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玉米主要虫害的发生与防控策略
2021-09-05李莉
李莉
摘要 近几年宿州地区夏玉米害虫主要有亚洲玉米螟、黏虫、棉铃虫、蜗牛,研究这几种虫害的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控方法,有助于提升当地玉米的整体产量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玉米;虫害;特点;防控方法
中图分类号:S45.1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4–0001–02
宿州市地处淮北平原东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春秋季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夏玉米的生长,是安徽玉米的主要产区。病虫害一直是影响当地玉米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1]。近几年,宿州地区夏玉米苗期害虫主要有亚洲玉米螟、黏虫、棉铃虫、蜗牛,其中亚洲玉米螟和棉铃虫在玉米穗期危害较重,研究这些害虫的发生特点和防控方法对提高当地玉米产量和品质有重大意义。
1 黏虫
1.1 发生特点
黏虫(Pseudaletia separata)属鳞翅目夜蛾科,为间歇性猖獗的杂食性害虫,除玉米外,还可为害小麦、水稻、粟、大豆等多种作物,以及林木、果树幼苗等。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或不规则的缺刻,严重时可吃光叶片,造成严重减产。成虫昼伏夜出,迁飞能力强,喜食糖醋液等,对黑光灯有趋性。中温和高湿条件下有利于其生存繁衍,因此降雨较多、空气湿度大的地区黏虫容易大面积滋生。一般地势低洼、植株参差不齐、杂草丛生的玉米田黏虫发生严重[2]。
1.2 综合防控
尽量选用抗虫玉米品种,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在玉米开花至乳熟期加强肥水管理,避免偏施氮肥,提高玉米植株抗病虫害能力。杂草是黏虫的寄主之一,且6—8月玉米田杂草多,易形成高湿环境,从而加剧黏虫危害。因此,清除田间杂草可有效降低虫源基数。利用黏虫成虫对糖醋液、黑光灯的趋性诱杀成虫,也可利用性诱剂诱集成虫。黏虫的天敌有鸟类、蜘蛛、寄生蜂、寄生蝇、线虫等,可以利用天敌消灭黏虫[3]。
当玉米田中黏虫幼虫达到30头/百株时,需及时喷施药剂防治。在幼虫3龄前,用25%灭幼脲悬浮剂750 mL/hm2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450 mL/hm2兑水450 kg喷雾;幼虫3龄后用0.5%甲维盐450~600 mL/hm2兑水450 kg均匀喷雾。喷洒药剂时,一定要喷洒田边的杂草。
2 棉铃虫
2.1 发生特点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玉米穗虫、钻心虫、青虫等,寄主种类多,可寄生20多科200余种植物,且食性杂,较难防治。棉铃虫幼虫取食玉米叶片造成缺刻或孔洞,有时可咬断心叶,造成枯心;咬断玉米的穗状雄花,导致雌穗授粉不良不育,形成空壳;蛀食玉米穗部籽粒,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棉铃虫除造成玉米产量损失外,还会加重玉米穗腐病的发生。干旱少雨天气有利于棉铃虫的发生,6—8月气温高,特别利于其孵化与发育,易严重发生。9—10月温度偏高,棉铃虫的越冬基数大、成活率高,易造成翌春大面积发生虫害。
2.2 综合防控
玉米收获后及时深翻,并清除田边、地头杂草,可消灭棉铃虫越冬蛹,压低越冬虫口基数。利用棉铃虫成虫对半枯萎的杨树枝把的趋性,在田间发蛾期,插杨树枝把诱蛾[4]。棉铃虫成虫有趋光性,在其羽化高峰期利用黑光灯或高压汞灯诱集成虫,灯距以200 m为好。棉铃虫卵期的主要天敌有拟澳洲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幼虫期天敌有白僵菌、寄生蜂类等,捕食性天敌常见的有蜘蛛、草蛉、猎蝽、隐翅虫和步甲等。在棉铃虫产卵初盛期释放赤眼蜂2~3次,每次30万头/hm2,对虫害大发生有一定抑制作用。
棉铃虫幼虫3龄前是喷药防治最佳时期,可在卵孵盛期至2龄幼虫时期用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倍液,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或50%甲胺膦1 000倍液喷药防治,每隔7~10 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用药时间以10:00以前和17:00以后为宜。也可在玉米心叶中撒施3%辛硫磷颗粒剂2 g/株,或0.15%氟氯氰颗粒剂1.5 g/株。
