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上的湖南力量

2021-09-05李敏

湘潮 2021年3期
关键词:蔡和森建党共产党

李敏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湖南人尤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南先进分子,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顺应时代呼唤,傲立时代潮头,高擎马克思主义旗帜,开拓性、多方位开展建党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上彰显了湖南力量。

主義譬如一面旗子

20世纪初,动荡的时局、民族的危局,需要中国先进分子寻求一面旗帜来引领中国前行。十月革命的炮声首先惊醒了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选择了马列主义,并立即将之应用到中国革命实践中。毛泽东、蔡和森等是湖南躬行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们通过李大钊、陈独秀的熏陶,通过对中国问题的踏实研究,通过中国革命实践的历练,逐渐把“主义”“旗子”定位在马克思主义。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毛泽东的一首七言绝句《咏蛙》,生动地表现出他“敢为天下先”的远大抱负。他曾投笔从戎,参加新军,支持辛亥革命,后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度过五年半修学储能岁月,立志探求救国真理,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 ”。

随着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风起云涌,毛泽东迅速组织创办《湘江评论》,引导民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斗争,宣传马克思主义。

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对实践俄国革命的浓厚兴趣。毛泽东和易礼容、彭璜发起成立文化书社,在全省甚至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发行《新青年》《新俄国之研究》《社会主义史》等进步书刊,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打下了厚实的思想根基。

而蔡和森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通过“猛看猛译”马列文献,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深度思考,明确表示:“我近对各种主义综合审谛,觉社会主义真为改造现世界对症之方,中国也不能外此。”他坚决主张中国以俄为师,进行俄式革命。

此时,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俄式革命也有了明确认识,全力支持蔡和森提出的建立一个“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一致的党”的主张。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1921年元旦,长沙潮宗街文化书社,十几位新民学会会员聚集一堂,研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与方法等问题。通过激烈讨论,最后以“起立”形式进行表决: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者12人,赞成德谟克拉西(民主)者2人,赞成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者1人,未表决者3人。从此,新民学会由专注学术转向公开讨论政治问题,学会多数人转向接受马克思主义。

通过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与留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遥相呼应,毛泽东“主义譬如一面旗子”的思想更加明朗,并在马克思主义“旗子”的指导下,开始以俄为师的伟大实践。

1921年2月,蔡和森在法国致信陈独秀,批判无政府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论证中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并表示“和森为极端马克思派”,极端主张唯物史观、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后来,陈独秀将此信和自己的复信一并刊发在1921年8月1日的《新青年》第9卷上,并明确表示赞成蔡和森的建党学说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阐述。

应该说,如此频繁地探讨“主义”的路径,如此深刻地分析“主义”的本源,如此鲜明地阐述“主义”的意义,湖南早期马克思主义躬行者已经崭露头角。正如当时新民学会中流传着的“蔡和森是理论家,毛泽东是实践家”,以他们为代表,湖南的一大批先进分子走在时代的前列,寻求并找到了这个“主义”,逐步坚定并义无反顾坚持着这个“主义”,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集合“真同志”

新民学会是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摇篮。虽然它最先也只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求友互助”的学术团体,但对会员的要求却是非常之严,工作标准也是非常之高。为此,毛泽东、蔡和森等作了不懈的努力。

1918年4月14日,新民学会成立大会通过了毛泽东等起草的会章,要求会员必须遵守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5条纪律,如有不正当行为或故意违反会章,经多数会员议决,开除出会。在1920年5月上海半淞园会议上,毛泽东等又规定新会员入会,必须具备纯洁、诚恳、奋斗、服从真理的条件。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洗礼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传播,尤其是赴法勤工俭学的会员耳濡目染国外新思潮,大部分新民学会会员的思想认识有了质的飞跃。1920年9月16日,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又一次讨论了组建中国共产党的问题。信中,他详细介绍了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在入党条件上的原则区别,阐述了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步骤,明确要有严密的组织,提出要特别注重党的纪律。

国内的毛泽东等则通过认真研究,得出与蔡和森一致的认识,于1920年11月底至12月初成立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了把有着相同志向的人结合成“一个高尚、纯粹、勇猛、精进的同志团体”,1921年新民学会新年会议上,大部分会员认为“有组党之必要”,且再次强调寻找“真同志”的重要性,认为寻找“一个真同志,抵得若干泛人”。

