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学习方式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2021-09-05刘沛何家欢余亮
刘沛 何家欢 余亮
[收稿日期] 2020-06-22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9XJA880011);2018年度教育部—中移动科研基金项目(MCM20180610);2019年度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9JY055)
[作者簡介] 刘沛(1998—),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与远程教育。
*[通信作者] 余亮(1979—),男,湖北黄坡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与远程教育。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新兴技术与教育系统正在进行深度融合。在这一背景下,结合国内外有关学习方式的研究,借由泛在学习、移动微型学习、碎片化学习、定制学习以及沉浸式学习这五类典型学习方式,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学习方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主要在5个方面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从学习主体来看,学习行为具有自主性;从学习客体来看,学习资源具有多维性;从学习中介来看,学习工具具有融合性;从学习环境来看,学习活动具有开放性;从学习过程来看,学习路径具有生成性。
[关键词] “互联网+”;学习方式;特征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1)04-0018-06
0 引言
自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互联网+”这个概念,人们的生活便逐步被“互联网+”所覆盖,并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被纳入国家战略走向深度融合。在这一背景下,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然成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新常态,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在提供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面向未来的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移动微型学习、定制学习、沉浸式学习等新型方式越来越被重视和需要。在“互联网+”时代,新的媒介、技术和工具将赋予学习方式新的内涵与特征,影响学习方式的整体系统,进而促进教育系统的变革。因此,重新思考和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特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既凸显了“互联网+”的教育影响,也顺应了当下教育变革的路径。
1 学习方式的内涵
学习方式是由学习主体、学习客体以及学习中介三大要素共同组成的完整学习系统,学习主体的作用对象是学习客体,即从学习的产生到运行,再到转换的机制和过程,各要素的结构、样式和过程的组合展现出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作用能力的广度和深度[1]。
学习主体就是学习中的人,即学习者。传统认知中,学习者或以个体行为进行自主学习或以群体行为进行协作学习,相应构成了“人”“多人”的学习主体。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智能机器人开始成为学习伙伴,它不仅可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学习支持,还可以深度参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通过与学习者进行复杂的数据交换捕捉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思维习惯,从而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为每个学习者画像,将潜藏在学习者内部的个性特征、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实体化。同时,作为辅助学习者的智能机器人当下已经破除了技术支持的单一身份,被同化成学习者的一部分,在信息筛选、资源推送等层面上体现出人类的部分意志。因此,学习者与智能机器人的融合扩展了学习主体的范畴,使之更倾向于是一个“人+机”融合体,或者是多“人+机”构成的复杂共同体。
学习客体是学习活动指向的对象,它是自在的、客观的,如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高度抽象性以及与时代契合的相对稳定性。比如知识,它是经验在被语言赋予了特定意义和概念后的产物,其形成包括经验的主体、经验概念化的语脉和社会过程,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结果[1]。当然,知识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迭代。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又具有动态性、不确定性和开放性等特征。一方面,学习者可以借助网络自主选择和分享知识,丰富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学习者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和分享者。
学习中介在学习系统中承担着中介系统的角色,其不仅是连接学习主体与学习客体的纽带,也是关联学习方式内部各要素的桥梁。其主要指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所依赖的手段、工具、技术等[1],如以计算机、移动终端设备等为代表的硬件设备。在“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云计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各式各样的教学媒介,这些能快速传播信息的媒介打破了时空的阻碍,拓宽了学习途径,丰富了学习资源,最终改变学习主体的认知思维方式。有了技术的介入,学习者对概念的理解、知识的架构将变得更为便捷和多样。
2 “互联网+”背景下的典型学习方式
“互联网+”时代,各种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使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普及和移动用户的快速增多[2],泛在学习和移动微型学习俨然成为“互联网+”背景下的典型学习方式,随之衍生出的是碎片化学习。同时,由于这一时期提倡终身教育的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强调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因此,依靠智能技术的定制学习和沉浸式学习也开始变得普及。
2.1 泛在学习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用户的发展,“普适计算”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3],而快节奏的生活压力,则使人们关注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由此即产生泛在学习。泛在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可以按照自身需求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学习过程之中。而不用去担心时间和空间位置的限制[4]。因此,泛在学习又常被称为“无处不在的学习”。这一学习方式是借助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受时空限制,利用身边任意电子设备就能开展学习活动的3A(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3]。因为该学习方式让学习者脱离了固定的学习环境,遵从学习者个人的学习需要,将学习带到学习者的身边,所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热爱。
2.2 移动微型学习
