顺利登陆的充分准备。同时,各部队针对指战员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性的特点,抓紧进行强渡江河、在水网稻田地带作战的战术训练,号召“人人学泅水,个个当水手”,争当渡江突击队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训练,部队基本达到了渡江作战的要求。陈毅评价这次练兵说:“这次练兵把北方人变成了南方人,把陆军变成了水兵,把浩浩荡荡的长江变成了平阳大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汛期即将到来,渡江南下的军情日益紧迫。4月15日,中央军委电示总前委,和平谈判以4月20日为限期,南京代表团是否签字,必须在20日以前定态度,20日以后我军即须渡江。17日下午3时,总前委向中央军委报告,提出渡江时间提前到20日夜,整个渡江部队于20日夜至21日夜发起渡江作战。18日9时,中央军委复电表示“完全同意总前委的整个部署”,决定二野、三野各兵团于20日开始攻击,22日实行总攻,一气打到底。中央军委指出:“此次我百万大军渡江南进,关系全局胜利极大。希望我二野、三野全军将士同心同德,在总前委及二野、三野两前委领导下完成伟大任务。”
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人民解放军立即发起渡江战役。晚7时30分,谭震林向中突击集团发出开始攻击的命令。晚8时,渡江战斗正式打响,解放军于当夜在预定地段顺利突破敌人江防阵地。
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向各野战军、南方各游击区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由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团和南京国民党政府的代表团经过长时间的谈判所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已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所拒绝……拒绝这个协定,就是表示国民党反动派决心将他们发动的反革命战争打到底……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命令你们:(一)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二)奋勇前进,逮捕一切怙恶不悛的战争罪犯。不管他们逃至何处,均须缉拿归案,依法惩办。特别注意缉拿匪首蒋介石……”这个进军命令发布的时候,已渡过长江的中突击集团先头部队正乘胜追击国民党军。
4月22日凌晨1时,中央军委发来贺电,祝贺七、九两兵团渡江胜利。紧接着,凌晨2时,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题为《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渡江消息稿,即著名的“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这条不到200字的消息,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写道:“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这一天晚上10时,毛泽东又为新华社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详细报道了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壮举。
天堑既已突破,解放南京近在咫尺。4月23日晚,三野第八兵团三十五军从浦口渡江进占南京。4月28日,人民解放軍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刘伯承、宋任穷就任军管会正、副主任,刘伯承兼任南京市市长。南京城中,昔日的总统府、国防部大楼、行政院飘扬着红旗,大街小巷到处是欢庆胜利的人群。南京这座历史名城迎来了它的新生。
炮击“紫石英号”
人民解放军在渡江作战之际,还进行了一场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战斗,这就是炮击“紫石英号”事件。
4月20日上午9时许,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不顾人民解放军鸣炮警告,闯进三野部队防区江面,双方发生军事冲突。英舰“紫石英号”中弹30发,遭重创起火,有23名英国人被打死,被迫悬挂白旗停泊于镇江附近江面。
事件发生后,粟裕立即将这一突发事件的经过电告中央军委,请示处理办法。他报告说:“我已令部队:如悬挂外国旗号之舰向我射击以阻我渡江时,应予还击,并建议新华社广播,警告外籍舰船在此战时停止行驶,妥否请示。”中央军委当即复电指示:“凡擅自进入战区,妨碍我渡江作战的兵舰,均可轰击。”
21日9时左右,从上海全速驰援的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伦敦号”巡洋舰和“黑天鹅号”驱逐舰,在舰队副总司令梅登中将指挥下,驶入人民解放军控制的江面,挡住人民解放军渡江的通道。解放军三野部队毅然开炮轰击,英舰中弹冒起阵阵浓烟,被迫退回上海。
4月22日,新华社广播毛泽东撰写的新闻述评《人民解放军战胜英帝国主义国民党军舰联合进攻》。4月24日,新华社发表《抗议英舰暴行》的社论,驳斥英国外交部发言人宣称“英国军舰有权进入长江”的谬论,并正告英帝国主义者:“中国现在不是1926年英舰炮轰万县的时候了,不是1927年英美等国联合炮轰南京的时候了,长江已经属于中国人民及其中国人民解放军,而不再属于奴颜婢膝的卖国贼了……英国侵略者的军事力量必须退出中国……任何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势力,首先是它们驻在中国领水领土上的海陆空军,都必须退出中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英舰的新闻震动世界,纽约各大报纸均以特大字体发表这一新闻。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我感觉到,更多的中国人为这次胜利而自豪。多少年来,以英国为主的外国商船和军舰任意地在这条大江中上下航行,现在则不然了,至少受到了勇敢的挑战和行动限制。”有“紫石英号”事件在先,在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广州战役等一系列作战中,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外国军舰都不得不先行退出中国内河,谨慎观望。随着人民解放军大举进军江南,一切外国在华的驻军及各种侵略势力随之被扫地出门。这一事件,宣告了100多年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炮舰政策”的破产。
解放大上海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之后,于5月4日乘胜解放了浙江省会杭州。接下来,人民解放军的目标便是上海。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大都会,人民解放军攻占上海具有特殊的意义。毛泽东在部署上海战役时便指出:“我们进上海是中国革命过一难关,它带全党全世界性质。”
国民党军在上海部署了20余万兵力,修建了永久性钢筋水泥碉堡4000余座,企图固守上海6个月至1年,并准备一旦撤离上海,即实施搬空、打烂、炸光的焦土计划,留给人民解放军一片废墟。
针对这一情况,中共中央在制定上海战役计划时,提出了既要歼灭防守上海之敌,又要完整保全上海的指导方针;既要夺取军事斗争的胜利,又要扩大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即争取“军政全胜”。为严明纪律,在上海战役之前,邓小平、陈毅在江苏丹阳对参战的10万指战员进行整训。在总前委制定的《入城守则》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市区不使用重武器,二是不入民宅。对不入民宅,有的干部想不通,问:“遇到下雨,有伤病员怎么办?”陈毅坚持说:“无条件执行,说不入民宅就是不入,天王老子也不行!”