3 蜗牛
3.1 发生特点
玉米田内蜗牛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始为害,大喇叭口期达到危害高峰。初发生时主要为害叶片,导致叶片呈撕裂状,严重发生时只剩叶脉;也可啃食花丝,影响授粉结实;后期籽粒受害,导致雄穗出现秃尖,大面积发生时可吃光整个玉米籽粒。除玉米外,蜗牛还可为害棉花、大豆、蔬菜等[5]。蜗牛为害具有隐蔽性,一般只在阴雨天或晴天的清晨及傍晚活动,刚发生时不易发现,遇到适宜条件即大暴发,防治难度大。
3.2 综合防控
实行轮作倒茬,玉米可与大蒜、韭菜、生姜、葱等蜗牛忌食的蔬菜轮作两年。秋冬季翻耕田块,可将土壤中的卵翻出来,降低来年田间虫口基数。玉米进行地膜覆盖栽培,可一定程度上抑制蜗牛为害。彻底清除田间及邻近杂草,减少蜗牛的活动场所。阴雨天或晴天9:00前、17:00后在玉米田进行人工集中捕捉灭杀,5月上旬捕捉效果最佳。傍晚在玉米田的行间、地头等处撒生石灰或草木灰带,带宽10 cm左右。
蜗牛产卵前,在天气温暖、土表干燥的傍晚,在玉米植株的行间施撒6%四聚乙醛颗粒剂7.5~9.0 kg/hm2、6%甲萘·四聚颗粒剂6 kg/hm2与细沙的混合物。蜗牛在玉米植株上危害后,清晨及傍晚噴施四聚乙醛悬浮剂、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发生程度重,可在7 d后再施药1次[6]。
4 亚洲玉米螟
4.1 发生特点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玉米钻心虫,食性杂,寄主200种以上,尤喜食玉米。1龄、2龄幼虫取食玉米的心叶、花丝,影响玉米养分和水分的输送,3龄以上幼虫蛀食玉米的茎秆、雌穗、嫩粒,造成植株倒伏和籽粒残缺。玉米抽雄期为亚洲玉米螟产卵高峰期,幼虫具有趋糖、趋湿、趋触性,成虫多在夜间活动,有强烈的性诱表现和趋光性。玉米螟是喜湿昆虫,一般湿度大、长光照对越冬幼虫化蛹、羽化成虫及产卵极为有利[7]。
4.2 综合防控
4.2.1 种植高产抗螟品种 与非玉米螟寄主进行间套作,可玉米套作红薯、间作大豆、间作花生等,改变玉米田的生态环境。在玉米抽雄初期,玉米螟多集中在即将抽出的雄穗上为害,可人工去除1/2的雄蕊,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收获后及时处理秸秆,消灭越冬虫源。利用玉米螟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高压汞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使用人工合成的玉米信息素诱芯诱杀雄蛾,在长势好的玉米行间,一般相距50 m设1个诱源和诱芯,将其放在直径约20 cm的盛有洗衣液的水盆上,水盆高出株冠。
4.2.2 保護和利用自然天敌 卵期的主要天敌是赤眼蜂类,幼虫期的主要天敌是寄生蜂类、寄生蝇类和寄生菌类。可在田间释放赤眼蜂阻止螟卵孵化,产卵初期第1次放蜂,以后每5~7 d放1次,连续放3次,放蜂总量为22.5~45万头/hm2。此外,还可利用白僵菌(含孢量100亿/g的白僵菌1 500 g/hm2)、苏云金杆菌(10.5 kg/hm2)、杀螟杆菌(含孢量0.1亿/mL的菌液,1 mL/株灌心叶)等生物制剂防治玉米螟。玉米心叶末期,可用5%杀虫双颗粒剂3 kg/hm2,拌细土60 kg均匀撒施。在雄穗打苞期,用20%氰戊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喷雾。还可在与玉米根区追施呋喃丹包膜肥料制剂,对玉米螟具有显著防效。
参考文献
[1] 崔秀寒.玉米田蜗牛为害特点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15):97-98.
[2] 尹世琳.玉米黏虫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种子科技,2020,38(11):101,104.
[3] 李想,刘建强,暴苗苗.玉米黏虫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山西农经,2020(6):108,114.
[4] 李峰.安徽地区玉米病虫草害变化及综合防治[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0,32(2):61-62,73.
[5] 张塔,杨廷文,范冰,等.玉米田蜗牛的大发生的原因与防治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18(21):69.
[6] 刘顺晓,吕栋标,郑中玲,等.新乡地区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探析[J].南方农业,2018,12(17):33-34.
[7] 徐丽娜,周子燕,胡飞,等.安徽省玉米主要害虫种类与发生为害初探[J].植物保护,2017,43(2):152-155,171.
责任编辑:黄艳飞