在数字移动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手机、学习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日渐普及,借助各类学习终端的出现,学习工具、对象等开始发生转变,由此即产生移动微型学习。移动微型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获取片段化、微小化的教学资源,属于非正式学习的范畴。其在学习内容上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不再局限于在学校所获得的经过体系化设计的知识,一个短视频、一篇短文、一段音频等都可以成为微学习的内容。在学习媒介上,移动微型学习通常以各种移动通讯设备为载体,学习工具的选择上更加多元。这种把移动和微型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扩展学习者的学习领域,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从而满足学习者灵活运用学习时间的需求。可以说,移动微型学习是互联网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产物”。
2.3 碎片化学习
“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打破时空的阻碍,灵活、自由地安排学习。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开始尝试利用琐碎时间从海量信息中去挖掘碎片化的、有价值的信息,由此即产生碎片化学习。碎片化学习主要是指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多样化的学习媒介满足自身学习需要的学习方式[5]。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上都较零散,具有较大的随意性,通常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安排和学习计划,多为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式学习[6],学习者从中收获的也多是碎片式的简单知识或者软知识[7],但因贴合人们的日常学习需要,所以受到广泛使用。
2.4 定制学习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认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而大数据等新型技术的出现则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将大数据、图像识别等新技术引入学校课堂,可以更加全面地捕捉学生的学习动态,将学生的内在学习特征可视化,再结合教师的经验,为学生生成符合自身特质的学习路径,由此即产生定制学习。定制学习具体指的是在大数据、图像识别等新技术的支持下,针对学习者自身的学习需求、学习困境、学习习惯等特征而提供的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等一系列服务[8]。它打破了传统的标准化学习形态,强调尊重学习者的个人需求,并为其安排自适应的学习任务,通过及时反馈与实时数据将学习者的学习路径外显化。因此,定制学习在当下被视为实现“个性化发展”“终身学习”等教学理念的有效方式之一。
2.5 沉浸式学习
以虚拟现实技术、全息投影、混合现实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借助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全面推进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這些技术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影响。基于这些技术,出现了许多诸如可穿戴学习设备、虚拟教学平台等新型学习媒介,由此即产生沉浸式学习。沉浸式学习也叫真实性学习,指的是建立在各类虚拟技术基础上的学习新形态。这一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通过构建虚拟的教学环境来提升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利用其进行教学,可以提升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弥补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因此,当下许多学校都开始引入沉浸式学习的相关设备。
3 “互联网+”背景下学习方式的特征
在“互联网+”时代,以技术为依托的泛在学习、移动微型学习、碎片化学习、定制学习和沉浸式学习引领了学习方式变革的主流,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为了总结出“互联网+”背景下学习方式的特征,本研究对这5类学习方式的技术支持、本质特征、主要特征以及场景要求进行了分析,具体见表1[9]。
总结学习方式的特征应从两方面入手:首先,从内部来看,应该关注学习方式的三大要素,即学习主体、学习客体与学习中介,从每一要素的维度对学习方式的特征做出总结。其次,从外部来看,应该关注学习方式所处的环境以及发生的过程。施特劳斯曾指出,方式受环境决定[10]。同理,学习方式也一样,会受到环境的制约[11]。而这一时期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推动学习方式发生变革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因此,在总结“互联网+”背景下学习方式的特征时,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去关注它所处的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过程。
结合表1对五种典型学习方式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互联网+”背景下学习方式的5个特征。
3.1 从学习主体来看∶学习行为具有自主性
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师占据学习活动的主导地位,学生作为受众,只能被动地学习,这使得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都受到限制。而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以生为本、个性化发展等教育理念的落实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更具自主性。其学习行为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提倡学习者自定学习计划。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教育资源得以共享,并以更快的速度进行传播,这使得学习者在学习前可以按照自身的学习情况、学习需要和学习目标自定学习计划。例如在泛在学习中,学习者便可自行选择适切的学习资源、自行设定学习目标以及自定步调等。这样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可以最大程度地尊重学习者的个人学习需要,从而激发和保持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第二,注重学习者学习体验。“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学习方式都非常注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强调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之间的互动,希望以此增强学习过程中的多感官刺激,从而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沉浸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常利用虚拟技术、全息影像等新兴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将知识直观化地呈现给学生,以此提升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与体验感。而在定制学习中,教师则会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为学习者创造更好的学习体验。
第三,鼓励学习者自主评价。与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互联网+”背景下的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在日常的评价过程中,除了教师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学习者也可以进行自主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在凸显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习者全面地认识自己。此外,借助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评价工具也可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提醒学习者适时调整学习计划,提升学习效果。
3.2 从学习客体来看∶学习资源具有多维性