5月12日,人民解放军向上海外围之敌发起攻击,上海战役打响。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先后攻占平湖、奉贤、南汇和松江、青浦等地,进逼川沙;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攻占昆山、太仓、嘉定、浏河后,继续向月浦、杨行、刘行猛进。至22日,人民解放军已将敌主力压缩于吴淞口两侧地区,为攻取市区创造了条件。23日夜,人民解放军3个兵团向上海市区发起总攻。各部队动作迅速,多路直插市区。敌淞沪警备司令部的两个军各一部向人民解放军投诚。27日,上海战役结束,敌军除汤恩伯率5万人登舰逃跑外,其余15万余人全部被歼。
由于攻城部队在市区作战中,严格遵守不使用火炮等重武器的命令,把战火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使上海的城市建筑、工厂、码头等重要设施得以完整保存下来。与此同时,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发动广大工人、学生和市民群众卓有成效地进行反遣散、反迁移、反裁员,保厂、保校、保业等斗争,给人民解放军以有力的支持与配合,整个城市在战役进行之中,供电正常,电话畅通,自来水供应正常,甚至公共交通车辆也照常运营,创下了城市攻坚战例中的奇迹。
5月26日午夜,进入市区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和衣抱枪,露宿在上海街头。27日清晨,走出家门的上海市民为这支军纪严明的正义之师惊叹不已,称赞说:“天下竟有这样好的军队!”当天,上海《大公报》就以《解放军的纪律太好了》为题,报道了上海老百姓盛赞解放军的消息。为了不影响市场供应和金融秩序,解放军入城后,一律不允许在市区买东西,甚至部队吃的饭菜,也是在几十里外的郊区做好后,再送到市区。当时,客居上海的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日记中写道:“解放军在路边站岗,秩序极佳,绝不见欺侮老百姓之事”“解放军之来,人民如大旱之望云霓。希望能苦干到底不要如国民党之腐败”。上海市民正是在这种从未有过的强烈感受中,第一次领略到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风采。
“我们是人民用双手托着送过长江的”
渡江战役自4月20日开始强渡,至6月2日攻占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结束,历时42天。这次战役一举突破了国民党陆海空军组成的长江防线,占领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攻克了敌军坚固设防的上海及华中重镇武汉等重要城市。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43万余人,解放了苏、皖、浙的广大地区和赣、鄂、闽的部分地区,为而后继续向福建以及华南、西南地区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气势恢宏的渡江战役,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山东、苏北等老解放区的人民群众积极筹集粮草,奋勇支前;沿江群众协助解放军收集船只,并帮着解放军开展水上训练、渡江侦察。广大人民群众对渡江战役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横渡长江,需要有大量的船只,还需要许多熟悉长江风浪、善于掌舵的水手随军参战。当时,长江北岸的木帆船大多已经被敌军毁坏,或劫持到南岸。为了迅速收集船只,渡江部队组成船舶管理委员会,四处访问,号召民众支援人民解放军过江,最后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沿江群众积极为解放军筹集船只:打捞沉船,修复旧船,建造新船。人民解放军还自制了一部分机帆船。至4月初,渡江部队已筹集到木帆船9400余条,招募随军出征的船工万余人,同时集训了部队选调的水手数千人。在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的大力动员下,刚刚从国民党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广大人民群众焕发出极大的热情,出现了父子、兄弟甚至全家男女报名参加船工队的热潮。各部队在地方党政机关支持下,动员上百万民工和部队团结奋战,挖掘、构筑众多船坞,以隐藏船只,并采取开渠灌水、掘堤引渡、拉船翻坝和陆地行舟等办法,保证修复、新造的船只尽快入江。
山东、苏北新老解放区的人民,在“打过长江去,消灭反动派,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鼓舞下,大规模支援渡江战役,仅筹集与运送到前线的粮食就有数亿斤,沿途动用的临时民工多达300万人。苏北和盐阜地区组织1.2名万民工奔赴前线;当时的靖泰县1949年3月组织民工6288名,担架500副、小车377辆、挑子1762副,随军南下……据不完全统计,扬泰地区人民共筹集粮食13519万斤,马料768万斤,柴草9793万斤。邓小平曾在一次报告中动情地说,江北人民“把家里的粮食尽量拿出来,并表示只要渡江,饿着肚子也不要紧。为解决烧柴困难,人民甚至无怨言地拆掉房子给我们当柴烧”。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使渡江部队要粮有粮、要人有人、要船有船。渡江战役发起后,千里江面上桅樯如林、白帆如云,近万只木船穿梭往来,短短几天时间就把百万渡江大军和作战物资运送到南岸。亲历渡江战役的老战士感慨地说:“我们是人民用双手托着送过长江的。”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源自人民。在听取安徽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人民的力量,他指出:“鄂豫皖苏区能够28年红旗不倒,新四军能够在江淮大地同敌人奋战到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淮海战役能够势如破竹,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70多年过去,我们重温渡江战役这段历史,就是要时刻牢记: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