由于新民学会对入会会员严格把关,以至在其存在的3年多时间里发展的78名会员中,在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有30多人。在新民学会早期会员中,包括以毛泽东、李维汉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蔡和森、向警予、何叔衡等为代表的著名革命烈士,还有张国基、李振翩、劳君展等科教文卫领域成就斐然的代表人物等。这在同期的众多进步团体中实属罕见。

同期,毛泽东还在长沙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同样注重寻找“真同志”。

1920年8月底,陈独秀将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寄给毛泽东,并要求其根据团章尽快建立团组织。根据要求,毛泽东立即在新民学会、俄罗斯研究会、文化书社成员以及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等学校的进步学生中寻觅“真同志”。当时,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且接受了建团任务的学生张文亮在他的日记中简略而又真实地记载了毛泽东委托他建团的经过:“十一月十九日,‘接泽东一信,送来青年团章程十份,宗旨在研究并实行社会改造。约我星期日上午去会他,并托我代觅同志。”“十一月二十一日,‘会见毛,云不日将赴醴陵考察教育,并嘱青年团此时宜注重找真同志;只宜从缓,不可急进。”“十二月二日,‘泽东来此……嘱咐多找真同志。”可见,毛泽东对慎重寻找“真同志”、注意质量的建团原则念兹在兹,极度重视。

由于特别注重寻找“真同志”,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和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得以并驾齐驱、稳健发展。据李达回忆,一大期间,代表们在住所互相交换意见,报告各地工作的经验,当时党的工作很注重马列主义的宣传与工人运动两项,长沙小组的宣传与工运都有了初步成绩,从当时各地小组的情形看,长沙的组织是比较统一而整齐的。

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保持队伍纯洁性方面的探索,为中国共产党保持自身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作风上的纯洁性提供了宝贵经验。

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陈独秀、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先驱。他们高举新文化、新思想的大旗,最早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活动,并深深影响了一代中国青年,但囿于种种原因他们并没有及早形成系统的建党思想。毛泽东、蔡和森则在这方面作出了特殊贡献。

从1920年起,新民学会兵分两支:一支以蔡和森为首在法国勤工俭学,一支以毛泽东为首在国内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两支队伍以书信为桥梁,频繁沟通交流,保持了团体的一致性。

在法国,以蔡和森为首的新民学会会员满怀一腔报国热情,渴望接受新思想,抓紧学习、研究西方流行的思想流派和学说。半年之后,蔡和森就收集和翻译了介绍马列主义学说和传播十月革命的重要书刊上百种,特别是较早接触了《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受其影响和启发,结合毛泽东书信传递的国内信息,蔡和森不仅意识到要“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而且最早系统地提出了建党思想。

蔡和森系统的建党思想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1920年8月和9月给毛泽东的两封长信以及1921年2月给陈独秀的长信中。

1920年7月,30多个国家在莫斯科召开万国共产党会议,蔡和森从法文报纸上获悉这个消息后,敏锐预见到苏联会派人到中国组织成立共产党,便于8月13日给长沙的毛泽东寄出了一封长达2700余字的信,明确指出:“现门路大开,以世界大势律中国,对于改造计划略具规模。”“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和方法。”随后,他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党主张:“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它,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同时,他建议毛泽东:“我愿你准备做俄国的十月革命。这种预言,我自信有九分对。因此你在国内不可不早有所准备。”这封信多角度阐述了党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建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将党的名称定为“共产党”。

可辗转数月,直到1920年11月,这封信才送到毛泽东手上。久久未等到好友的回信,蔡和森便于9月16日又迫不及待地给毛泽东寄去一封6000多字的长信,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并在信中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

关于建党纲领等核心问题,蔡和森在给毛泽东、陈独秀的信中作了较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他明确指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利器”,党的指导思想必须是“唯物史观”“资本论”“阶级战争说”三者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党必须制定正确的纲领、策略和组织原则;为保证实现党的这一纲领和目的,党组织必须集中统一,并且有严格的纪律。“党的最高机关为中央委员会。”“无论报纸、议院、团体,以及各种运动绝对受中央委员会的指挥和监督。绝不准单独自行活动。”“党的纪律为铁的纪律,必如此才能养成少数极觉悟极有组织的份子,适应战争时代及担负偌大的改造事业。”