谈到学习资源,大家浮现到脑海中的大都是教科书、教辅资料、多媒体课件等传统学习资源。但实际上,随着各类新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习资源已变得更加丰富,呈现出多维性的特点。其学习资源的多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学习资源的类型具有多维性。传统的学习资源总是按学科分门别类进行设定,具有高度的专一性。长期学习这样高度分化的知识,虽然可以培养出“领域精锐”,但也容易使学习者出现考虑问题不系统、不全面的情况。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分门别类的专业化知识,也需要联系紧密的综合性知识[12]。而在诸如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学习方式中,学习者可以接触到不同学科领域、不同问题情境下的学习资源。并且,这些学习资源在兼顾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通常还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使得学习资源的类型具有了多维性特征。例如,借助网络环境的泛在学习,在面对问题情境时,不仅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的学科性知识,还可以基于该问题给学习者提供综合性的学习资源,通过多维学习资源的提供,帮助学习者有效解决问题。
第二,学习资源的来源具有多维性。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学习资源的生成主体除了常规的教师、学者外,还可以是学生、家长等其他群体。这使得学习资源的来源更加多维,传播也更加迅速。例如,在疫情时期,学习者虽然只能以在线学习的方式参与学习活动。但其在进行课程学习时,除了可以观看自己学校发布的课程外,还可以借助移动微型设备学习其他学校发布的优质课程。
第三,学习资源的载体具有多维性。传统的学习资源载体多是文字、图像和语言,而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资源在原有载体的基础上增添了视频、益智类游戏等,这使得学习资源的载体变得更加丰富。在当下,学习者除了可以借助书本、沟通进行学习活动外,还可以借助于各种终端设备以及学习资源进行诸如泛在学习、移动微型学习等非正式学习行为。由此可见,“互联网+”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在丰富了学习资源载体维度的同时,也丰富了学习者的日常学习活动。
3.3 从学习中介来看∶学习工具具有融合性
“互联网+”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产物。在当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者学习的手段和工具,显然已经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营造现代化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具指向性的学习服务。而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動终端设备的普及,这一时期的学习方式将着力把新学习媒体、学习手段与学生的知识学习联结起来,实现智能化、个性化、超时空化的学习形式。现代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也将给予学习工具最大程度的支持,使学习工具展现出融合性的特点,其融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融合虚拟现实技术,支持学生认知工具。创设虚拟空间、营造真实情境、穿戴特殊设备等教学设计,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增强学习体验,改变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与途径。比如在沉浸式学习中,理科类教师若为学习者建构一个具有真实性的虚拟情境,便可将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具体化,使学生不再像传统学习那样通过教具模型获得认知。
第二,融合大数据分析技术,支持教师评价工具。在传统学习过程中,教师无法精准掌握学生间的差异,但“云技术”等分析技术可从量化的角度科学、客观地呈现学习情况,使教学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可靠。例如在定制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各种新型技术,精确捕捉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再利用大数据的计算分析,生成学习路径,由此打造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第三,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师生信息工具。互联网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本质变化就是让师生的思维发生转变,对师生的认知习惯、认知结构产生影响。其具体表现为有效地扩充信息获取渠道,开拓学习主体视野,提高智慧学习效率等。例如,借助移动微型学习,便可扩充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
3.4 从学习环境来看∶学习活动具有开放性
“互联网+”时代,教育围墙被打破,学习时空开始从单维向多维的无边界转变。“互联网+”学习新形态下的学习时空无边界性可用5个“A”来概括:any time(任何时间)、any where(任何地点)、any one(任何人)、any content(任何内容)、any format(任何形式)[9]。由此,人们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不再是进行知识产生、传播与应用的限制因素,相反,其学习活动将变得更加自由、开放。其学习活动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从时间维度上看:学习者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可摆脱对单一课堂教学的依赖,能够在任何时间进行即时学习或碎片化学习,贯穿课上和课下的始终,从而实现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结合。
第二,从空间维度上看:传统学习中,老师和学生在固定的教室、固定的班级、固定的时间进行面对面教学。而利用万物互联的网络学习却不一样,例如,在泛在学习的课堂中,同一节课上的学习对象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学习场所可能不尽相同,学习时间也随学习者需求而有所差异,但却仍能保证面向所有学习者的学习内容的一致性。比如,在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2020年3月9日下午,全国高校学生 5 027.8 万人次通过人民网等新媒体观看了“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在线直播,这是一场超大规模的在线学习。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学习空间正在从物理空间走向虚拟空间,由封闭、固定的学习场所,走向开放、自由的网络空间。
第三,从学习环境上看,尊重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性,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持的校园环境、教室环境能够模拟生活情境,创建远程学习平台,帮助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进行更为深度的学习。其中,沉浸式学习就是典例。此外,无论是在传统教室里发生的学习,还是在网络平台上的学习,借助技术的先进性都可以实现学习资源的互联、互通、互享,使得学习空间在课堂之外得到延伸。
3.5 从学习过程来看∶学习路径具有生成性
通过分析表1的内容不难发现,“互联网+”背景下的这些学习方式,不管是泛在学习、移动微型学习、碎片化学习、定制学习还是沉浸式学习,大多需要借助网络环境和各类新兴技术的支持来完成,这将使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路径具备生成性的特点。所谓的学习路径,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时主动获取或被动获取到的一系列有关学习资源、学习指导、学习评价等的序列集合[13-14]。学习路径的生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第一,定制性学习服务的生成。“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学习方式,更注重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还强调为学习者生成定制性的学习服务,从而使学习路径展现出生成性的特点。其中,定制学习和沉浸式学习就是典例。它们提供的学习服务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习者学习需要的同时,借助于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高契合度,还可达到降低学习压力、提升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的功效。因此,从这个层面上可以说,学习路径的生成不仅是“互联网+”背景下学习方式的特点,也是其盛行的原因。
第二,个性化学习评价的生成[15]。学习评价是教学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在以往的教育中,学习评价主要是教师基于考试测验、课堂观察等维度的内容进行,生成的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片面性。而“互联网+”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则可改善这一问题。例如在定制学习中,借助于图像识别、路径追踪等技术,教师可以掌握更多学习者的个人数据,使评价的内容来源更为丰富、全面。同时,这些多维的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之后,通常以数字、图表等可视化的方式来呈现,这将大幅降低评价的主观性影响。此外,这样的个性化学习评价在反馈内容方面,不仅会反馈学习者当下的学习情况,还会给学习者提供后期学习的参考方法和资源,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循环。
“互联网+”背景下的学习方式都是围绕着“人”来展开的,重视学习者的内在需求和全面发展,从学习主体、学习客体、学习中介、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过程5个方面对其进行特征分析,可帮助理清互联网技术与学习方式变革的关系,呈现当下学习方式的面貌与发展趋势。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可吸引学者、政府部门对互联网教育影响的关注,正确审视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从而使当下的学习方式得到更进一步的优化、完善。从微观层面上来看,这将有助于学校、教师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加快新型课堂教学环境的建成,打破以往学习方式的禁锢,使教育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4 结束语
各种新型学习方式的产生及其所呈现的特点,既是对互联网时代的回应,也是为培养符合当前社会人才需求所做的改变。这些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得学习主体、学习客体、学习中介发生了质变,促进了教育系统的变革,更新了传统教育理念,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首先,学习主体是学习方式系统中的内在能动要素,其不仅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和承担者,也是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其次,新的媒介手段、技术和工具作为学习方式的重要载体,为学习方式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必将成为学习方式变革的外在动力。最后,丰富的学习资源是连接学习主体和学习客体的有效纽带,不断冲击学习者的思想,也必将成为学习方式变革的关键一环。总之,学习方式系统中的任一要素发生改变,都会出现新的学习方式,并展现出新的特征。
参考文献
[1]
李芒.信息化学习方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7.
[2] 何彤宇.学习无处不在——呼之欲出的U-learning[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9):24-25.
[3] 潘基鑫,雷要曾,程璐璐,等.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28(2):93-98.
[4] OGATA H,YANO Y.Context-aware support for computer-supported ubiquitous learning[C]//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IEEE, 2004.
[5] 张克永.碎片化学习中的认知障碍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6] 祝智庭.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国际观察与国内动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3):3-13.
[7] 王竹立.移动互联时代的碎片化学习及应对之策——从零存整取到“互联网+”课堂[J].远程教育杂志,2016,34(4):9-16.
[8] 張韵.“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方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7(1):50-57.
[9] 张海生,范颖.“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学习新形态:主要类型、共性特征与有效实现[J].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9(1):213-213.
[10] 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 (下) [M].李天然,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797.
[11] 钟祖荣.论学习方式及其变革的规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2):33-40.
[12] 杨现民,赵鑫硕.“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再认识及其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10):88-96.
[13] KARDAN A A,EBRAHIM M A,IMANI M B.A new personalized learning path generation method:ACO-Map[J].Indian Journ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2014,5(1) :17-24.
[14] 姜强,赵蔚,刘红霞,等.能力导向的个性化学习路径生成及评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6):104-111.
[15] 牟智佳.“人工智能+”时代的个性化学习理论重思与开解[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3):22-30.
The main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earning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LIU Pei,HE Jia-huan,YU Liang
(Faculty of Education,South 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ll kinds of depth fusion, emerging technology and the education system is in this background, combined with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lated to learning style, through extensive study in learning, mobile mini, fragmentation, customization and immersion learning this five kinds of typical learning style, to "Internet +" analysi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udy way, they can be found mainly in five aspects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oint of learning subjects, have the autonomy learning behavio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earning object, learning resource has multi-dimens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earning intermediary, learning tool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learning activities are ope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earning process, learning path is generative.
Keywords
"Internet+"; learning style; characteristics
[責任编辑 马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