蔡和森充满激情的来信,让当时同样激情澎湃的毛泽东产生了强烈共鸣。收到来信即热情回复:“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根据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主要负责人陈独秀、李达“在一年之中,于北平、汉口、长沙、广州等地先成立预备性的组织”的计划,毛泽东等人立足“打基础”“找真同志”的方针,在新民学会先进分子中抓紧开展建党的筹备工作。1920年冬,中国共产党长沙早期组织应运而生。尽管蔡和森当时在法国,没有直接参加国内的建党,但他的建党主张和理论,对国内的毛泽东等新民学会会员创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然,这里说的“明目张胆”,是指思想上、组织上,并不是指形式上。相反,由于反动军阀的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各地早期组织的创建采取的是极其隐蔽、秘密的方式,或采用群众团体的名义,或“艺术家以暗示的方法行之”。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是客观环境逼得我同周围的人组织共产主义小组,研究马列主义”。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时,没有举行成立仪式,没有发表正式通告,没有设立公开的办公场所,也没有留下完整的文字资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毋庸置疑,蔡和森的建党主张和建党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的实际进程和实质过程。因此,“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成为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的马克思主义分子以及旅法、旅日进步留学生的共识和共同行动;因此,就有了后来全国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因此,也奠定了蔡和森在建党史上的独特地位——中国共产党党内完整提出“中国共产党”、系统阐述建党学说的第一人。而毛泽东因为与蔡和森密切交流、多次磋商,对蔡和森的建党主张全力配合、大力支持,其实际贡献和历史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

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

蔡和森曾在与毛泽东通信商谈新民学会的发展前途问题时写道:“谓三年之内,必使我辈团体,成为中国之重心点。”这是当初蔡和森、毛泽东对新民学会的一种期望,也是后来湖南人才群体现象形成的一种预示。

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之前的全国50多名早期共產党员中,湖南籍早期共产党员有20多名;在中国共产党8个早期组织中,湖南籍早期共产党员参加了6个早期组织的创建或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湖南籍代表有4位。这群湖湘英杰参与了广泛的、开拓性的建党活动,成为党的创建史上独特的亮点。

湖南长沙是中国共产党红色革命的起点之一。一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这里走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驱张运动、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使得毛泽东等人多次来到北京、上海、武汉等地,与李大钊、陈独秀、恽代英等频繁接触,接触到大量的进步书刊和先进思想,逐步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并与其他地方党的早期组织成员密切联系,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建党工作。蔡和森第一个明确提出系统建党学说,毛泽东第一个强调“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李达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局第一任宣传主任,缪伯英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李中成为第一位工人党员……不一而足,永载史册。

湖南籍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是建党的中坚力量,活跃于建党活动的多个领域、多个地域,不仅建立了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而且对上海、北京、广东等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都有重要贡献。

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中,毛泽东、何叔衡、彭璜、贺民范、陈子博、易礼容成为第一批党员;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中,李达、林伯渠、李启汉、李中、陈公培、周佛海、李季参与了起草党纲草案等重要工作;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中,邓中夏、罗章龙、缪伯英、何孟雄、朱务善、李梅羹、吴雨铭等负责组织、宣传等工作;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林伯渠、李季后来到广州帮助建立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陈公培后来留法勤工俭学,与张申府建立了中共旅欧早期组织;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周佛海到东京后建立了中共旅日早期组织。

中共一大召开时,毛泽东、何叔衡,李达,周佛海分别作为长沙,上海,旅日早期组织的正式代表出席。其中,毛泽东、周佛海担任会议记录,李达承担了中共一大的代表遴选、通知拟发、活动安排、会址选定、会场布置、文件起草等工作。

按照中共一大的要求和斗争形势的需要,毛泽东由上海回长沙后,积极发展党组织。1921年10月,在毛泽东、何叔衡主持下,中共湖南支部成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深深地烙上了湖南印记。在接下来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等各项工作中,湖南依然走在前列。之后,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浴血御侮的抗日救亡、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湖南始终站在时代大潮的浪尖……湖南在壮丽的中共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单位:中共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

猜你喜欢

蔡和森建党共产党
十谢共产党
共产党离我们远不远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童心向党”庆祝建党100周年书画作品展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庆祝建党100周年”绘画大赛(1)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庆祝建党100周年”绘画大赛(2)
一封信发出“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先声
蔡和森:用生命践行立下的誓言
蔡和森:“最后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小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